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正在消褪的黑衣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集市(圩场)上的黑衣壮妇女■打柴草归来的黑衣壮老婆婆■黑衣壮女子手工做的绣花鞋。今天,更多地是当作旅游商品出售了■摄影黄晓艳那是多么富于特色的服饰啊:黑衣壮的男人,头上包着黑布巾,形如圆筒。上穿黑布对襟布扣衣,下穿黑布宽筒裤。黑衣壮的女人,头上也包黑布巾,却是翻折成大菱形的模样,两端分别垂披到双肩
全文:

■集市(圩场)上的黑衣壮妇女■打柴草归来的黑衣壮老婆婆■黑衣壮女子手工做的绣花鞋。今天,更多地是当作旅游商品出售了■摄影黄晓艳那是多么富于特色的服饰啊:黑衣壮的男人,头上包着黑布巾,形如圆筒。上穿黑布对襟布扣衣,下穿黑布宽筒裤。黑衣壮的女人,头上也包黑布巾,却是翻折成大菱形的模样,两端分别垂披到双肩上。她们右开襟的上衣,长及肚脐,衣领、衣脚、袖口都镶嵌一道浅色的布边。裤子也是宽脚,外面再套一条长到膝盖的黑布裙。当把不同颜色作为等级标志的那段历史逝去,这黑色的服饰,成为了黑衣壮绽露生命精彩的标志,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装里的一朵奇葩。

在广西西南部边陲的那坡县,有一个自称为“敏”的族群,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一共有5万多人。他们不分男女,都穿着用蓝靛染成的土制黑布衣,包着用蓝靛染成的土制黑布头帕,所以被称为黑衣壮。

据黑衣壮的族谱和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宋代壮族农民起义军首领侬智高的部下,起义失败后为逃避统治者的剿灭,而走入了这些人迹难到的地方。

一座连一座的石山把这个族群严密地屏蔽了起来。千百年来,这个族群就在这石山深处,过着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他们住的房子叫干栏。那是一种用木料和瓦片建造的3层建筑。底层用来圈养牲畜,二层是人的住室,三层是存放杂物的阁楼。种植和养殖是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他们自己纺线自己织布自己缝制衣服。他们通过唱歌跳舞传达友情和爱情,通过族内婚繁衍后代。他们有自己的神灵和图腾崇拜。至今,他们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在悠长的岁月里,除了少数民俗学家和民歌艺术研究者,他们的存在几乎不为外部世界知晓。直到21世纪的开端,一个叫农敏坚的人,当时他是那坡县的县委书记,想以文化推动那坡的经济发展,决定把黑衣壮介绍给广大的世界。那坡县委县政府从有限的财政中拨款修路建桥,然后在2001年5月,通过广西民俗摄影协会,邀请了来自全国的180多位摄影家到黑衣壮居住的村落采风。当年9月,一个叫“神秘的那坡”的民俗风情摄影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的朝阳广场举行。别具一格的影展,不,是黑衣壮那奇特美丽的生活图景,在南宁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黑衣壮第一次被人撩开神秘的面纱。

当年11月,那坡县黑衣壮合唱团登上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

一把叶青茎绿的草造就一个尚黑的族群

都说黑衣壮是崇尚黑色的族群。关于他们穿黑衣的来历,传说中各有不同,却是一样的美好。

有人这样讲述:古时候,黑衣壮的祖先在一次抵御异族的侵犯时,遇上疫病流行。一天晚上,他们的首领梦见一位白发老人拿着一棵叶青茎绿的植物对他说:“它叫蓝靛,会帮你们治好病。”首领醒来,立刻命人采来梦中的蓝靛煮汤给官兵喝。官兵恢复了战斗力,击败了入侵的敌人。也有人这样讲述:黑衣壮的祖先在抵御异族的侵犯时,首领不幸负伤。率部退入密林隐蔽时,无意中发现一片青绿的蓝靛,他随手摘下一把蓝靛叶敷在伤口上,伤口竟很快愈合了。首领带兵重上战场,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两个故事的结尾都是:胜利后,首领命令族人移种野生蓝靛,摘采它的茎叶浸泡,染制黑布做衣服让族人穿。从此黑衣壮代代穿黑,也尊黑、爱黑。

可历史文献上却记载着:在明清时代,土司管辖期间,统治者规定:“土民”只许穿黑色或蓝色的服装。也许这才是黑色衣服成为黑衣壮族群标志的历史原因。

智慧的黑衣壮,淳朴的黑衣壮,却把这作为卑贱标记的黑色,精心打造成了美丽。那是多么富于特色的服饰啊:黑衣壮的男人,头上包着黑布巾,形如圆筒。上穿黑布对襟布扣衣,下穿黑布宽筒裤。黑衣壮的女人,头上也包黑布巾,却是翻折成大菱形的模样,两端分别垂披到双肩上。她们右开襟的上衣,长及肚脐,衣领、衣脚、袖口都镶嵌一道浅色的布边。裤子也是宽脚,外面再套一条长到膝盖的黑布裙。当把不同颜色作为等级标志的那段历史逝去,这黑色的服饰,成为了黑衣壮绽露生命精彩的标志,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装里的一朵奇葩。

土地、水和巨石的崇拜崇拜所有能让黑衣壮生存繁衍的物质

世代生活在大石山深处的黑衣壮,有多少独特的风情和习俗,都因那严酷的生存环境而生成。黑衣壮崇拜土地。他们的神庙,就供奉着他们心中的土神,那是一块不容任何人玷污和侵占的神圣地。大石山区,树木那样匮乏,可每座神庙的四周,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或竹子,而且不容任何人砍伐。这里极少成片的土地。在山势比较开阔平缓的地方,黑衣壮人把坡地开垦成梯田。更多的黑衣壮人,只能把农作物分散地种在一小块一小块的石窝里。有的地方,一个石窝里只有一棵庄稼;半个山坡的庄稼地加起来也不足一亩。

黑衣壮崇拜水神。每年大年初一,鸡叫头遍的时候,每家的年轻女子,就到井边,哦,现在是水池边,争挑新水了。挑水之前,先点一支香,烧一堆火,放一挂鞭炮敬水神,祈求水神在新的一年护佑平安幸福。村里有人去世时,师公———就是巫师,要先带领孝男孝女举着灵牌到井边向水神报丧,然后取回圣水为逝者擦洗身体。水是黑衣壮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了。在今天,黑衣壮居住的地方,大多数已经没有水源,他们只能靠天吃饭。壮族人以食稻米为主,可黑衣壮的主食是玉米,其次是红薯和荞麦。他们的酒也是用玉米酿的。因为只有这种作物,才能在少水的瘠土上生长。种地靠天下雨,日常生活用水也要靠天下雨。在黑衣壮居住的大山上,到处可以看到接纳雨水的水柜。一盆水,黑衣壮人先用来洗菜洗米,又用来洗碗洗锅,再用来洗脸洗脚,最后还要用来喂猪喂牛。

黑衣壮也崇拜巨石。谁家的屋后如果滚下一块巨石,村里人立刻会拿来黑衣给它盖上,还要置备酒肉,点香烧纸,以示祭祀。黑衣壮人一生都和石头相伴。石头垒的村门,是黑衣壮村落的标志。他们瘠薄的田地就分布在石头上。他们的房子也建筑在石地基上。他们用石头铺路,用石头铺牛栏猪圈,用石头舂布洗衣。走进黑衣壮的村落,石臼、石缸、石桌、石凳、石磨、石柱、石墩、石阶梯随处可见,那接纳雨水的水柜也是用石头打的。而把参差坚硬的山石变作有规有矩的器物,那是多么艰辛的劳动!仅是从山上破取一两块石条,即便是善于敲凿的,也要两三天,有时要一个多星期。

像许多少数民族一样,黑衣壮也有早婚的习俗。没有成婚的黑衣壮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地相识和交往,甚至可以结交不止一个异性朋友,可要走进婚姻的殿堂,还是要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之后,一旦感情发生变故,只要没有正式成亲,无论男方还是女方,都可以提出解除婚约。

婚礼是一场男女双方所有亲戚都被邀请到场的热闹酒宴。按照黑衣壮的婚俗,新娘到了男方家,由伴女陪着进入洞房,就不能出屋门了,也不能让洞房之外的人看到。饭是被送进洞房里的,可新娘只能象征性地吃上两口。到第二天早上鸡叫的时候,新娘就要被娘家人接回家去。以后,这个出了嫁的女孩,只有在丈夫家人来接的时候,才回丈夫家住两三天,直到生下孩子才回到丈夫家定居。即便是一个村的,也一样。

于是向夫家告知怀孕,也有了一个仪式:在女儿怀孕后,做母亲的要请人做一个刻花的背柴刀的木匣子,黑衣壮人叫“刀壳”,在丈夫家人来接时,让女儿背上到夫家去,放在刀架上……

招赘是许多民族都有的婚俗,而黑衣壮的入赘婚也有和其他族群不同的规则:黑衣壮男子入赘后,仍然保持自己的姓氏。第一个孩子跟母姓,第二个孩子跟父姓,依次类推。在女方家的神堂上,也立有男方的姓氏。入赘的男方从来不会受到歧视。如果妻子不幸早逝,女方家还可以另外为入赘的女婿续弦。

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性格。从黑衣壮的婚俗里,透露了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宽容,他们的讲情理,和他们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

用“刀壳”宣告新生命的开始歌圩日也被开玩笑地称为“风流日”

这也是一个一生与歌为伴的族群。

他们居住的是南壮语区,他们的歌属于南壮民歌,有“西”和“伦”两种歌体。“西”一般是七言句,“伦”则三言五言七言相间而用,而且讲求韵脚。他们的歌都有衬词,最普遍的是“呢的呀”,汉语的意思是“好”。后来“呢的呀”和它的旋律就成了黑衣壮民歌的标识。他们劳作时唱,走路时唱,喝酒时唱,谈情说爱时唱,红白喜事时唱,亲友见面时唱,分手时也唱,欢乐时唱,悲哀时也唱,甚至口角都用歌。许多歌词都是歌者即兴作的。还有一种专门出歌词的人,被称为歌师,这是在族群内受崇敬的人物。

歌圩是黑衣壮人一年中最向往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全族群传统的歌圩日。在这天,每一个乡都摆开盛大的歌场。此外,每个乡还有自己的歌圩日。比如农历四月初五是黑衣壮最集中的龙合乡果灵街的歌圩日。这一天,不仅龙合乡的男女老少,就连周边的县份靖西、富宁和德保的村屯,都有人成群结队赶来参加。

歌圩上少不了对歌。黑衣壮的对歌,和别的民族民歌,以致和壮族中的北壮民歌,形式上都有不同。别的民族民歌及北壮民歌,对歌一般都是单对,而黑衣壮的对歌,很多场合是多个男女歌队对唱。于是就产生了一套别有意趣的程序:一开始是求歌,当然是男歌队向女歌队求。然后是答歌、抢歌、斗歌、情歌,最后是别歌。那是黑衣壮儿女最陶醉的时刻,他们会一唱就是数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许多青年男女就是在歌场上相识、相爱,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在黑衣壮里,歌圩日也被开玩笑地称为“风流歌圩日”。

无须去忧虑黑衣壮还能黑多久这一切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曾经有人类学家这样认为:黑衣壮具有极强的族群意识。他们写道:“这种极强的族群意识始终贯穿于黑衣壮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始终存在于黑衣壮的每一个成员的一切行为中。”“……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当进入21世纪,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一经开通,黑衣壮包括传统习俗在内的族群意识和族群特征,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也“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桑是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的一个黑衣壮村落,也是距县城最近的一个黑衣壮村落,是周遭村落的集贸圩场。在这个村落里,就见不到黑衣壮传统的干栏建筑了。黑衣壮里先富起来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用砖和水泥来建房,把畜棚也和人住的房子分开。据说,那坡县政府为了尽可能多和长久地留下黑衣壮的传统文化,打算做个规定:乡镇政府要为盖新式住房的人家另辟新地,而在老村里,还是只能盖干栏。

在许多黑衣壮村落里,传统的黑衣黑裤黑裙和黑头巾,只有在节庆活动或接待来参观、旅游的客人时才穿戴了。集贸圩场上,摆满了廉价的旅游鞋、运动衫、T恤、西式男女衣裤。现代工业的产物,那些颜色鲜艳的丝、麻、化纤衣料和用机器制作的服装,正被越来越多的黑衣壮人接受。黑衣壮的年轻人,有许多也不再会唱传统的山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上了流行歌曲。于是在歌圩上通过山歌择偶的习俗,也渐渐变得淡漠了。看到这一切,有人不无忧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黑衣壮,到底还能黑多久?

可谁又能反对和阻止黑衣壮人对于现代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呢?现代生活,意味着比黑衣壮人世世代代过的传统生活,更富足、更舒适,更多彩,也更科学。

只是,在追赶现代化生活和融入现代社会的路途上,黑衣壮人还有着太多的艰难和迷茫。

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在刚过去的2004年,一群能歌善舞的黑衣壮少女被县里推荐报考自治区的专业艺术学校。一考文化课,全部被刷了下来。这些面容姣好嗓音甜美的女孩,大多数还是文盲或半文盲!而且,即便她们中有人考上了,也难以支付学习所需的费用。在今天,绝大多数黑衣壮人,还是生活在贫困线下。还有因为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所带来的与现代社会的隔膜。

也许我们无须去忧虑黑衣壮还能黑多久,这一切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学家研究历史,民俗学家和民间文化工作者发掘历史,人们在民俗旅游度假村里重温历史,却无法逆转历史发展的趋向。甚至可能有一天,一些黑衣壮人将迁出世代生活的大山———不是因为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却是因为山中生态条件的继续恶化让他们丧失了在大山里生存的基本条件。怎样既留住黑衣壮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特风俗,又让黑衣壮人走上富裕和开放之路,是现在那坡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政府正在考虑的问题。而对于我们记者,记录历史的人,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去探访黑衣壮的村寨,希望看到黑衣壮的绝世风情,更希望看到黑衣壮人更加幸福的生活。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