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1图]龙南旅游,一路好风景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来自珠三角的自驾游车队摆满了景区。 徐丽芸 袁玉琼 特约记者傅亮 2009年,龙南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全年旅游总收入3.18亿元,接待游客71.1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5.58万人次,旅游创汇753.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9%、38.9%、48.4%和52.
全文:

来自珠三角的自驾游车队摆满了景区。

徐丽芸 袁玉琼 特约记者傅亮

2009年,龙南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全年旅游总收入3.18亿元,接待游客71.1万人次,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5.58万人次,旅游创汇753.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7.9%、38.9%、48.4%和52.4%。

市场开发渐入佳境

2009年下半年,龙南的旅游市场出现了一股“投资热”:广东德利国际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开发南武当山项目;中国振乾坤投资集团投资20亿元开发建设九龙湾国际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赣源乳业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兴建龙南县白沙坝休闲度假农庄项目……这股旅游“投资热”项目之多,金额之大,开创了龙南旅游开发的先河。

在别人惊讶于龙南旅游开发的神话时,龙南县委书记曾凡一席话揭开了成功的奥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利用自身的旅游品牌,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经营,旅游就能做大做强。”

龙南拥有丰富的客家与生态旅游资源,但大多数“养在深闺”,即使已开发的项目也是各自为战,零散不成规模。为此,该县将整合资源作为进入市场的突破口,首先编制了《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龙南镇打造成旅游综合接待中心,突出“绿色生态、客家文化”两大主题,重点推出了武当山——燕翼围——太平桥——九连山、关西围——沙坝围——渔仔潭——栗园围、千年古树群——荷恩堂——龙头滩瀑布三条精品线路。为了提升景区级别,该县在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三个“国家级”头衔的基础上,又积极申报关西围4A级景区、南武当山4A级景区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客家酒堡3A级景区。

为了形成旅游产业链,该县组建了旅游开发公司,经营项目向县内外投资者开放,包装推出优势旅游项目,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用市场化理念去运作旅游开发。

旅游市场化,就要着重解决好“一张床、一餐饭、一批人、一个摊、一张图、一台戏”(住、吃、导、购、游、娱)的问题。该县搞好富业大酒店四星级和君临酒店三星级星评工作,引资5503万元新建一家三星级酒店;在渔仔潭围,3家颇具实力的企业通过竞争一举获得围屋的部分开发权,围绕着“客家酒堡”的定位,注册了“渔潭米酒”的商标,10多户专业酿酒户从事米酒生产;在政府的鼓励下,许多企业和商家纷纷进入客家饰品、客家餐饮、客家茶庄和客家工艺品的生产与经营行业,开拓系列化旅游商品市场;香火龙、杨村山歌、板凳龙、制作冬头帕和凤眼珍珠等民俗节目经过重新编排包装,开始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围屋,为游客提供商业表演;成立了导游公司,在职业中专设立了导游班,已经培养出50多名专兼职导游讲解人员;设计并印制了龙南自驾游交通地图和旅游电子地图……

踩着市场的节拍,龙南旅游开发渐入佳境。

宣传推介唱出名气

依托得天独厚的客家资源,龙南县将2009年定为“客家文化年”,客家龙舟赛、非物质文化展演、客家美食大赛、客家服饰展览、首届农民运动会等精彩纷呈的活动贯穿全年,红红火火,吸引了众多县内外游客的目光。2009年10月30日,数百人专程从赣州和广东自驾车赶到该县观看全球旅游小姐江西赛区决赛暨围屋形象大使选拔赛,高规格的赛事,让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人气倍增。深圳一家旅行社的导游王小姐去年九次带团来龙南,她深有体会地说:“龙南客家文化年氛围浓厚,活动精彩,让游客印象深刻,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龙南处于广州、深圳三小时经济圈内,主要客源地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为此,该县眼光向外,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多次赴广东进行旅游推介,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等7个城市的十多家旅行社、自驾游俱乐部签订了合作协议。

“感受客家文化,体验生态山水”,九连山——东江源客家旅游联盟面对珠三角地区响亮地提出旅游宣传口号。龙南在宣传推介过程中意识到,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邻县强强联手“抱团发展”有利于唱响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2009年“五一”期间,龙南与定南、安远联合建立九连山——东江源客家旅游联盟,推出了龙南九连山、武当山、龙关线客家围屋——定南九曲度假村——安远三百山精品旅游线路。此举将促使龙南等三县成为珠三角地区客家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度假娱乐的旅游基地,形成赣州南部无障碍旅游区。

龙南美景引起了省内外旅游媒体的高度关注,仅一年时间,网络、报刊就刊登了1900多篇文章介绍龙南旅游情况。

“主题旅游”掀起高潮

每到周末,龙南县黄沙畲族风情橙园总是热闹非凡,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络绎不绝,参加集风情表演、休闲娱乐、脐橙采摘、农耕体验于一体的畲族风情文化游活动。畲族村的党支部书记李燕告诉记者,仅2009年12月的上半月,该村就接待了来自深圳、东莞、广州等珠三角地区的134部自驾车和15部大巴旅游团,总人数达1200多人。

这是该县如火如荼开展“主题旅游”的一个缩影。

景点建好了,人气起来了,如何让龙南旅游更加丰富多彩,使游客乐而忘返?2009年下半年,该县以主题活动点亮旅游线路,策划推出了以“诗画山水·古韵龙南”为口号的“2009中国·龙南自驾旅游”大型旅游活动。该活动包括观光采风游、金秋武当红叶游、客乡风光摄影游、印象龙南DV游、户外露营游、畲族风情文化游6个主题。

多姿多彩的“主题旅游”让游客们的龙南之行变得趣味盎然。金秋武当红叶游,开辟了“枫红十月叶送秋波”红叶定情缘活动,通过用“红叶定情”的方式吸引情侣们在武当山上采摘红叶,互诉衷肠,当流水载着赋予爱情的红叶漂向下游的时候,也放飞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畲族风情文化游,看畲族风情表演“婚俗演绎”“砍樵乐”“手指舞”“畲家女”“夏日比巧”等极具畲族风情和原始野性的系列活动,喝一碗畲家米酒,吃一餐畲家土鸡,当一回畲家的“新郎”,看一场阿哥阿妹的风情表演,享受一次畲族农家的乐趣,亲手摘一回甜甜的脐橙;户外露营游,在九连山、武当山的露天营地里,“驴友”们牵手围着熊熊的篝火,唱歌跳舞,享受着美好的狂欢夜。

[2图]龙南:客家民俗文物重现光芒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客家民俗展 客家石狮子 袁涛特约记者傅亮 最近,在龙南出现这么一种文化现象:该县的各式客家民俗物件被一一请进了公共展览厅、陈列室、博物馆,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争相一睹“芳容”—— 调查:民间宝贝知多少? 龙南县是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除了拥有全
全文:

客家民俗展

客家石狮子

袁涛特约记者傅亮

最近,在龙南出现这么一种文化现象:该县的各式客家民俗物件被一一请进了公共展览厅、陈列室、博物馆,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争相一睹“芳容”——

调查:民间宝贝知多少?

龙南县是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除了拥有全国最多的客家围屋,还有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客家民俗用品,这些有形的物质符号承载着客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博大的文化。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以前龙南对客家民俗文化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整理和统计,对自己究竟有多少家底并不清楚。

2008年,龙南县开展了客家文化年活动,通过一系列举措来弘扬客家文化。为了让民俗文物不被埋没,龙南县派出专人第一次深入民间进行系统调查。一方面深入开展客家文物、民俗文化普查工作,重点对剪纸、雕刻、刺绣、陶瓷、织染等制作工艺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先后下发了《民间传统技艺作品调查表》和《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人调查表》,挖掘整理传统技艺11项,确定传承人18名,建立了龙南县传统技艺传承人才库;另一方面尤其注重保持龙南客家历史文脉,重点挖掘开发、宣传推介池塘龙舟、香火龙、客家山歌集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客家民俗精品,切实加强对散落民间的文物的保护管理,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县博物馆馆藏文物。

当厚厚一叠民俗普查报表统计出来,龙南县文化工作者既喜又忧。喜的是,通过调查,全县总共登记了上千种客家民俗用品,其中不乏龙南客家人独有的民俗珍品,填补了客家档案的一项空白;忧的是,长期以来,民俗文物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许多传统的旧物件逐渐被当作了“垃圾”随意处理,造成大量民俗文物流失,例如独具特色的龙南客家服饰近年来越来越淡出人们视野,只有少数边远山区的老年妇女还会穿戴。

征集:沙里淘金觅珍品

对待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物,该如何保护和保存呢?这次调查,对龙南县文化部门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民俗文物是一份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创新发展龙南文化的特色资源。民俗文物的保护是一个综合工程,它需要上自政府,下至百姓的全民参与,通过征集收藏将珍贵的民俗用品集中保存是目前比较好的保护方式。”龙南县文化局局长徐晓虹告诉记者。

为此,龙南县成立“客家民俗文化建设工作组”,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全县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六大项30余类文物进行了广泛征集,例如农耕类的犁耙、角箩、谷仓,酿酒类的蒸锅、酒瓮,服饰类的冬头帕、狗头帽,饮食类的饭甑、锡酒壶,居住类的雕花床、八仙桌椅等等。很快,龙南县、乡和各单位干部群众全民皆兵齐动员,下乡入户到村组,通过适当补助、自愿捐献和估价购买等方式征集起一大批民俗文物。

龙南县文联副主席赖建青全程参与了此次文物征集活动。他感慨地说:“这次下去真的是沙里淘金呀。因为这些民俗文物几乎都是农家废弃不用的,经常被扔在犄角旮旯。所以,柴火垛、猪圈、没人住的土房,类似的地方经常会成为我们‘侦察’的对象。”对于政府的征集活动,淳朴的客家群众绝大多数都表达了支持的态度。杨村镇72岁的赖余庆老人赶了5公里多山路来到镇政府,自愿捐献了七八件客家用具。他说:“这些老辈人用过的东西现在越来越难看到,现在政府把它征集上来统一保管,留给后人看,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经过三个多月的征集,龙南县共收到客家故事36篇,民间美术工艺品309件,涵盖生产、建筑、婚俗、祭祀、杂物等5大类的客家民俗文物6700余件(座)。赖建青告诉记者:“通过征集,进一步丰富了龙南客家文化艺术资料库,提升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确保一批文化遗产入选市级以上保护名录。”

展览:客家民俗闪光芒

耙、犁、耠子、耧、锄头、铁镰、铡刀……这些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的古老农具一应俱全;梳妆盒、糊箱子、粉盒,那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女子结婚时必备的陪嫁;鞋拔子、袜板子再现了那个时候人们艰苦的生活;一双双用稻秆或草茎编制而成的草鞋虽然笨拙,却是那时农家孩子踏雪御寒的必需品……近日,记者来到关西新围,看到围屋里的干部群众正忙着布置“客家民俗展”,参展的民俗用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这一路看下来,既过足了眼瘾,勾起了旧时的回忆,又使我从这些‘活化石’中领略了太多的风情,学到了太多的知识,客家民俗有看头,下次我还会带家人来。”看完关西新围“客家民俗展”的深圳游客李先生连称精彩。

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展出征集上来的民俗文物,龙南县专门设立了民俗文博馆。民俗摄影家王琼是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我们在对民俗文物进行登记造册后,把这些‘宝贝’送到围屋博物馆陈列起来,供市民和游客参观。”

当记者问到为何要将民俗文物和客家围屋两者联系起来时,王琼说,客家围屋其实就是最大的民俗文物,走进每一座围屋,无论建筑、绘画、雕塑还是装饰、牌匾,都展现出客家文化独特的魅力,而且,龙南星罗棋布的376座各式围屋是天然的民俗展览馆,把民俗展品放到围屋博物馆展览,两者可谓相映生辉。据王琼介绍,龙南县目前成立了20多个围屋民俗展览馆,大部分已经对广大青少年和游客免费开放。

为了配合展览,龙南县添置了一批设备和展柜,还依托县职专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的讲解员。除了在客家围屋布展,龙南县还将展品送到社区、村组、学校和企业巡回展出,受到群众欢迎,经常有市民要求延长参展期。如今,对于每一位参加龙南客家风情游的游客,客家民俗文物展成为必看项目。据统计,2008年共有21万人次观看了龙南客家民俗文物展。

根据专家提醒,虽然处处可以是展厅,但从保护文物的长远目标出发,建立一个正规的、专门化的民俗博物馆还是很有必要。对此,龙南县未雨绸缪,在今年即将动工兴建的文化中心内规划了一个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王琼充满憧憬地说,等到博物馆落成后,就把这些“宝贝”搬进新家,让更多的客家人来参观。

延伸:在展示中传承弘扬

展示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弘扬。龙南县对民俗文物的集中征集和展览,一是为了让客家人的宝贝得以传承,不至于被埋没,二是想通过这个有形的载体来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物展,让土生土长的龙南人大开眼界、大吃一惊。“真没想到家乡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财富,我以自己是一名客家人而自豪。”许多人看完展览,由衷感叹。不少青年从赞叹转为好奇,进而对客家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龙南县因势利导,聘请了一批精于客家民俗用品制作的民间师傅为顾问,在各中小学校开设民俗选修课,教学生手工制作一些简单的民俗物件,还在县职专设立客家文化旅游专业,培养一批传承客家民俗精髓的后继者。一些具有强烈客家人意识的老板在接触民俗展后,积极运用商业化运作方式将民俗物品重新包装后推向市场。例如,客家服饰、玩具等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都得到有效开发,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产量。返乡创业人员陈胜佳瞄准客家木屐的商机,投资兴建了一家保健鞋厂,年产木屐60万双,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地。

尤为可喜的是,民俗文物展促使社会各界尊重客家传统文化蔚然成风。除了民俗物品,客家民间艺术、客家民谣、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政府的保护和开发,被广大群众所熟知和喜欢。近年,龙南县把客家因素注入到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着力于打造“客家名城”,让客家文化传统成为整个城市的灵魂。值得一提的是,龙南县还大力开展了客家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客家人的下一代通过接触民俗文物等文化符号,重新塑造“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的客家精神。

龙南巧用客家文化推进乡村科学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龙南巧用客家文化推进乡村科学发展 (上接1版)创新不破旧,尊古不拘古,让古围焕发新韵。如,栗园围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体现特色、提升品位”的十六字方针,保持原有建筑风格不变;而佛仔围挖掘曾作为知青点的知青文化,重现当年知青生活的场景,改建成的村庄由此提升了魅力。目前,该县栗园村、乌石村、关西村
全文:龙南巧用客家文化推进乡村科学发展 (上接1版)创新不破旧,尊古不拘古,让古围焕发新韵。如,栗园围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体现特色、提升品位”的十六字方针,保持原有建筑风格不变;而佛仔围挖掘曾作为
龙南古村落,焕发新韵味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傅亮 曾兴源 古村开发如火如荼 龙南县有376座围屋。每一座围屋都有着百年的历史,与周围的建筑、田园、池塘、竹林等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古村落。  过去,这些富有客家特色的古村落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三清三改”、美化绿化使得古村落面貌
全文:

傅亮 曾兴源

古村开发如火如荼

龙南县有376座围屋。每一座围屋都有着百年的历史,与周围的建筑、田园、池塘、竹林等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古村落。 

过去,这些富有客家特色的古村落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三清三改”、美化绿化使得古村落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龙南县着手开始古村开发工作。以围屋为主的龙南古村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容不得一拥而上、盲目开发。龙南县本着“整体规划、突出特色、保护原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先缓一缓,对已经开发的要求做到“一村一貌、一围一品”。 

栗园围是该县较早开发的一个古村。在旅游开发中,该村既严格按要求进行全面环境整治,又保持围屋原有的建筑风格;既遵照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又注重体现客家风俗。特别是在村庄改造中,围绕“客家围屋、江南水乡、农耕体验、客家文化体验”四大主题修缮布景,使村庄整治与古围屋改造相得益彰,体现出亦雅亦俗、有情有趣的风貌。由于成功实现了村庄整治与围屋改造、和谐社区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这种古村开发形式被当地称为“栗园围模式”。 

如今,继栗园围之后,渔仔潭等多个客家古村落开发已如火如荼进行。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龙南县发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对古村进行着合理有序的开发。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定位上,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为中心,整合龙头公路沿线围屋资源,把龙头线定位为首个客家围屋文化旅游线路。在规划上,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修旧如旧、体现特色、提高品位”为准,把杨屋场规划成客家农耕文化生态体验场,佛仔围规划成生产队时期文化园,隘背围以农耕文化为主,渔仔潭围建成客家围屋宾馆,栗园围体现“客家围屋、江南水乡、农耕体验、客家文化”。 

群众主体,市场运作。提出项目开发与农民主体相结合、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经营文化思路。成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旅游开发合作社,对开发项目进行宣传推介,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入股投资,股金包括围屋资源、群众投工投劳、个私业主投入等,年终按股份比例分红。栗园围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股金由集体、个人、企业、政府四部分组成,并按照市场规则引进艺术团参与文艺表演,围内餐馆、摊点向社会发包,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难题。

破解难题努力升级

目前,古村开发存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龙南要将“古村新韵”做成旅游强势品牌,必须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应该尽快组建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将经营项目向县内外投资者开放,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用市场化理念去运作古村开发。同时,在开发中,旅游设施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来。

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链。鼓励企业和商家进入客家饰品、客家餐饮、客家茶庄和客家工艺品的生产与经营行业,开拓系列化旅游商品市场;可以将香火龙、杨村山歌、板凳龙、制作冬头帕和凤眼珍珠等民俗节目经过重新编排包装,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古村,为游客提供商业表演。同时,大力抓好高素质的导游讲解队伍培育工作。 

整合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旅游景点。应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古村间的联合。龙南县已准备将渔仔潭、栗园围等几个开发后古村落联合申报国家4A级景区。另外,要善于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互补型产品,使旅游景点多样化,避免低层次雷同。例如,黄沙畲村建立畲族风情橙园,将生态文化与畲族风情结合起来;桃江乡清源村将红色游击文化与花卉苗木基地结合起来,发展休闲观光游等。

[2图]赣南客家文化,如何走出“摇篮”?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客家服饰象征着客家人的性格和精神。熊民芸 摄 古围焕发生机。赖锦洪 摄 赣州、梅州、龙岩三地同为我国主要的客家聚居地。如今,梅州和龙岩推广客家文化的脚步已经走在前面,被誉为“客家摇篮”的赣州,在这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傅亮记者李伟
全文:

客家服饰象征着客家人的性格和精神。熊民芸 摄

古围焕发生机。赖锦洪 摄

赣州、梅州、龙岩三地同为我国主要的客家聚居地。如今,梅州和龙岩推广客家文化的脚步已经走在前面,被誉为“客家摇篮”的赣州,在这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傅亮记者李伟明

尴尬现状,文化“宝贝”藏在深闺

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在哪里?何处为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哪里拥有的方形客家围屋最多?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指向同一个地方——赣州。2000多年客家历史、800多万客家人口、600余座客家围屋和其他许多客家元素一起,使赣州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魅力,无可争议地被誉为“客家摇篮”。

在赣南大地上,客家先民开创了厚重博大的客家文化。赣南围屋被人称为汉代“坞堡”活化石,是客家特有的民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客家的民俗文艺异常丰富,赣南采茶戏、龙南香火龙、宁都中村傩戏、石城灯彩、于都唢呐、兴国山歌和客家围屋习俗等都是其中的代表,目前全市共有2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10项及37项分别入选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冬头帕、拦身裙等客家服饰以黑、兰、白为主色调,既实用又独具韵味,象征着客家人沉稳内敛的性格;客家人待客大方古朴,讲究礼仪规矩,客家菜系和饮食习俗保存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还有客家方言、客家族谱、客家农具和生活用具等,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过去,赣州长期守着一座文化宝库却对它的价值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宝贝”藏在深闺,不为外界熟知。近年来,随着政府和媒体对客家文化的日益关注,尤其是2004年,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赣州成功举办,让整个赣州客家意识空前高涨,引发了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热潮,如一批客家文化遗产申报定级成功、赣县客家文化城破土而立、客家文化节顺利举办等。如今,“客家摇篮”已经成为赣州主打的四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

但是,在推广弘扬客家文化过程中,我市各地遇到了许多困难、陷入了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三个尴尬。

尴尬一:“满天星星,不见月亮”。我市的客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在各地都有分布和体现,但由此也造成文化景观分散杂乱。目前,缺少优势的客家文化项目建设和整体的策划包装,使得客家文化这块“蛋糕”无法做大。

尴尬二:“墙内开花,墙外不香”。客家文化在本地做了很多宣传,但是一旦走出去却难觅其踪,在国内外知名度不够响亮,客家品牌效应形成还有待时日。

尴尬三:“看过一处不必看第二处”。主要原因是客家文化景点雷同多、特色少、缺乏亮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容易给人没有看头的印象。

困境面前,赣南客家文化如何“突围”?

面对尴尬问题,赣南客家文化该怎么发展?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做足特色。客家文化并非赣州专有,梅州、龙岩等地同为客家聚居地,有些方面甚至更有优势,所以赣州必须挖掘出自己的特性,避免同质化。还有,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宋城文化同为赣州的文化品牌,不能平均用力、捆绑包装,必须单独策划、推广和发展,这样有利于形成最精练、最响亮、最激动人心的差异化品牌。

集合资源。就全市客家文化而言,河东片是以较原生态的客家文化为主(宁都是代表),河西片是以较成熟的客家文化为主(龙南是代表),很多文化形式只出现在部分或个别县,只有把它们归集到一起才是完整的客家文化。有些文化形式在多个县都有,这就需要选择出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或者采取扬优避劣的方式将它们重新组合。还有客家饮食、客家民俗、客家服饰等客家文化符号,必须集中在一个地方来展现。

打好品牌。一是要唱响知名度,让“客家摇篮”在全国乃至世界尤其是客家人心目中成为赣州的专有词。二是要提高文化品位,将客家文化的精华部分挖掘出来并弘扬光大,剔除封建糟粕的内容。

先行一步,龙南客家文化年唱响品牌

在我市,龙南是最有客家特色和文化优势的县之一。该县科学分析本地客家文化的实际情况后,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打造“客家龙南”、建设“客家名城”的目标,并把2008年定为“客家文化年”,启动了客家文化建设五大工程。

灵魂工程和基础工程。内容包括:挖掘整理龙南客家史料、家族家训,培育和弘扬“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质朴守信”的客家精神;在全县开展“我为客家文化年献礼”活动,包括献计献策、捐款、捐赠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等;各乡镇至少组建一个客家业余演出团体,加强对香火龙、杨村山歌、板凳龙、客家木匠、竹匠等特色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按步骤分阶段开展客家文物、民俗文化普查工作,发掘、征集收藏一批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建立龙南客家文化艺术资料库,确立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围屋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相结合,形成“一围一品”围屋文化格局;建设客家寻根园,反映客家先民南迁的足迹,内设有客家名人馆、客家传统道德教育基地;在渔潭围建设客家名人创意村和龙南客家酒堡等。在城市建设中,龙南发挥客家文化资源优势,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渗透客家文化元素,建设一批独具代表性的客家建筑和文化商贸街市。在县城主要交通要道、大型公共场所和城市关键节点建设一批体现客家文化和客家风情的微缩景观。

活动工程。今年,龙南的客家文化活动将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具体分为四大板块:文体活动板块、山水客家旅游板块、客家商品展示展销板块和项目招商签约板块。尤其是文体活动,包括:举办客家围屋文化论坛活动;征集“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龙南整体形象统一规范用语和标志图片;征集客家龙南之歌;举办赣粤闽客家山歌邀请赛暨龙南首届山歌艺术节;举办客家文化节形象大使选拔赛;举办客家美食节;举办客家书画大赛和民俗摄影大赛;编排一台客家经典戏;举办“客家杯”球类体育邀请赛;举行客家服装设计和表演大赛;编印《龙南文艺——客家文化专辑》等。

宣传推介工程和产业工程。让客家文化走出“摇篮”,媒体的推波助澜至关重要。在文化年活动期间,该县将邀请人民日报、央视、凤凰卫视、新浪网等知名媒体聚焦龙南。一系列反映龙南客家文化的宣传品也将于今年面世:一部以反映客家人创业的电视剧,一部反映龙南客家风情的宣传片,一本客家龙南宣传画册,一套客家文化书籍,一个名为“围屋圣殿”的客家网站。该县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正在紧张筹备中,通过打造“龙关线”、“横黄线”两条围屋精品旅游线路,将加快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业。在东湖新区,具有浓郁特色的客家风情园已经规划实施,计划把客家工艺品、客家餐饮、客家茶庄、客家服饰、客家土特产等商家集中到一起,届时将真正开成客家特色一条街。

专家献策,期盼龙南做法吹响“集结号”

3月6日,全市23位客家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汇聚赣州,对龙南举办客家文化年活动展开座谈。与会专家均认为,龙南的做法对赣南客家文化从“摇篮”走向世界是个很有力的推动,表现为:

塑造了客家文化品牌形象。龙南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塑造了以客家围屋为核心,客家民俗、客家饮食、客家艺术等为内容的客家文化品牌,打响了“中国围屋第一县”的称号,有利于赣州客家文化知名度和品位的提升。

将文化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龙南客家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率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地方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客家人前来旅游投资,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又推动了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起到“双赢”效果。

整合了全市客家文化资源。龙南开展客家文化年不仅集合了全县的客家文化资源,还把其他县市的客家特色也吸引过来,集中展示于一处,有利于客家整体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对其他县市发展客家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对于龙南做法,专家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期盼能够带动全市吹响客家文化的“集结号”。为此,他们纷纷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在宣传方面,专家认为,要加快启动客家围屋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提升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打响“中国围屋第一县”的名称,可以依托赣州已获批准的客家文化节这一载体,举办中国(龙南)客家围屋国际旅游节,组织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到龙南开展集中采访活动。专家们还建议,租借直升飞机对龙南376座围屋进行航拍,然后制成风光片到央视和珠三角地区主要媒体播出。

龙南客家文化的最大卖点、亮点,就是围屋,要把围屋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制订出最佳的围屋旅游线路。专家指出,龙南要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在保护开发客家围屋的同时,注重客家饮食文化、客家礼仪、客家风俗等非物质遗产的挖掘保护。专家们还认为,龙南的客家文化年是在全市的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应该整合全市资源,“为我所用”,把其他县的文化特色吸收借鉴过来,将龙南打造成赣南客家文化的名城。

[1图]客家服饰装束
作者: 方芳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狮子帽。 温礼明摄 清朝以前的服饰,男女都穿布质大襟衣(俗称大巴衫),白头裤。女人的衣服另加边条装饰。春秋季节,男女多穿嵌肩,俗称“背褡”。冬天,男人一般戴布帽、棉纱帽,老人戴风帽,小孩戴各种花帽,女人戴满额、绉纱。 清以后,青年男人改穿对襟便衣,老年男人仍穿大襟衣。以土棉布居多,夏
全文:

狮子帽。

温礼明摄

清朝以前的服饰,男女都穿布质大襟衣(俗称大巴衫),白头裤。女人的衣服另加边条装饰。春秋季节,男女多穿嵌肩,俗称“背褡”。冬天,男人一般戴布帽、棉纱帽,老人戴风帽,小孩戴各种花帽,女人戴满额、绉纱。

清以后,青年男人改穿对襟便衣,老年男人仍穿大襟衣。以土棉布居多,夏布亦不少。妇女普遍穿无边装饰的大襟衣裤。公务人员和学生则穿中山装和学生装。所谓西装革履、旗袍衣裙,都是有钱阶层的穿戴。

客家装束有下面几种:

编辫梳髻清朝,男人和少女都编长辫,妇女梳髻(有圆形、船形、椭圆形等式样)。此后,农村妇女仍旧梳髻。

扎额缠足扎额缠足,都是妇女的装束。

扎额:俗称“戴绉纱”“戴满额”。绉纱,有专织的绉纱出售,折成长条裹扎在头部额上。

缠足:就是将妇女的一双脚用布缠小,古人以小脚为美。

插钗戴环钗、环都是妇女的装饰品。钗,多插在发髻上,用荆、银、玉等制成,也有插金钗的。环,戴在耳上,俗称“耳饰”;戴在手指上的名“戒指”;戴在颈上的称“颈箍”,多银质;戴在手腕上的叫“手镯”,有银质的、玉质的,也有金质的。还有小孩戴在脚上的脚圈,俗称“脚绕子”,多用银制。此外,还有挂吊牌、用银链条系围裙的习俗。

客家服饰:在保护和传承中展现魅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黄晓平 特约记者郭华平 在定南县的边远山村,一部分客家妇女依然保留着穿客家服饰的习惯,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客家服饰是她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她们的精神寄托。2007年,定南客家服饰被列入赣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客家服饰制作工艺,近年来,定南县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了保护计划
全文:列入赣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客家服饰制作工艺,近年来,定南县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了保护计划,建立了保护客家服饰的传承人制度,让客家服饰制作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1 客家服饰历史悠久
今日围屋别样好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傅亮袁涛 围屋是客家文化的瑰宝,龙南是中国客家围屋最多的县。如何开发好境内的376座围屋,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又能促进农民增收?龙南县通过努力探索“一围一品”的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赢得了众多目光的关注和聚焦。 启示一:政府引导有序开发,“一围一品”出特色 散落在龙
全文:政府部门投入股,属政府股。并明确了企业、社区集体、政府和村民按照1∶2∶3∶4的比例参与收益分红。集体股加上个人股,围屋农民成为围屋旅游开发的最大股东和受益者。今年1月,对外开放才半年的栗园围仅门票就收入4
[2图]当“免费午餐”遇上“旺盛食欲”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5月7日,几名学生在于都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里浏览网页,学习新知识。 方名荣 摄 在市群艺馆门口举行的广场文化活动。温茂明 摄 薛晴予 方名荣 记者廖福玲  今年3月25日,我省正式启动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三馆”免费开放试点工作,赣州
全文:开放的反应如何?他们还有怎样的期待?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1 免费文化大餐赢得市民盛赞 5月7日是星期六,记者来到于都县图书馆,只见进馆的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有的家长领着孩子来,有的老师带着
全南大余弘扬历史文化助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特约记者谌杰报道:一场冬雨过后,全南县龙源坝镇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围屋又迎来了一批来自广东顺德的客人。在围屋里面,游客们或拍照留念,或驻足细观,无不为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和极高的建筑工艺赞叹。今年以来,全南县充分利用县内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在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的同时,利用好这一人文优势吸引投
全文:

本报讯特约记者谌杰报道:一场冬雨过后,全南县龙源坝镇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围屋又迎来了一批来自广东顺德的客人。在围屋里面,游客们或拍照留念,或驻足细观,无不为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和极高的建筑工艺赞叹。今年以来,全南县充分利用县内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在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的同时,利用好这一人文优势吸引投资;广泛传承和弘扬客家先民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等优秀的精神品质,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源。

全南县内保留着许多客家民系的文化印记,许多乡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客家生产生活习俗。为了保护、激活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该县在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和传承人保护,在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通过收集实物、整理分类、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或恢复、举办传统节庆等活动进行保护。编印了《可爱的全南》等乡土文化教材,推动客家文化进课堂,培育文化认同感,提高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推动一些具有市场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引入民间资金加以开发,形成文化产业。目前,该县已经开发出以观赏雅凤围屋、曾氏宗祠等客家古建筑为主要内容的客家风情体验游等2条精品旅游线路,以冬头帕为代表的客家服饰系列产品和以烫皮、米馃等为主要代表的客家食品系列产品,培育出了醇香园、小玉牌等客家文化产业品牌,每年创造客家文化衍生产品收入近千万元。

利用县内客家文化遗存丰富的人文优势,该县还大打客家牌,强力推进针对客属企业家的招商引资活动。今年以来,该县就在香港、番禺、深圳等客属企业家相对集中的地区召开多次恳谈会、招商推介会等推介活动,并组织了2批60多人次的客属企业家前来寻根访祖、考察投资,先后引进外资3502万美元和内资17198万元。

全南县还注意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精髓,广泛开展新时期“全南精神”大讨论,把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满、安、稳”等落后思想一一剖析出来,“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新时期“全南精神”被大力倡导,成为激发民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报讯叶志、特约记者彭承礼报道:“关心别人是爱护自己,包容别人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是快乐自己,真诚勇敢是完整自己……”近日,在大余县首家国学教育培训机构文成书院,学员们齐声唱响该校理学文化主题歌《理行天下》。作为理学的发源地以及理学思想的聚合地、集散地,大余县坚持挖掘理学、研究理学、弘扬理学,使理学在大余发扬光大,促进了大余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该县多措并举加大教育力度,发出了“弘扬理学文化,促进和谐发展”的倡议,开展了“理学文化进学校”“理学文化进社区”“理学文化进厂矿”等主题创建活动,形成齐抓共促和谐文明的局面。全县干部群众积极行动,广泛宣传南安理学之精髓和科学理论,传承南安理学文化和文明礼仪。该县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唱好一支歌、读好一篇理学大师文章、讲一则理学大师故事、举行一次征文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学文化的认识。

该县还将“理学祖地”建设列入文化名县建设的重要一环,坚持理学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聘请国家级的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从调查研究本地文化资源入手,制定全县理学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县文化中心主阵地作用,成立周程理学研究协会,出版了《大众礼俗》《理学大成》《牡丹亭之谜》等理学研究普及书籍。为重现“南安军学甲天下”的历史盛景,该县开展了以理学文化为突破口的文化、旅游招商工作,引进外来投资者投资2亿元重建或修复南安府衙、道源书院、魁星塔、王阳明落星亭等历史文化景观,并建造高标准规划的经典旅游景点,为打造南安理学文化圈,促进大余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