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畲乡

日期:2008.09.28 点击数:408

【类型】报纸

【地址】地址1

【入库时间】2015.05.25

【全文挂接】

【全文】

文/图 张明辉畲族又称山哈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歌代言,以歌为乐。畲族的服饰、婚嫁、宗教、图腾,无不显示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史载,畲族在隋代就在我国南方闽、粤一带生活,是开发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畲”字,来历很古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畲,烧榛种田。杜甫曾云:“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耕。”畲族种的稻被称作“畲禾”,玉米称作“畲客豆”,开垦荒山则称之为“开畲”。“畲”字作为族称,则始于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浪漫的民族,畲族女子出嫁,首先要对歌,以试探男方的真诚。大凡有几个步骤:鼓乐迎宾、山歌对唱、迎亲、拦路对歌、借锅、杀鸡、出嫁等等。对歌对于男女双方来说并不困难,畲族向来是个善歌的民族,任何一个当地人都有可能是个出色的歌手,盛装的对歌,无异于一场传唱山歌的盛会。婚嫁民俗表演时,轿夫抬着一顶晃悠悠的花轿将新娘送往夫家,花轿在山哈人的弄堂间穿行,如同穿越了过往。两旁排屋临街而建,略显陈旧;山哈家园的台门在蓝天下分外耀眼,黑色的瓦砾,粉白的墙体,苔青的石条编排成台阶;一条条常青藤从天而降,从巷子的深处到最深处,流动的风早已吹拂了千年。两个中年汉子吹响了唢呐,热热闹闹的迎亲队伍走进村寨。一间明亮的堂屋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群活泼的畲族少女头裹花布,身上披着五彩绣花的凤凰装,她们嬉笑着排成一行,仿佛是在等待着久违的情人。她们看上去是那么的明丽自然、动人活泼,客人们的热情也被点燃,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欢娱的盛宴。喜气洋溢在山哈家园的上空,街头、巷尾,乃至坐在自家门口编织彩带的老阿婆都露出了干瘪的笑脸。我无比兴奋地跟随着迎亲的队伍,从村寨的这头走到那头,从这间屋子踏进另一间屋子。正屋的屏风上张贴着一个大大的“喜”字,四方桌上摆着自酿的米酒,耕作用的农具闲散在各个角落,空气里弥漫着松香与油籽的味道。人们起哄着看新郎新娘对拜,喝交杯酒。在天井里,一道七色的阳光翻越墙头,落在了新人们的脸上、身上。美丽的新娘,当你舀起一道清水,抬起头,轻轻地为新郎拭去脸上的灰尘,新郎正与你脉脉对视,会心一笑。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纯洁与美好,时光在瞬间凝固,定格成一幅幸福的画卷。静止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空间。一阵锣鼓声终于打破了时间的平衡,少女的舞蹈开始亮相,伴随着音乐的节拍,她们在四方的台子上踏着绚丽的舞步,一种强烈的动感与节奏感打动了我,激情在瞬间迸发。没有欢呼与雀跃,只有那些少女,在忘我的踏步、转圈,进退自如,而后,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畲族的先民们,用一种音乐的方式,将他们内心最原始的冲动与激情保存了下来,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而后来的后来,将会有更多的子孙来继承他们的血脉。走读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听起来就让人回味无穷,而畲乡的风情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因此,我决定诉诸笔端,让这种美妙的感觉停留在纸上。这次旅行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中国的版图上,丽水的景宁县是全国仅有的一个畲族自治县,它山高路远,地域偏僻,它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景宁之行,令我见证了朴素之美。有文字记载,景宁县的大均古村始建于唐末五季初期,一千多年来始终是瓯江支流小溪流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贸经济较繁荣,耕读风尚也很注重,形成了大均人重“三杆”的民俗,即笔杆、秤杆、竹竿(撑篙),靠写契、写文书、做生意和撑船撑排谋生。在建筑上形成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朴的前店后院式山区商贸古街风貌,有“小溪明珠”、“景宁最高学府”、“浙南芙蓉镇”之美称。这一路上,目光所及,是高山、峭壁、河流、溪涧、山林、石屋,大均古村就隐藏在这连绵的群山之中。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驶,稍有不慎就有坠落深渊的危险。而沿途的风景是一剂良药,消解了我的不安。在历经了一番坎坷与颠簸之后,我如释重负,大均古村近在咫尺。大凡村寨都有一些特色,畲族的村寨也不例外,它依山而建,睦水而临,一排排古旧的老屋勾起了我的思绪,“农业学大寨”、“革命促生产”……照壁上的字迹依稀可见。山里人是本分的、淳朴的、闲散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无形中使他们变得随性,而山川与河流,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于是,对于村民们来说,任何标语式的口号都显得无足轻重。在村寨临近瓯江支流的江边,一棵唐樟引起了我的兴趣,据说它已经存活了千年。千年的古樟树,大概算是树精了吧,它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它就喝着瓯江水长大,见证了畲乡的时世过往;它是一部编年史,更是一位最有力的见证者。杜甫诗云:“豫樟翻风白日动,鲸鱼拨浪沧溟开。”而我,在这棵古樟树下,看到了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和一个风情万种的古老村寨。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