龙南古村落,焕发新韵味

日期:2008.07.02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地址】地址1

【版次】第B04版:经济·旅游·广告

【入库时间】2015.05.25

【全文挂接】

【全文】

傅亮 曾兴源

古村开发如火如荼

龙南县有376座围屋。每一座围屋都有着百年的历史,与周围的建筑、田园、池塘、竹林等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古村落。 

过去,这些富有客家特色的古村落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三清三改”、美化绿化使得古村落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龙南县着手开始古村开发工作。以围屋为主的龙南古村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容不得一拥而上、盲目开发。龙南县本着“整体规划、突出特色、保护原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先缓一缓,对已经开发的要求做到“一村一貌、一围一品”。 

栗园围是该县较早开发的一个古村。在旅游开发中,该村既严格按要求进行全面环境整治,又保持围屋原有的建筑风格;既遵照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又注重体现客家风俗。特别是在村庄改造中,围绕“客家围屋、江南水乡、农耕体验、客家文化体验”四大主题修缮布景,使村庄整治与古围屋改造相得益彰,体现出亦雅亦俗、有情有趣的风貌。由于成功实现了村庄整治与围屋改造、和谐社区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这种古村开发形式被当地称为“栗园围模式”。 

如今,继栗园围之后,渔仔潭等多个客家古村落开发已如火如荼进行。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龙南县发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对古村进行着合理有序的开发。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定位上,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为中心,整合龙头公路沿线围屋资源,把龙头线定位为首个客家围屋文化旅游线路。在规划上,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修旧如旧、体现特色、提高品位”为准,把杨屋场规划成客家农耕文化生态体验场,佛仔围规划成生产队时期文化园,隘背围以农耕文化为主,渔仔潭围建成客家围屋宾馆,栗园围体现“客家围屋、江南水乡、农耕体验、客家文化”。 

群众主体,市场运作。提出项目开发与农民主体相结合、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经营文化思路。成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旅游开发合作社,对开发项目进行宣传推介,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入股投资,股金包括围屋资源、群众投工投劳、个私业主投入等,年终按股份比例分红。栗园围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股金由集体、个人、企业、政府四部分组成,并按照市场规则引进艺术团参与文艺表演,围内餐馆、摊点向社会发包,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难题。

破解难题努力升级

目前,古村开发存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龙南要将“古村新韵”做成旅游强势品牌,必须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应该尽快组建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将经营项目向县内外投资者开放,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用市场化理念去运作古村开发。同时,在开发中,旅游设施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来。

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链。鼓励企业和商家进入客家饰品、客家餐饮、客家茶庄和客家工艺品的生产与经营行业,开拓系列化旅游商品市场;可以将香火龙、杨村山歌、板凳龙、制作冬头帕和凤眼珍珠等民俗节目经过重新编排包装,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古村,为游客提供商业表演。同时,大力抓好高素质的导游讲解队伍培育工作。 

整合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旅游景点。应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古村间的联合。龙南县已准备将渔仔潭、栗园围等几个开发后古村落联合申报国家4A级景区。另外,要善于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互补型产品,使旅游景点多样化,避免低层次雷同。例如,黄沙畲村建立畲族风情橙园,将生态文化与畲族风情结合起来;桃江乡清源村将红色游击文化与花卉苗木基地结合起来,发展休闲观光游等。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