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埔素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三明日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吴晓川 头戴簪花围的女子 在你脑后梳成圆髻,为你盘上四时的鲜花,以水的方式亲近花,把自己开放成为花朵。 就簪花而言,在有阳光的天气里,它呈现微笑的姿势,它应该长在花枝上,它应该长在如花的女子身上。 就簪花而言,栖息或飞翔在海边,开放在一个个女子的头顶,下雨使它嫩绿欲滴,下雨使它与春天同行
全文:

吴晓川

头戴簪花围的女子

在你脑后梳成圆髻,为你盘上四时的鲜花,以水的方式亲近花,把自己开放成为花朵。

就簪花而言,在有阳光的天气里,它呈现微笑的姿势,它应该长在花枝上,它应该长在如花的女子身上。

就簪花而言,栖息或飞翔在海边,开放在一个个女子的头顶,下雨使它嫩绿欲滴,下雨使它与春天同行。

就簪花而言,新颖,喜庆,生机,鲜花围绕着你的发髻,盘的是恒古以来的心愿,插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其实,你已经貌美无比,你的姹紫嫣红使所有的腰身都成了水妖,下雨的日子正好落着花瓣,你的心事透过花语传递不断。

幸幸福福度过一生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大裾衫、宽脚裤盛满你内心的向往。花开在头上,海上的男人在香气中想你。

令人啧啧称奇的女子,原谅我对你的身世一无所知。你只是对我嫣然一笑,你从何处而来,是从大海的深处,还是从月亮上掉下来?

让鱼鳞长满渔村的墙壁

片片如鱼鳞的蚵壳厝,厝的本身就是一尾尾在岸上搁浅的鱼。

我寻找的是一首歌,蚵壳厝上的鱼鳞你多会歌唱,你的歌声停在海底那些空荡荡的街道上,那些房屋我会记住它们。

我在那海上寻找蚵壳厝,船就是你热爱过的树木,从你胸中穿过的太阳,搬动树根上的沙土,海岬以西你就是那沙土中的黄金。

海风轻叩蚵壳厝斑驳的门环,惊走孤寂的缠绕,就让我们一起穿越记忆之门,在滩涂和海涛之间寻找属于我们语言。

什么声音千年不化,像海洋上的风暴千年不息。你们的房子冬暖夏凉,你们的房子雨水泼不进。

呵,站在蚵壳厝不高的屋脊处,我沿着崎岖的航线去寻找海洋,寻找一位东海护神的女子,寻找一种叫做海马或者珊瑚的生物,寻找一个打渔人闪现父亲的背影。

请把海蛎赶上礁岩,在海岸他们就是落叶的帆船;请把海蛎赶下大海,在海洋它们便是璀璨的鱼群。

你不会看见的,大海从最底层掀起壮阔的波澜。

正在消褪的黑衣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集市(圩场)上的黑衣壮妇女■打柴草归来的黑衣壮老婆婆■黑衣壮女子手工做的绣花鞋。今天,更多地是当作旅游商品出售了■摄影黄晓艳那是多么富于特色的服饰啊:黑衣壮的男人,头上包着黑布巾,形如圆筒。上穿黑布对襟布扣衣,下穿黑布宽筒裤。黑衣壮的女人,头上也包黑布巾,却是翻折成大菱形的模样,两端分别垂披到双肩
全文:

■集市(圩场)上的黑衣壮妇女■打柴草归来的黑衣壮老婆婆■黑衣壮女子手工做的绣花鞋。今天,更多地是当作旅游商品出售了■摄影黄晓艳那是多么富于特色的服饰啊:黑衣壮的男人,头上包着黑布巾,形如圆筒。上穿黑布对襟布扣衣,下穿黑布宽筒裤。黑衣壮的女人,头上也包黑布巾,却是翻折成大菱形的模样,两端分别垂披到双肩上。她们右开襟的上衣,长及肚脐,衣领、衣脚、袖口都镶嵌一道浅色的布边。裤子也是宽脚,外面再套一条长到膝盖的黑布裙。当把不同颜色作为等级标志的那段历史逝去,这黑色的服饰,成为了黑衣壮绽露生命精彩的标志,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装里的一朵奇葩。

在广西西南部边陲的那坡县,有一个自称为“敏”的族群,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一共有5万多人。他们不分男女,都穿着用蓝靛染成的土制黑布衣,包着用蓝靛染成的土制黑布头帕,所以被称为黑衣壮。

据黑衣壮的族谱和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宋代壮族农民起义军首领侬智高的部下,起义失败后为逃避统治者的剿灭,而走入了这些人迹难到的地方。

一座连一座的石山把这个族群严密地屏蔽了起来。千百年来,这个族群就在这石山深处,过着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他们住的房子叫干栏。那是一种用木料和瓦片建造的3层建筑。底层用来圈养牲畜,二层是人的住室,三层是存放杂物的阁楼。种植和养殖是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他们自己纺线自己织布自己缝制衣服。他们通过唱歌跳舞传达友情和爱情,通过族内婚繁衍后代。他们有自己的神灵和图腾崇拜。至今,他们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在悠长的岁月里,除了少数民俗学家和民歌艺术研究者,他们的存在几乎不为外部世界知晓。直到21世纪的开端,一个叫农敏坚的人,当时他是那坡县的县委书记,想以文化推动那坡的经济发展,决定把黑衣壮介绍给广大的世界。那坡县委县政府从有限的财政中拨款修路建桥,然后在2001年5月,通过广西民俗摄影协会,邀请了来自全国的180多位摄影家到黑衣壮居住的村落采风。当年9月,一个叫“神秘的那坡”的民俗风情摄影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的朝阳广场举行。别具一格的影展,不,是黑衣壮那奇特美丽的生活图景,在南宁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黑衣壮第一次被人撩开神秘的面纱。

当年11月,那坡县黑衣壮合唱团登上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

一把叶青茎绿的草造就一个尚黑的族群

都说黑衣壮是崇尚黑色的族群。关于他们穿黑衣的来历,传说中各有不同,却是一样的美好。

有人这样讲述:古时候,黑衣壮的祖先在一次抵御异族的侵犯时,遇上疫病流行。一天晚上,他们的首领梦见一位白发老人拿着一棵叶青茎绿的植物对他说:“它叫蓝靛,会帮你们治好病。”首领醒来,立刻命人采来梦中的蓝靛煮汤给官兵喝。官兵恢复了战斗力,击败了入侵的敌人。也有人这样讲述:黑衣壮的祖先在抵御异族的侵犯时,首领不幸负伤。率部退入密林隐蔽时,无意中发现一片青绿的蓝靛,他随手摘下一把蓝靛叶敷在伤口上,伤口竟很快愈合了。首领带兵重上战场,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两个故事的结尾都是:胜利后,首领命令族人移种野生蓝靛,摘采它的茎叶浸泡,染制黑布做衣服让族人穿。从此黑衣壮代代穿黑,也尊黑、爱黑。

可历史文献上却记载着:在明清时代,土司管辖期间,统治者规定:“土民”只许穿黑色或蓝色的服装。也许这才是黑色衣服成为黑衣壮族群标志的历史原因。

智慧的黑衣壮,淳朴的黑衣壮,却把这作为卑贱标记的黑色,精心打造成了美丽。那是多么富于特色的服饰啊:黑衣壮的男人,头上包着黑布巾,形如圆筒。上穿黑布对襟布扣衣,下穿黑布宽筒裤。黑衣壮的女人,头上也包黑布巾,却是翻折成大菱形的模样,两端分别垂披到双肩上。她们右开襟的上衣,长及肚脐,衣领、衣脚、袖口都镶嵌一道浅色的布边。裤子也是宽脚,外面再套一条长到膝盖的黑布裙。当把不同颜色作为等级标志的那段历史逝去,这黑色的服饰,成为了黑衣壮绽露生命精彩的标志,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装里的一朵奇葩。

土地、水和巨石的崇拜崇拜所有能让黑衣壮生存繁衍的物质

世代生活在大石山深处的黑衣壮,有多少独特的风情和习俗,都因那严酷的生存环境而生成。黑衣壮崇拜土地。他们的神庙,就供奉着他们心中的土神,那是一块不容任何人玷污和侵占的神圣地。大石山区,树木那样匮乏,可每座神庙的四周,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或竹子,而且不容任何人砍伐。这里极少成片的土地。在山势比较开阔平缓的地方,黑衣壮人把坡地开垦成梯田。更多的黑衣壮人,只能把农作物分散地种在一小块一小块的石窝里。有的地方,一个石窝里只有一棵庄稼;半个山坡的庄稼地加起来也不足一亩。

黑衣壮崇拜水神。每年大年初一,鸡叫头遍的时候,每家的年轻女子,就到井边,哦,现在是水池边,争挑新水了。挑水之前,先点一支香,烧一堆火,放一挂鞭炮敬水神,祈求水神在新的一年护佑平安幸福。村里有人去世时,师公———就是巫师,要先带领孝男孝女举着灵牌到井边向水神报丧,然后取回圣水为逝者擦洗身体。水是黑衣壮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了。在今天,黑衣壮居住的地方,大多数已经没有水源,他们只能靠天吃饭。壮族人以食稻米为主,可黑衣壮的主食是玉米,其次是红薯和荞麦。他们的酒也是用玉米酿的。因为只有这种作物,才能在少水的瘠土上生长。种地靠天下雨,日常生活用水也要靠天下雨。在黑衣壮居住的大山上,到处可以看到接纳雨水的水柜。一盆水,黑衣壮人先用来洗菜洗米,又用来洗碗洗锅,再用来洗脸洗脚,最后还要用来喂猪喂牛。

黑衣壮也崇拜巨石。谁家的屋后如果滚下一块巨石,村里人立刻会拿来黑衣给它盖上,还要置备酒肉,点香烧纸,以示祭祀。黑衣壮人一生都和石头相伴。石头垒的村门,是黑衣壮村落的标志。他们瘠薄的田地就分布在石头上。他们的房子也建筑在石地基上。他们用石头铺路,用石头铺牛栏猪圈,用石头舂布洗衣。走进黑衣壮的村落,石臼、石缸、石桌、石凳、石磨、石柱、石墩、石阶梯随处可见,那接纳雨水的水柜也是用石头打的。而把参差坚硬的山石变作有规有矩的器物,那是多么艰辛的劳动!仅是从山上破取一两块石条,即便是善于敲凿的,也要两三天,有时要一个多星期。

像许多少数民族一样,黑衣壮也有早婚的习俗。没有成婚的黑衣壮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地相识和交往,甚至可以结交不止一个异性朋友,可要走进婚姻的殿堂,还是要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之后,一旦感情发生变故,只要没有正式成亲,无论男方还是女方,都可以提出解除婚约。

婚礼是一场男女双方所有亲戚都被邀请到场的热闹酒宴。按照黑衣壮的婚俗,新娘到了男方家,由伴女陪着进入洞房,就不能出屋门了,也不能让洞房之外的人看到。饭是被送进洞房里的,可新娘只能象征性地吃上两口。到第二天早上鸡叫的时候,新娘就要被娘家人接回家去。以后,这个出了嫁的女孩,只有在丈夫家人来接的时候,才回丈夫家住两三天,直到生下孩子才回到丈夫家定居。即便是一个村的,也一样。

于是向夫家告知怀孕,也有了一个仪式:在女儿怀孕后,做母亲的要请人做一个刻花的背柴刀的木匣子,黑衣壮人叫“刀壳”,在丈夫家人来接时,让女儿背上到夫家去,放在刀架上……

招赘是许多民族都有的婚俗,而黑衣壮的入赘婚也有和其他族群不同的规则:黑衣壮男子入赘后,仍然保持自己的姓氏。第一个孩子跟母姓,第二个孩子跟父姓,依次类推。在女方家的神堂上,也立有男方的姓氏。入赘的男方从来不会受到歧视。如果妻子不幸早逝,女方家还可以另外为入赘的女婿续弦。

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性格。从黑衣壮的婚俗里,透露了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宽容,他们的讲情理,和他们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

用“刀壳”宣告新生命的开始歌圩日也被开玩笑地称为“风流日”

这也是一个一生与歌为伴的族群。

他们居住的是南壮语区,他们的歌属于南壮民歌,有“西”和“伦”两种歌体。“西”一般是七言句,“伦”则三言五言七言相间而用,而且讲求韵脚。他们的歌都有衬词,最普遍的是“呢的呀”,汉语的意思是“好”。后来“呢的呀”和它的旋律就成了黑衣壮民歌的标识。他们劳作时唱,走路时唱,喝酒时唱,谈情说爱时唱,红白喜事时唱,亲友见面时唱,分手时也唱,欢乐时唱,悲哀时也唱,甚至口角都用歌。许多歌词都是歌者即兴作的。还有一种专门出歌词的人,被称为歌师,这是在族群内受崇敬的人物。

歌圩是黑衣壮人一年中最向往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全族群传统的歌圩日。在这天,每一个乡都摆开盛大的歌场。此外,每个乡还有自己的歌圩日。比如农历四月初五是黑衣壮最集中的龙合乡果灵街的歌圩日。这一天,不仅龙合乡的男女老少,就连周边的县份靖西、富宁和德保的村屯,都有人成群结队赶来参加。

歌圩上少不了对歌。黑衣壮的对歌,和别的民族民歌,以致和壮族中的北壮民歌,形式上都有不同。别的民族民歌及北壮民歌,对歌一般都是单对,而黑衣壮的对歌,很多场合是多个男女歌队对唱。于是就产生了一套别有意趣的程序:一开始是求歌,当然是男歌队向女歌队求。然后是答歌、抢歌、斗歌、情歌,最后是别歌。那是黑衣壮儿女最陶醉的时刻,他们会一唱就是数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许多青年男女就是在歌场上相识、相爱,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在黑衣壮里,歌圩日也被开玩笑地称为“风流歌圩日”。

无须去忧虑黑衣壮还能黑多久这一切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曾经有人类学家这样认为:黑衣壮具有极强的族群意识。他们写道:“这种极强的族群意识始终贯穿于黑衣壮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始终存在于黑衣壮的每一个成员的一切行为中。”“……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当进入21世纪,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一经开通,黑衣壮包括传统习俗在内的族群意识和族群特征,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也“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桑是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的一个黑衣壮村落,也是距县城最近的一个黑衣壮村落,是周遭村落的集贸圩场。在这个村落里,就见不到黑衣壮传统的干栏建筑了。黑衣壮里先富起来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用砖和水泥来建房,把畜棚也和人住的房子分开。据说,那坡县政府为了尽可能多和长久地留下黑衣壮的传统文化,打算做个规定:乡镇政府要为盖新式住房的人家另辟新地,而在老村里,还是只能盖干栏。

在许多黑衣壮村落里,传统的黑衣黑裤黑裙和黑头巾,只有在节庆活动或接待来参观、旅游的客人时才穿戴了。集贸圩场上,摆满了廉价的旅游鞋、运动衫、T恤、西式男女衣裤。现代工业的产物,那些颜色鲜艳的丝、麻、化纤衣料和用机器制作的服装,正被越来越多的黑衣壮人接受。黑衣壮的年轻人,有许多也不再会唱传统的山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上了流行歌曲。于是在歌圩上通过山歌择偶的习俗,也渐渐变得淡漠了。看到这一切,有人不无忧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黑衣壮,到底还能黑多久?

可谁又能反对和阻止黑衣壮人对于现代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呢?现代生活,意味着比黑衣壮人世世代代过的传统生活,更富足、更舒适,更多彩,也更科学。

只是,在追赶现代化生活和融入现代社会的路途上,黑衣壮人还有着太多的艰难和迷茫。

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在刚过去的2004年,一群能歌善舞的黑衣壮少女被县里推荐报考自治区的专业艺术学校。一考文化课,全部被刷了下来。这些面容姣好嗓音甜美的女孩,大多数还是文盲或半文盲!而且,即便她们中有人考上了,也难以支付学习所需的费用。在今天,绝大多数黑衣壮人,还是生活在贫困线下。还有因为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所带来的与现代社会的隔膜。

也许我们无须去忧虑黑衣壮还能黑多久,这一切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学家研究历史,民俗学家和民间文化工作者发掘历史,人们在民俗旅游度假村里重温历史,却无法逆转历史发展的趋向。甚至可能有一天,一些黑衣壮人将迁出世代生活的大山———不是因为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却是因为山中生态条件的继续恶化让他们丧失了在大山里生存的基本条件。怎样既留住黑衣壮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特风俗,又让黑衣壮人走上富裕和开放之路,是现在那坡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政府正在考虑的问题。而对于我们记者,记录历史的人,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去探访黑衣壮的村寨,希望看到黑衣壮的绝世风情,更希望看到黑衣壮人更加幸福的生活。

[3图]海味十足的 浔埔女服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黄晨在泉州城区东南方的临海处,有座村落名叫“埔”。它地方不大,却以独特的习俗,为远近三乡五里的人们所知晓。其中,梳着“粗脚头”、身着“大裾衫”、耳佩“丁香钩”的埔女成为这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听当地人说,埔女的这种穿戴,是宋杨八姐服饰的遗风。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还有人指出,
全文:

黄晨

在泉州城区东南方的临海处,有座村落名叫“埔”。它地方不大,却以独特的习俗,为远近三乡五里的人们所知晓。其中,梳着“粗脚头”、身着“大裾衫”、耳佩“丁香钩”的埔女成为这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听当地人说,埔女的这种穿戴,是宋杨八姐服饰的遗风。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还有人指出,这类穿戴风俗是原始人类的遗存。

早报记者朱淇齐 实习生 王劲博 文/图

早年学艺

成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五十多岁的黄晨,一生酷爱“埔女服饰”艺术。由于他制作的埔女服饰、头饰等非常有名,成为该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日,记者一行前往埔渔村,在市场附近的埔服饰传习所内见到黄晨,他正在工作室里赶制一件埔女服饰。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他放下手中的活儿,与记者聊起了家常。

原来,黄师傅是埔当地人,其舅公是当地比较有名的裁缝师傅。因为从小就受到舅公的熏陶,从十一岁起,他就跟着舅公学做衣服。二十来岁就自立门户开了一间裁缝铺,专门帮当地人制作埔传统服饰。

黄晨说,埔女服饰是纯手工制作,纽扣都是布纽扣,要一针针缝出来,一件上衣要花五个小时才能做好,他学了三年才学会做一套完整的衣服。虽然当时做裁缝师傅很辛苦,可这一经历为他现在制作精美的埔女服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前在艰苦时代,用来做衣服的布非常珍贵,每个人拥有的衣服非常少,只有两三件。而埔女日常都穿着传统服饰。因此,我们做裁缝这行是十分吃香的,收入也高。到了改革开放后,年青一代的埔女就开始赶潮流穿时装了,找我做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经过时间的洗礼,这样的传统服饰也正慢慢淡出现代的服装潮流。时至今日,除了埔老人还会找我订做、修补传统服饰外,年青一代的埔女及小女孩,虽也买传统埔女服饰,但多数是在重大民俗活动或者办喜事时才穿。”黄晨告诉记者。

对于这门手艺的传承情况,黄晨显得很无奈,“虽然政府为挽救这一濒临消失的本土传统手工艺,以传统服饰进课堂,办‘时装秀’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希望借此引发当地群众传承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穿戴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会做‘原版’埔衣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门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尴尬。

与众不同的渔女服饰

在黄晨的工作室,记者看到陈列柜上展示出不少纯手工缝制的埔女服饰,这些原生态的埔女服饰别具风情,上衣斜襟掩胸的右衽衣,布纽扣,简朴宽松,以青、蓝为主调,裤子是黑色宽裤筒,大约一尺,裤头比腰围大半尺,多用白、蓝两色。

采访中,记者一直对它的传统造型、款式比较好奇,为什么“大裾衫”以宽大为主,仔细探究后,才发现这类服饰的形成与当地的生产劳作密不可分。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动作幅度都比较大,而衣裤宽大舒适就显得非常必要。

据黄师傅介绍,埔女的服装乍一看是夸张单调,实则是突出实用性。过去,为方便劳动需要,服装大多简朴宽松,上衣的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但衣袖均比惠安女长,穿在身上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色调以浅淡的自然色为基调,上衣为青、蓝色调与碧海、蓝天、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显示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氛围。黑色的裤子,显示其稳重,宽筒裤,也是便于劳作需要,在海滩上劳动,卷起裤筒既不弄湿裤子,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而一整天在海边劳作,海滩上又无遮无掩,男女混杂,只要挽起裤筒就可“方便”,这也是出于保护身体的需要,方便讨海劳作。

在那个布料紧缺的年代,为了让衣物耐风化日晒和海水侵蚀,埔女的服饰,还曾一度流行用荔枝树皮薰汁染成紫红色做上衣,这种上衣适合渔民劳动需要,不易被渔网缠住,不怕海水打湿,也不易脏。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埔女服饰与福建东南沿海的渔女服饰同样是受海洋文化和历史传统影响,服饰款式相似,不同的是由于气候、风俗等因素,衣服的长短、装饰细节大相径庭。值得一提的是,埔女服饰和惠安女服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既兼顾美观又便于在海水中劳作。

学界总结惠安女服饰具有“封建头、民族肚”的特点,埔女服饰则是“民族头、封建肚”。但埔女奇特的头饰、服饰和不饰雕饰的渔女原生状态,又充分展现了埔姑娘质朴、勤劳的特色风貌。

本土文化中的特色标志

记者在进入埔渔村时,还注意到,现在村里大部分居民已不再穿着传统埔女服饰了。而依然穿着此服饰的小部分人以老人居多,一般是上了年纪的长者。年轻的一代早已换上时下的流行服饰。时间的推移正改变着当地人的着衣取向。

针对这一现象,黄晨表示,时代在变,不可能寄望于每个埔女都坚持穿传统服装,但埔女服饰作为本土文化中的特色标志,其文化价值绝不能被遗忘和忽视。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他在制作埔衣服时,对埔女服饰进行重新包装,在原有传统特色基础上注入了不少时尚设计元素,从图案、色彩、剪裁、造型上都有新的突破,时新的样式,布料多样化,亮片、扣子也成了装饰,背后还设置有拉链……让其在保留古朴韵味的同时,又不乏现代时尚气息,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

据了解,近年来,政府正在着力于打造埔渔村的文化特色。因此,当地人对埔文化,特别是埔女服饰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高。从2004年开始,每逢重大民俗节日、历届举行的文艺晚会中,以埔服饰为主的舞蹈、时装秀表演等节目也被搬上了舞台。

目前,埔女生活习俗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师傅表示,作为埔女生活习俗代表之一的埔女服饰不仅是当地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埔文化起源和民俗风情的重要依据。

作者: 暂无 来源: 每日商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我淘我 文记者 沈国娣 图记者 詹逾 “我淘我秀”是本报和四季青服装大市场联手打造的一个互动时尚T台,我们热衷于为爱生活,爱时尚,喜欢淘衣搭配的都市女性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上周六,“我淘我秀”第二季在四季青服装大市场隆重举行,熟悉的画面,令人眼前一亮的选手,最后激动人心的彩纸和焰火,9名时尚平民
全文:

我淘我 文记者 沈国娣 图记者 詹逾 “我淘我秀”是本报和四季青服装大市场联手打造的一个互动时尚T台,我们热衷于为爱生活,爱时尚,喜欢淘衣搭配的都市女性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上周六,“我淘我秀”第二季在四季青服装大市场隆重举行,熟悉的画面,令人眼前一亮的选手,最后激动人心的彩纸和焰火,9名时尚平民英雄诞生。回望这场秀,优秀的选手和经典的搭配不只体现在9名获胜者身上,我们在“我淘我秀”活动中看到了更加丰富和快乐的内涵,那就是每一位选手的勇敢、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我淘我秀,请看本季之秀—— 冠军 本季冠军、幸运女孩周历,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职员,长着一副好身材,个子高挑,四肢纤长。她看到本报刊登的活动启事后兴致盎然地报名、参赛,“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会得奖”,这也是她第一次去四季青服装大市场逛街,没想到一去就抱了大奖归——“我淘我秀”冠军+3000元现金大奖的一半。 有趣的是,为周历提供该套行头的店主很有眼光,他从周历进去挑衣服时就非常看好她,热心地帮她出谋划策,最后选择了这套偏成熟性感的职业装扮:印花上衣、紧身裹裙和无袖长风衣。这一身非常适合职业女性,上班时全套穿着,下班后赴约脱掉外套就OK。店主还友情赞助了一条长长的带骷髅头的项链给周历,没想到“押宝”一举成功。 周历在进入20强后的才艺展示环节,避开唱歌跳舞等常规套路,而是现场给观众盘头发,算是另辟蹊径。她说自己30多岁了,但心态很年轻,喜欢展示自己,“我淘我秀”很好玩又有所收获,一定要推荐更多的朋友来参加。 高贵 50号选手只挑了一条简单的黑色连衣裙,但她娴静、文雅,浑然一体,在一众欧美系打扮的选手中给人特别的高贵之感。她的黑色中长发与齐平刘海为其气质加分,黑色腰带、链条手包和白色高跟鞋又显示着她是一介“搭配高手”。才艺展示中,一曲沙哑、流畅的《橄榄树》又为其增添了几分齐豫的神韵。 8号选手一出场就很有感染力,她长得胖胖的,五官和表情有点像林嘉欣,笑容可爱又有活力,宽条纹背带裙和斜戴的鸭舌帽活泼俏皮。评委施杰(中国十佳设计师、杰施女装总监)在点评时说,这名选手的外在气质和服装搭配高度协调,唯一的缺憾是忽略了鞋子的作用。或许,正是因为她的这脸灿烂笑容最后为其赢得三等奖。 勇敢 这次活动唯一入选的中老年选手15号周阿姨,她为自己淘了一件紫色印花针织上衣和一条黑色宽筒裤,左侧裤脚上有呼应的缀珠印花。周阿姨在回答主持人时说,“我想亲自来体验一下四季青服装大市场,我对自己选中的衣服很满意。”她的快乐和勇敢有没有令你想起因参加《英国达人》选秀比赛而大出风头的苏珊大妈呢? 场外 “我淘我秀”真人时装秀每次总能迎来大批观众,这次还有一个特点,“亲友团”开始涌现,选手在T台上走秀或表演观众,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看他手中还拿着奶瓶呢,不过他面对镜头的神情倒很严肃。 天分 “我淘我秀”总能吸引一些“未来的模特”参加,这个小选手的搭配固然是“幕后推手”妈妈的功劳,但其走秀时的一招一式相当专业,踩着音乐的节拍“噔噔蹬”地走来,停步转身回眸,极其专业。在才艺展示阶段还清唱了一首童谣《小雨沙沙沙》,清纯的嗓音在四季青中厅响起,很有当歌手的天分哦。 大胆 充满想像力的搭配,浑身都是亮点:破洞打底裤,涂鸦长款T恤,绿色高跟凉鞋,桃红色的手指甲和天蓝色的脚趾甲,还有金色的帅气短发,石头项链和荧光红腰带,一个对色彩很有想像力的女生!评委张洽(浙江科技学院服装系老师)对其的评语是,她对颜色的把握有自己的心得。遗憾的是,这名选手没有得奖,欢迎下次再来参加“我淘我秀”吧! 敬业 “我淘我秀”每次都有专业的主持人和评委,他们以十分专业和敬业的态度工作。这是本季秀场的主持人阳光,他“单膝跪地”提问小选手,这名小选手奶声奶气的回答,让观众笑开了。

[3图]崇武海岸惠安女眺望大海的地方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快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知道崇武,是先从知道美丽的惠安女开始的。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筒裤的惠安女担着沉重的担子在海边堤岸上行走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见过的人难以忘怀。 崇武的惠安女大多住在崇武的大祚、小祚和东岭一带。她们是汉族,却保留着与其他汉族完全不同的服饰与风俗,这不得不令人称奇。走在崇
全文:

知道崇武,是先从知道美丽的惠安女开始的。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筒裤的惠安女担着沉重的担子在海边堤岸上行走的画面,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见过的人难以忘怀。

崇武的惠安女大多住在崇武的大祚、小祚和东岭一带。她们是汉族,却保留着与其他汉族完全不同的服饰与风俗,这不得不令人称奇。走在崇武的大街上,如果你看到惠安女在干着粗活、重活,而她们的丈夫却在看店带孩子,你不要吃惊。因为,这是那里的风俗。不但如此,惠安女在结婚后也不入住夫家,而是仍然住在娘家,直到生了孩子,才跟丈夫搬到一起。

现在,大祚和崇武古城之间有班车相通,交通便利。因此,惠安女又多了一项开“摩的”的工作。

崇武建城的历史,算起来也有600多年了。崇武古城因为地处海边,所以,它全部是用白色花岗岩垒成的。城内的十字大街连接4个城门,而城门外就是海湾。古城可称得上是一座可攻可守的战略防御体系。城内的每一座建筑,无论民宅还是寺庙,则都是这军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崇武非常美丽,在它的海岸线上,分布着12个妩媚动人的金沙海滩,岩石礁屿形态各异,在傍晚的落日余晖中,意境尤为深远。所以,驴友们认为,傍晚时分,是在崇武吹海风赏美景的最佳时间。

恍惚步入远古时代

初到古城,第一印象就是威严,踏上石砌的台阶,缓缓走上城墙,感受不一样的海风,脑海中不由会想起古城昔日的威严。多少年的沧桑才造就了古城的辉煌。而如今,它功成身退,又是何等的伤感。看着城墙上那长满青苔的石头,眼望远方无边无际的大海,多少英雄事,多少硝烟滚,都已随风飘逝,留下的只有那坚固的城墙和城中那古老的建筑。

走在城墙外,感受海风吹;生活别有一番风味!狭长的海岸线已经被修葺成一处旅游景区。在这里你随处能看到当地的特产――石头。可别小看这些石头,它们经过老艺人的加工,都已经活灵活现啦,造就的水浒人物,一百零八位英雄,栩栩如生。还有唐僧师徒、刘姥姥大观园等等,这些石人形态各异,让你不得不称奇!站在观海亭上,听听海的声音,你会感觉此时你并非在人间。清爽的海风,让你心情愉悦,多少烦恼都一去不复返。

随后从古城的东门入城,突然从面前波涛汹涌的大海边,进入了城墙护卫下的低矮、密集的民居,有一种非常奇特的感觉。好像由此而进入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时代,一些温暖祥和的生活气氛轻轻地溢了出来。迎面是一个香火鼎盛、烟雾缭绕的关帝庙,一把硕大的青龙偃月刀竖立在庙门口。闽南乡民的习俗,一崇关公,二拜妈祖,在这里,这种习俗显得更加突出。关帝庙占地很小,我并没有进去仔细参观。关帝庙不远处的城门上方有一间小城楼,里面供的正是妈祖。香火鼎盛得充满着尘世的欢乐,一切都似乎与军事古城毫不相关。

相比之下,我更钟爱这古城古老的石街。道路由一块块花岗石和其他品种的石块铺就,城内大街约有两米宽,两辆板车勉强可以相交而过,在现代只能算小胡同,但在古代,应该算是大街了。令人称奇的是,街两侧的所有房屋,全部是由石块砌就的,甚至临街的窗框,也是石制品,街上不见游客,看见的居民也少。走了没多会,又看见类似庙宇的建筑,城内除了民居就是庙宇,道路又很窄,密度非常大。小小的古城,勤劳朴实的人们,娴静的生活方式,也许很多人都会把她当成世外桃源。而生活在其间的居民,看着电视上不停闪现的浮华景象,也许正在巴望着离开这里。想起了围城,这倒是个真正带有城墙的围城,而人们的心呢?

第一次看见崇武这个名字是在网上驴友写的游记中。惠安崇武海岸集滨海风光、历史遗迹、地方风情于一体,最大特点是古城与大海一体。当天早上从厦门坐车去惠安,崇武是惠安的一个县,从惠安到崇武只用半个小时。

知道崇武的并不多,游人也很少。到了崇武,辽阔海岸,只见海,无他人,飘飘似天地一沙鸥的感觉,去过那么多海岸,也许只在此刻才有。当时正是涨潮的时候,巨大的海浪此起彼伏,听着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看着那飞溅的浪花,别提心里有多兴奋。

初见崇武美丽诱惑

吃苦耐劳的惠安女

沿着海岸一路在凹凸不平的礁石上蹦蹦跳跳,海水也越长越高。在礁石间穿行虽然很难走,但很刺激也很开心。忽然在礁石群中看见一个包着头巾提着篮子的老妇拿着一个带钩的铁棍不停地翻动礁石在找着什么,慢慢地凑近一看篮子里装满了海蛎螺蛳之类的海产品。这应该就是以吃苦耐劳而著称的惠安女,这一身装束也应该是最朴实的惠安女服饰,已经用得褪色了的头巾,较短的上衣长而宽松的裤子……惠安女是汉族中唯一一个穿着独特的人群。据说当地妇女中年以上都只会讲闽南方言,交流不是很方便,所以也没敢上前搭话。

风景犹在英雄难觅

古镇位于福建省惠安县东部的崇武半岛的南端,在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它的位置并不闭塞,因此交通便利。小城有水泥公路与324国道相连,乘车从泉州到崇武也就50分钟;如果从福州或厦门机场出发,更是只有百余公里的路程;这里距晋江机场则只有40公里。

交通

碗糕、咸粽、芋果、桔红糕、嫩饼菜、元宵丸、花生仁汤等食品味道鲜美,可让爱食之人享尽口福。尤其是咸粽和花生仁汤,看似普通,其实在做法上全都有着独特之处。

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等颇为有名,其中木偶头造型优美,做工精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收藏品。

崇武旅馆较多,住宿不成问题。每疆宾馆和新航海宾馆的标准间价格,大约都在100元至150元之间。如果你对惠安女“情有独钟”,可以选择条件简陋的家庭旅馆,每间15元至20元不等。

住宿

饮食

特产

名词解释

崇武古城

与戚继光并肩抗倭

倭寇 一般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其相对应的西方入侵者是维京人和海上民族。在倭寇最强盛之时,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只是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

崇武海滩的出名除了它自身的美丽,还在于崇武古城: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崇武半岛上。是我国古代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

崇武半岛在我国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为防备海盗倭寇,江夏侯周德兴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筑时,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城六昼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鉴此教训,劝募大修。明隆庆元年四月,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清代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这时全城周长2567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基宽5米,墙高7米,有窝铺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四面设门,东西二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了望台和放铳炮的虚台。城墙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四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沟。城内原建有旱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崇武城西港湾新建码头,台轮往来停靠;城南“海门深处”、水岩峭立、惊涛拍岸;城东“半月沉沙”,雪白沙滩,苍翠林带,是天然海滨浴场,疗养胜地。东去二公里处的大祚山,有大祚八景,天然奇观。登上崇武城楼,放眼万里烟波,鸥鹭翔集,渔帆竞发;正是“孤城三面鱼龙窟,大祚双峰虎豹关”,“沧溟万里平如掌,蓬岛相携驾鹤游”。

[1图]边防官兵携百余华裔学生共同感受闽南文化
作者: 李进阳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在春末夏初阳光的沐浴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古城格外清丽。海水泛着金色的波光,就像蟳埔女的头饰一样,绚丽多彩。 蟳埔人就地取材,利用蚵壳和传统的红砖,搭盖起独具特色的民居。4月11日上午,泉州东海街道蟳埔文化旅游景点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来自泉州师院的105名菲律宾华
全文:

在春末夏初阳光的沐浴下,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古城格外清丽。海水泛着金色的波光,就像蟳埔女的头饰一样,绚丽多彩。

蟳埔人就地取材,利用蚵壳和传统的红砖,搭盖起独具特色的民居。4月11日上午,泉州东海街道蟳埔文化旅游景点内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来自泉州师院的105名菲律宾华裔学生饶有兴致地听着泉州市后渚边防派出所警官翁琼琼对泉州“蚵壳厝”建筑文化的介绍。

女警翁琼琼身披“闽南文化传播志愿者”的红色绸带,面带着微笑,用中英两种语言,介绍起具有闽南特色的蟳埔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海外侨胞及后代与祖国血肉联系的情感和精神纽带。泉州丰泽边防辖区内,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观音禅寺、海印寺、美山天妃寺等宗教文化资源,还有蟳埔女、蚵壳厝、南音、歌仔戏、拍胸舞等民俗文化资源。在这些文化资源里,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女”的蟳埔女,她们勤劳、勇敢、贤惠、朴实,更具有代表性,她们的生活习俗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进一步增进了解中华文化、增进对故乡的感情,该所主动联系泉州师范学院开展此次闽南文化行活动,让华裔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美德来次“初体验”,不仅使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承,也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还增进了中外友谊。

“这座海上丝绸之路古港边的渔村,曾因为滩涂肥沃而富庶,又因为年代更迭、历史变迁而几度陷入危机,是蟳埔人用勤劳和智慧来改写了这一切。”女警解说员翁琼琼饱满深情地介绍到。

翁琼琼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带领华裔学生穿过弯弯曲曲的小街巷,到处可见形式各异的“蚵壳厝”,一堵堵蚵壳厝如片片鱼鳞,在眼光下十分耀眼好看,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翁琼琼也停下来为他们介绍:“聪明的蟳埔人就地取材,他们利用蚵壳和传统的红砖,搭盖起独具特色的民居。”虽然翁琼琼老家也在泉州,但自小在厦门长大的她,只知道蟳埔女、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女”。关于蟳埔的其他文化,她也不甚了解,因此,在她当文化传播志愿者前,也“恶补”了不少功课。

“我终于踏着祖父儿时的故乡了。”菲律宾学生miky激动地说道。原来,miky的祖辈们是闽南东海附近渔村人,经常听祖父讲的家乡故事很是向往,这次他将把故乡文化带到菲律宾。

在海蛎壳房子外面几名蟳埔女正在劳作,学生们对“大裾衫,阔脚裤”的蟳埔女充满好奇,稚气的双眼满是求知的光泽。同时,她们头上的簪花围让同学们大开眼界:鲜花做成的簪花围戴在头上,就像是顶着一个缤纷的“小花园”。几位调皮的学生围着蟳埔女嚷着要学梳头,只见蟳埔女将秀发整理后盘于脑后,梳成圆鬓,穿上一支“骨鬓”,然后围上一圈圈含苞的茉莉花、白玉兰和含笑花,朵朵鲜花散发迷人香气。蟳埔女个个沁香满头、鲜艳妩媚,成为这座古老渔村独立的一抹古朴又绚丽的风景。

看到热情的蟳埔女在撬海蛎时,华裔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套上防水手套,个个跃跃欲试。只见学生们在边防官兵的带领下,用左手把海蛎摁在面板上,右手拿起撬刀,从细缝慢慢插进海蛎壳里,撬一下、刮一下、甩一下,一粒海蛎就从贝壳上给剥了下来,甩进盆中。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帮助海外华人华侨的子孙后代寻到了民族之“根”,也加深了他们对故土精神内涵的理解,亲身感受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品质,激发了学习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作为华夏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此次活动,官兵们也享受了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增进了对闽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纷纷表示将继承闽南勤劳智慧、爱拼敢赢、团结奋进的优良传统,为保卫“第二故乡”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漂亮阿婆”和她的簪花围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海外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提要:说起■埔女,大家都不会陌生,她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女”。■埔女以其头饰上插满鲜花等饰品的簪花围而独具特色,不过■埔女的头饰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即头上的黄金饰品。金耳环、金梳子、金簪这可是当年出嫁的■埔女必备的“老三件”。这样的风俗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如今精美的黄金头饰在■埔女的簪花围
全文:

提要:说起■埔女,大家都不会陌生,她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女”。■埔女以其头饰上插满鲜花等饰品的簪花围而独具特色,不过■埔女的头饰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即头上的黄金饰品。金耳环、金梳子、金簪这可是当年出嫁的■埔女必备的“老三件”。这样的风俗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如今精美的黄金头饰在■埔女的簪花围上也很鲜见了。黄金头饰今何在?我们寻遍整个■埔社区,终于在82岁的李阿婆头上,看到鲜见的真金白银……顺着新建的■埔社区的道路,在当地人黄阿伯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村里“最漂亮”的李阿婆,村里人都叫她“阿梅”(音),她老人家今年82岁了,说话利索,身子骨硬朗。逐年添点成习惯“金耳环、金梳子、金簪,是当年普遍的陪嫁品,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被卖到这里来,这里的家人都疼我。我结婚时金饰一件没少,想想也有60来年了。当时有些家里有钱的,陪嫁的金饰数量还多些,城东那边的还有陪嫁髻塞的,圆圆的,很沉。”说起当年陪嫁的黄金饰品,李阿婆乐呵呵地说。“咦,阿婆,您头上的这是金梳子吧?”“是啊,其实这种金簪啊,现在村里还是有人戴的,只不过怕丢怕被抢,很多都换成假的了。不过我这个可是真的,可能打了有二十几年了,还很‘水’吧。还有这个金花、也是十年前打的,还有这对耳环,也戴十几年了。”“您陪嫁时的黄金饰品还有留下来吗?”“早没了,那时候提倡炼钢铁,大家把金银饰品如戒指、头饰都交上去了。那年我去开会就带着陪嫁的三件饰品主动上交了。不过后来日子变好了,儿孙也孝顺,我隔几年就添置一两件金饰。有时把原来的样式翻新一下,几十年下来也添了不少‘宝贝’。我们这上了年纪的都这样,今年我还想再打一件金手链。”李阿婆说起自己的愿望,并用眼睛看了一下在门口看店的儿子。“阿婆啊,您现在有几件宝贝啊,能不能全戴出来让我们瞧瞧啊?”“可以,可以。”李阿婆手脚麻利地上了楼。过了十来分钟,李阿婆打扮妥当走下来。坐在镜子前,只见阿婆头上有两个精美的金梳子,还有金花、金簪,光头上戴的数一下就有四件。“你看,就是这样戴上去,我们这戴金项链的比较少,饰品全在这头上了。”迎娶儿媳孙媳仍不缺经过了这数百上千年的演变,现在的■埔女出嫁时是否还需要这些黄金头饰?李阿婆说,“现在的年轻人选择是多了,但是只要是在我们■埔本地,出嫁女的这些黄金头饰还是必需的。我儿媳的就是我一手经办的,和我当年差不多,还是那几件。到了孙媳妇这会儿,还增加了金剑、金佛手之类的,不管戴不戴,这是传统,丢不得的。”现在嫁女还要添置这些金头饰,可这些制作这么精美,靠手工打造的首饰,上哪儿买呢?“我小的时候,我出嫁的时候大家都是在法石村那个刘师傅那儿打的。后来,那个老人‘过身’了,我就直接在我们村里找那个王师傅打,就近嘛,又看得清楚,比较放心。我们这附近都是去他那儿打的。”“您就没想过要换成新款式的?买那种更时尚点的?”-“太时尚的我看不惯,不过现在年轻人想法多了、选择多了,喜欢什么都可以,不过传统的也还是要有的。”

学做“簪花围”读懂“(虫+寻)埔女”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用泥塑的办法制作太阳花、菊花、花苞,然后运用团圆、压扁围合等技能塑造“簪花围”,小朋友们在这样的游戏中不仅学会了(虫+寻)埔女阿姨“头顶上的花园”的做法,对家乡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感性的认知。这是昨日记者在丰泽区实验幼儿园看到的有趣一幕。昨日下午3时许,该园大一班的小朋友们在上《泥工:(虫+寻)埔簪花围
全文:

用泥塑的办法制作太阳花、菊花、花苞,然后运用团圆、压扁围合等技能塑造“簪花围”,小朋友们在这样的游戏中不仅学会了(虫+寻)埔女阿姨“头顶上的花园”的做法,对家乡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感性的认知。这是昨日记者在丰泽区实验幼儿园看到的有趣一幕。

昨日下午3时许,该园大一班的小朋友们在上《泥工:(虫+寻)埔簪花围》的主题课。老师先通过(虫+寻)埔女图片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用优美词汇形容“簪花围”,并围绕花的颜色与排列方式分析“簪花围”的造型美和色彩美。老师用准备好的超轻泥、泥工工具、线描画装饰的筷子、喷黑漆的小帽子等,带领小朋友们制作簪花围。最后,老师引导孩子们用夹子将自己做好的“簪花围”夹在头上,随音乐自由舞蹈。

“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动手、动口、动脑,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丰泽区实验幼儿园许园长介绍。

在丰泽区的许多中小学、幼儿园,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已成热潮。丰泽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局长洪月辉介绍,该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如海丝文化、南少林文化、(虫+寻)埔女文化、闽南语童谣等,近年来大力倡导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并通过组织闽南语童谣比赛等活动,让青少年亲近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取得较好的成效。□本报记者 吴泽华 实习生 陈小红

[2图]浔女郎簪花围文化创意亮点多
作者: 江晓媛   庄丽祥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人人叫我公式埔阿姨昨日,“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丰泽文化周在市区西街面粉厂钢结构大厅开幕,丰泽文化周以“璀璨文都·多彩丰泽”,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围绕公式埔女、海上丝路、文创三大亮点与特色展开。《文都泉州·丰泽》泉州网专题上线早报讯 昨日,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县域活动走进丰泽站,在旧面粉厂钢
全文:

人人叫我公式埔阿姨

昨日,“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丰泽文化周在市区西街面粉厂钢结构大厅开幕,丰泽文化周以“璀璨文都·多彩丰泽”,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围绕公式埔女、海上丝路、文创三大亮点与特色展开。

《文都泉州·丰泽》

泉州网专题上线

早报讯 昨日,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县域活动走进丰泽站,在旧面粉厂钢结构大厅内精心筹备一场以“璀璨文都·多彩丰泽”为主题的文化盛宴。泉州网为之量身定做《文都泉州·丰泽》专题,同步上线。

登录泉州网首页,点击“文都泉州县域活动”即可进入文都泉州官网的县域活动页面。专题图文并茂地报道正在进行的丰泽文化周节目安排和活动盛况,并通过“创新经济”、“多彩文化”、“美丽城区”等栏目,呈现丰泽产业创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产品等,是网友感受多彩丰泽,领略丰泽独特文化魅力的网络平台。 (陈诗婷)

五个专场演出 三个展示专题

昨日下午3时许,由丰泽区各街道南音分会为单位组成南音队伍和舞龙队伍在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进行了热闹的踩街,随后,踩街队伍浩浩荡荡地进入主会场。下午4时许,启动仪式正式开始。

闽南童谣《上元暝》,通过闽南童谣表演形式为观众们展现元宵佳节泉州人合家团聚,踩街、赏灯、吃元宵圆的热闹场景,展现了闽南儿童的童真童趣;由南少林武僧团带来的武术表演《少林雄风》刚劲雄健、气势不凡;《丰泽我可爱的家乡》,唱出了丰泽的美。

《人人叫我公式埔阿姨》节目中,穿着公式埔女服饰的妇女牵着小女孩进场,展示公式埔服饰。

据悉,公式埔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同时公式埔女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独特的民俗风情享誉海内外,也是丰泽区打造的文化和旅游主要品牌之一。

本届文化活动周内容丰富多彩,颇具丰泽特色,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文艺演出、 “文都荟萃”歌舞晚会、 “文都雅韵”南音大汇唱、“文都新荷”少儿综艺晚会、“舞动文都”舞蹈晚会、“文都颂歌”主题语言表演等五个专场演出,在每场演出前还将有文化宣传及微电影展示,“璀璨文都·多彩丰泽”主题图片展、“公式埔风情”摄影展,同时,还布置了“文创丰泽”主展区与领袖天地分展区。

除了精彩的演出,文化周开展了三个展示专题。

特设文创分展区 展示成果与前景

丰泽区作为泉州市城市核心区,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民生保障、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喜人的成果,近年来文化创意更是方兴未艾,领袖天地也成为文创产业的聚集地,本次活动周除在相关文创展示区展示该区文创产业方面取得的成果外,还将在领袖天地设立文艺产业展示分会场,通过多种活动的形式宣传展示丰泽区的文创发展成果与前景。

19日至21日,这里陆续举办工业设计论坛、设计师之夜、公益广告大赛和广告论坛等文创活动。

其中,工业设计论坛将特邀请全国知名工业设计公司的CEO与首席设计师来与泉州的企业家们、本土设计公司、设计师进行零距离交流对接, 汇集全球设计智慧,提升泉州本土设计力量,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设计师之夜”将借助领SHOW创意天地的平台,汇聚大泉州本土设计师资源,为大泉州乃至全国的设计师交流聚会创造条件;公益广告大赛将联合市工商局、市广协举办第二届泉州市“刺桐新风”公益广告大赛,通过征集作品、组织评选、展示优秀作品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泉州园)在全国广告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广告论坛将通过泉州的广告行业人才与全国广告界精英的交流和分享,让泉州的广告人在广告思维和创意上得到更多的灵感和点拨,促进广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创集市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此次集市安排了近20个摊位,内容主要是展示丰泽区近年来在文创方面及文化遗产方面的成就。展示内容包括浦西瑶绿豆饼、泉州木偶、花灯DIY产品、武夷清源茶饼、珍熙金线莲、宝力咖啡、六合儿童创意产品、知势潮品、妙品 、瓶艺、创意雕塑系类产品、一东茶具、元本银饰、创意手工食品、创意香道、桑莲居艺品、工蛋糕、滑板、创意周边、丝网印刷商品、尚香缘香道、古德馨奇石等。集市的展示时间从9月19日上午持续至9月21日晚上,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品鉴。

鲜花簇拥的妈祖出巡——公式埔妈祖“巡境”踩街印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石狮日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陈志泽 (一) 面向大海,端坐在顺济宫的公式埔妈祖,今天要“巡境”去。每年的正月廿九,她都要出巡。 鞭炮的炮火震天撼地,即使是躲藏在时光暗处的阴霾也顷刻灰飞烟灭。枪林弹雨中,一声声的冲天巨响,那是狙击手在追击溃逃的邪恶…… 妈祖从顺济宫里出来了,八个村民抬起她,旋转。猛烈的旋转,掀起的
全文:

陈志泽

(一)

面向大海,端坐在顺济宫的公式埔妈祖,今天要“巡境”去。每年的正月廿九,她都要出巡。

鞭炮的炮火震天撼地,即使是躲藏在时光暗处的阴霾也顷刻灰飞烟灭。枪林弹雨中,一声声的冲天巨响,那是狙击手在追击溃逃的邪恶……

妈祖从顺济宫里出来了,八个村民抬起她,旋转。猛烈的旋转,掀起的风无处不及。

温情的目光辉映着大海上编织着丰收的渔船,抚慰着这个村子古老的蚵壳厝,梳理着一草一木。

慈祥与甜美抵达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渗透土地之上茁壮的庄稼、多姿的瓜果。

威严与神圣贯注每一片岩石,每一颗沙粒。

妈祖的祝福在弥漫……

(二)

出巡是灵魂之上的一次眺望与细察,是深入渔村家家户户的走访,是探究民众景仰的深度,进而吸取不竭力量的大道上的行走。

出巡牵动每一个善良人的每一条搏动的血脉。虔诚的拥戴,紧紧的跟随,理想的寄托,祈愿的燃烧,一路意气风发的歌舞,一路美妙绝伦的展演,抒发着村民们日思夜想的大渴望,挥洒着梦寐以求的大欢乐。

来自凡间的寻常乡村的“默娘”,怀抱着世上和平安宁的理想而升天,屡建奇功广披福荫,直至位居“天上圣母”,仍心系百姓,情满人间……

(三)

公式埔女头盘簪花围,仿佛汇集了人间所有的鲜花,用自己的手精心构建的一个个小小花园在发髻上尽显妖娆。那一支支斜插着的玉白的箸,说不清是传说的防身抗倭的武器或是别出心裁的饰物——美与捍卫美的象征最具哲理意味。一件件色彩鲜艳的大裾衫开满了这里的土地孕育的最绚丽的花朵,而宽脚裤犹如飘荡的裙袂,一路拍打着春风,叙说着说不尽的韵味——犹恐鲜花还不够多?一筐筐鲜花颤悠悠挑在肩上,挑不尽幸福生活源源不绝的芬芳与鲜丽。

鲜花的集合汇聚,鲜花的舞蹈歌唱,让浩浩荡荡的踩街队伍成了鲜花的海洋,鲜花的江河。

(四)

鲜花的波涛,鲜花的涌动。鲜花中的公式埔女,不管肥瘦,不管老少,也全都成了鲜花了。更有灿烂的心花,憧憬的绽放——鲜花中的公式埔女个个美!

年老的公式埔女,银发是簪花围独特的点缀,五彩斑斓中掠过岁月的思絮。小小孩负载的大花园是幼小心灵的壮丽想望。携手款款而行的婆媳,老祖母怀中睡梦里也沉浸在神圣的洗礼的孙子——乡村的昨天、今天与未来融为一体,追随着妈祖,追随着幸福安康的熏陶与庇佑——踩街流淌出一种纯粹的歌谣,飘逸出童话的气息——鲜花中的公式埔女,凤冠霞帔的公式埔女——自由安康的老百姓比昔日的帝皇还要高贵,还要风流。

(五)

举起万炷香,燃起一腔腔感恩与虔诚,心灵的天空云蒸霞蔚,宣叙着和平安宁的坚信。

举起古老的大凉伞,舞起一顶顶斗笠,遮风挡雨的信念,所向披靡的进取,从严整的方阵、灵动的图案里闪光焕彩。

携带着扫帚的公式埔女不时弯下腰“扫地”,广阔的道路,自由的行走,还须是洁净的。 

来自漫漫“海上丝绸之路”终端的古老蚵壳,曾压在船底,压住海上丝绸之路的惊涛骇浪的蚵壳,竖起的耳朵,曾听惯了船工的号子,风帆与风暴的协奏,大海的应和的蚵壳,此刻,也沐浴妈祖的爱,玲珑剔透,光彩夺目,在踩街中尽情舞蹈!

(六)

一眼望去,踩街的队伍龙一样飞腾;

一眼望去,公式埔女的背影,精心盘戴着鲜花的神奇的发髻,汇集着、突显着——一颗颗七彩太阳浮动着,跳荡着,汹涌着,这又是红艳艳的太阳之海;

一眼望去,妈祖从村民的肩上渐行渐远,走进人心的归宿,走进她固守的永远的岗位,走进精神世界无限宽广、无限美好的神圣。

美、自由、幸福安康、吉祥如意与捍卫的必须;心灵与外部世界的统一,时刻的感恩与不懈的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和谐完美……公式埔妈祖“巡境”的踩街!如此丰富、深刻而严谨的哲学体系淋漓尽致的形象演绎,一页页翻动在蓝天下,翻动在前进的队伍中!

< 1 2 3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