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应水孕育“嘉应茗茶”

日期:2013.10.24 点击数:18

【类型】报纸

【地址】地址1

【版次】第5版:专题

【入库时间】2015.05.25

【全文挂接】

【全文】

高山云雾出好茶

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是个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高山云雾出好茶”,而梅州素以“山多、山高”出名,梅州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40多座,包括海拔1560米的梅州第一峰铜鼓嶂、海拔1530米的项山以及凤凰髻、七目嶂、阴那山五指峰、明山嶂等。可以说,梅州大地上是“逢客必住山,逢山必有茶”。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梅州早在1000 多年前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史料记载,远在公元800—1000年间,梅州就开始种茶。明清时期就有“八大历史名茶”之说,包括梅县的清凉山绿茶、平远的锅叾绿茶和南台山绿茶、丰顺的马图绿茶、大埔的西岩山茶、兴宁的官田绿茶、蕉岭的黄坑绿茶、五华的天柱山绿茶(其中7个是绿茶、1个是乌龙茶),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华人华侨市场享有很高的盛誉。

梅州成为广东重要茶产区

尽管梅州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 多年前,但是,由于条件所限,1979年,全市茶叶种植面积仅37260亩,产量1631.3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梅州也把发展山区名优茶生产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先后发出了 “希望在山”、“立足本地资源,向山进军”等号召,提出了建设优质茶基地、发展精致高效农业等目标,大胆引进人才、引进良种及先进栽培加工技术,建立良种繁育及名优茶示范基地,并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以扶持,梅州逐渐发展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1997年,梅州市被命名为“中国单丛茶之乡”。

近年来,梅州着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带动农民、企业“耕山致富”。2012年2月28日,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报告提出了打造“嘉应茗茶”品牌,激发了农户和乡贤上山种茶的热情,并把“工业管理农业”的理念带进山区,高标准开辟茶园,采用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制茶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也涌现出一大批“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企业实体,培育出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现代名优茶品牌,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据统计,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约16.34万亩,产量1.27万吨,总产值达22.4亿元。

龙头拉动,梅州茶叶声名远播

在梅州的茶叶产业发展中,省、市龙头企业的强力拉动,让梅州的茶叶品牌不断跻身知名品牌行列。全市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初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初精制“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在市级以上的228家农业龙头企业中,主要经营茶叶种植、加工、流通的企业有31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26家,这些企业带动3万多农户奔康致富。

同时,我市茶叶种植加工行业发展迅速,市场不断扩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基地,茶叶质量不断提升,茶叶知名品牌不断涌现。目前,全市有19 个茶叶产品获无公害食品认证、2 个茶叶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8个茶叶产品获有机茶认证;全市有14 个茶叶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农业类)产品称号。在我市21个广东省名牌(农业类)产品中,茶叶类就占了9个。

抱团发展,梅州茶业迎来春天

近年来,虽然涌现出以 “雁南飞”、“西岩”等为代表的茶叶品牌,但总体而言,品牌多而分散,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合力。在2012年2月28日的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嘉应茗茶”,将分散生产的茶农和茶企组织起来,统一品牌、统一标准,提高梅州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生产效益,将其培育成为具有梅州特色的知名品牌,使之像西湖龙井代表浙江,铁观音代表福建一样,成为代表梅州的名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今年4月底,“嘉应茗茶”区域品牌正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授牌。

“嘉应茗茶”系列商标的成功注册,对于嘉应茗茶的品牌打造而言,仅仅是个开始。今后,梅州将大力开展营销活动,优化品种结构,改进种植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树立“有品质才有 品牌,有品牌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的理念,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带动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