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论福建客家服饰的文化特征
作者: 陈东生   刘运娟   甘应进   来源: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家服饰   文化特征   闽南服饰   畲族服饰  
描述: 从服装的款式和材质、服饰色彩、妇女的下装、发型和缠足等方面入手,将客家服饰和闽南服饰、畲族服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客家服饰与畲族服饰有许多颇类似之处,而与闽南妇女服饰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是否缠足上,同时客家服饰还展示出其简朴的民族特性。
闽西客家妇女围身裙的文化特征
作者: 刘运娟   陈东生   甘应进   殷薇   来源: 纺织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闽西   客家妇女服饰   围身裙  
描述: 西地区客家妇女围身裙与当地畲族合手巾、台湾地区的大裙进行对比发现:闽西地区妇女围身裙体现了客家服饰文化特征,既具有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又具有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同时与台湾地区的大裙具有相同形制与文化象征意义,证明海峡两岸的客家妇女服饰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1图]龙南旅游,一路好风景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来自珠三角的自驾游车队摆满了景区。 徐丽芸 袁玉琼 特约记者傅亮 2009年,龙南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全年旅游总收入3.18亿元,接待游客71.1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5.58万人次,旅游创汇753.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9%、38.9%、48.4%和52.
全文:介绍龙南旅游情况。 “主题旅游”掀起高潮 每到周末,龙南县黄沙畲族风情橙园总是热闹非凡,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络绎不绝,参加集风情表演、休闲娱乐、脐橙采摘、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畲族风情文化游活动。畲族
客家妇女服饰探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客家妇女的服饰,正属于草根的部分,其渊源于本土,渊源于蛮夷,毫不足怪,恰恰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谢重光 旧时客家妇女服饰富有特色,最具特色的是发式、头饰和兰黑色的大襟衫。就发式来说,已婚妇女多梳髻子,其样式不一,少妇和中年妇女多盘成方髻;老年妇女盘成圆形,叫“牛屎髻”;新婚妇女喜
全文:”是“椎结之遗风”,是“蛮妆”,那显然不是汉俗,而是蛮夷之俗。那么,属于蛮妆的“敞衣青盖”到底是怎样一种打扮?“青盖”应是指头上戴着竹冠或笠子,用青、蓝、黑等深色布缠裹着。这种打扮,在晚近畲族人中还经常
龙南古村落,焕发新韵味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傅亮 曾兴源 古村开发如火如荼 龙南县有376座围屋。每一座围屋都有着百年的历史,与周围的建筑、田园、池塘、竹林等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古村落。  过去,这些富有客家特色的古村落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三清三改”、美化绿化使得古村落面貌
全文:多样化,避免低层次雷同。例如,黄沙畲村建立畲族风情橙园,将生态文化与畲族风情结合起来;桃江乡清源村将红色游击文化与花卉苗木基地结合起来,发展休闲观光游等。
客家服饰文化研究
作者: 刘运娟   来源: 长春工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民系   二元性   服饰文化   根源性  
描述: 、妇女衣着非常相似:3、发型多是椎髻;4、畲族妇女客和家妇女一样都是天足。同时以闽西客家妇女与当地汉族民系福佬妇女的服饰为例做了横向对比,发现:1、福佬人服装款式材质较客家人要精细和复杂;2、福佬妇女多穿裙,客家妇女多着裤;3、福佬妇女发型多样,客家妇女发型简单:4、客家妇女多天足,福佬妇女多缠足。
赣南地区客家服饰研究
作者: 黄丽芸   来源: 东华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赣南客家   客家服饰   客家工艺   客家文化  
描述: 了赣南地区独有的人文环境和习俗风情,结合传统婚丧礼仪及风俗习惯,有利于加深对该地区婚丧礼服的理解。第三章主要讲述了服饰制作的三大工艺——织带、刺绣、镶银技术。第四章从客家服饰与中原服饰关系、畲族服饰关系
陶晓俊和客家服饰“大观园”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州晚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记者谢东琳 10月13日,撩开密密如织的雨帘,记者踏进赣南师院客家文物博物馆的大门,不禁惊呆了。虽然,在2004年第十九届世客会时就对陶晓俊馆长收藏大量客家文物已有耳闻,但没想到他的藏品竟然如此之丰、之精,七大系列品种如此齐全,令人目不暇接。行走其间,如同穿越时空走进了客家人文精粹的“大观园”。
全文:,客家服饰的形制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饰的特点。但由于客家民系自身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客家人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等特定因素,客家服饰在形制和文化内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在与当地畲族、瑶族等进行多元化结合后,突出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