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建筑读懂历史

日期:2013.05.29 点击数:30

【类型】报纸

【地址】地址1

【版次】第15版(闽南文化节特刊)

【入库时间】2015.05.25

【全文挂接】

【全文】

古香古色的洛阳古街 (小阳摄)

泉港后龙骑楼极具闽南风情(起拓摄)

中西合璧的

传统民居

代表建筑: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等

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丰厚的文化积淀留下来众多文物古迹。保留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就是泉州传统民居建筑。

泉州传统民居有三开间或五开间的红砖白石、双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还有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还有一种是外围护有高大坚固防御墙体,适应大家族集居形式的土楼建筑——中西合璧的“番仔楼”。

泉州传统民居造型朴素,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独特风格。特别是泉州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色感异常强烈。

东西方风格迥异的建筑装饰和谐地共存于各个古大厝中。如以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门窗有石刻的郡望堂号、对联,有中国传统的木刻、石刻、泥塑等装饰,又增加了钢筋水泥、有色玻璃、马赛克、釉面砖等外来装饰材料,出现了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哥特式门窗、科林多式廊柱、阳台、拱券顶、百叶窗等建筑形式,以及种类繁多的山花样式、动植物图案,形成具有泉州侨乡特点的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泉州还有中国罕见的蚵壳厝。这种奇妙的建筑,用大海蛎壳、砖石砌成,配青白色花岗岩座基、胭脂红砖窗,银白红相间,在阳光下点点碎金忽隐忽现,像极一幅画。其间行走着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的(虫+寻)埔女。

专家评点:(黄汉民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地域建筑特色是适应地域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闽南红砖建筑集中反映了闽南的民俗风情和闽南人的审美情趣,红砖建筑特色正是对闽南地区建设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最佳利用。

文化交融的宗教建筑

代表建筑:开元寺、清真寺、元妙观、天后宫、草庵等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内外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汇。佛教、道教、儒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及明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乃至犹太教,都曾经在古泉州流传和发展。为满足其宗教生活的需要,他们兴建了各自的宗教建筑。

泉州清真寺原名“艾苏哈卜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具有中世纪时代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它的建筑,除了仿照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之外,它的“望月台”的圆形穹顶,还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藻井一类的石构图案。

泉州开元寺内阁宇多为明代建筑风格,重檐斗拱,雕梁画栋,中轴线上有照墙、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两侧建有檀越祠、准提禅林、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另东西广场上有两座高耸入云的宋代石塔,布局严谨,气势恢弘。

泉州的宗教建筑是泉州多元文化的缩影,留下了诸多至今仍可借鉴的建筑技艺。

专家评点:(沈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正因为古时福建与中原相对隔绝的地域环境的限制,业已形成的福建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技艺得以较好保存和传承。除了大木结构、墙体砌筑、屋面铺装等建筑做法和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外,剪粘、灰塑、髹漆、彩绘等技艺也十分丰富。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传统建筑技艺,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联系血缘亲情的宗祠

代表建筑:东门洪氏大宗祠、吴氏大宗祠、晋江衙口施氏大宗祠、张坂黄氏家庙、陈埭丁氏宗祠等

宗祠,为“祖先栖神之宅”。建造宗祠是泉州人崇拜祖先的一种高级形式。民间建造家族祠堂,最先始于福建,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泉州地区大规模营造祠堂,大多集中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建祠之风盛行。

泉州地区的宗祠多为燕尾脊、穿斗或抬梁架构的砖木建筑,通常由门厅、天井、两廊和祀厅组成,大门两边有抱鼓,前有照墙、石埕,主祠正门以青石篆刻祠名,左右石柱楹联,厅堂中央有供奉先祖的雕花坐龛,门廊两边大多有雕刻精致、栩栩如生的花鸟浮雕,庄重肃穆,古朴雅致。

走进宗祠,那种庄严的氛围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停止喧哗,取而代之的是和缓的静默。那一幅幅不动声色的匾额细读下来,犹如打开一卷卷尘封的历史画卷,让人肃然起敬。

宗祠建筑,向世人诉说着闽南过去的人、物、情,让现在的闽南人有了传承文化、开拓未来的根基。

专家评点:(侯卫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总工程师)明清时期,福建很多民众去世界各地谋生发展,由于长期在外的特定历史条件,使闽地民众以家族作为对故乡思念的一种依托,同时也因为经济条件支持而具有相当的能力,因此明清以来宗祠、家庙的修建之风极为兴盛,闽地的家祠在建造和布局上亦属上乘。

(詹秋冰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宗祠原为“追远、报本”的目的而兴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需体现出礼尊而貌严。闽南宗祠对族人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家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