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相关搜索词
异域“沙吧”
作者: 马燕坤   来源: 红河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从越南老街省省府老街市的东南面出发,一直沿山向上环行38公里后就抵达了蜚声中外、海拔1500米的“沙吧”小镇。 “沙吧”小镇地处众山头拼攒成的平坦台阶上,与中越界山――黄连山遥遥相望。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四季清凉宜人的气候条件使其在20世纪早期就成为法国官兵度假的理想首选。晴天头冠白云,雨季雾气弥漫
全文:

从越南老街省省府老街市的东南面出发,一直沿山向上环行38公里后就抵达了蜚声中外、海拔1500米的“沙吧”小镇。

“沙吧”小镇地处众山头拼攒成的平坦台阶上,与中越界山――黄连山遥遥相望。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四季清凉宜人的气候条件使其在20世纪早期就成为法国官兵度假的理想首选。晴天头冠白云,雨季雾气弥漫的独特景观,由之而获得了云中“沙吧”的称誉。在“沙吧”小镇脚下的四维,畦畦梯田从山脊绵延到了山洼,又从山顶泻到了山脚,彻底将镶嵌着木板房顶和石棉瓦顶的苗、瑶、壮人家切割成了星星点点的村落。看似简易的民居住房焕发出暗白的色泽,悠悠地沉静在梯田与郁郁树林凝就的风情中,强烈地烘托着“沙吧”小镇别致的淳厚文化氛围。黑苗、红头瑶、壮族、京(越)族及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在此交融汇聚,给“沙吧”的自然美景平添上枚枚灵动的符号。

“沙吧”每日都赶集,最繁忙的要算周六、周日。在“沙吧”小镇脚下居住的开开村、老柴村、达湾村、达分村的黑苗、红头瑶、壮族,随着天际微微露出丝丝白光便早早上路,带上精心织就的各种手工艺品沿山攀援前往山头的“沙吧”小镇。“沙吧”成了他们手工艺品的卖场和展示文化风貌的舞台,更是与世界其他民族交融的温馨寓所。

在“沙吧”集市上,攒动的人头、潮涌的身影,摩肩的场面,激起了“沙吧”小镇一夜深宵此起彼伏虫鸣莺歌后的再次狂欢。在坡度陡立的“够美”街道上,穿着整洁的黑苗妇女背挎竹背篓,臂膀上搭满了自织的短袖上衣、宽筒裤、无袖褂、绑腿带、针织围裙、褶缝短裙、绣花单肩包、银耳环、手镯与项链。一边向走过的游客叫卖,一边不停地用手捻着束束捶打过、柔软得刚刚好的亚麻,匀称的麻线静静穿梭在黑苗与游客肩头同手腕蹭出的罅隙里。将捆捆亚麻半成品潜心地条分缕析,一遍遍地搓捻成麻线,成为辨识“沙吧”集市上黑苗妇女的一个工作证件。直到日薄西山,麻花型的线条占满围裙,惠与路人满心 的视野盛宴后,慧心的黑苗妇女才肯收心还家。

放眼望去,裹着红色头巾的红头瑶妇女三五成群地攒在一起,认真分享着布匹中来回穿梭的匝匝针脚。大小不一的十字型绣花不仅缀满衣袖间、裤腿边、领口上,也填满了磨得玉滑的竹篾背篓。在人流中穿插挤动的身影,给路人掷下了一段无绝期的绵绵思情和暇意。那些远离现实的过去与正在展演的现代刹那间联成一副胶合的图景。一时间,似乎红头瑶祖祖辈辈跨过山川、越过河流的腥风血雨苦寒恶暑,全织于密密针脚串成的刺绣中。如此的韵味悠远,含意无穷,又如此的遍览无遗,率性直白。

在“沙吧”,无论黑苗手中不断滚动的麻线,抑或红头瑶指尖来回小跑的针脚,似乎正在演绎着人类历史进程中东西方交融碰撞的故事。而西方在非西方寻觅扩张发展的历史则似乎是一个蓄意编造的神话。曾经的记忆逃逸得见不到任何斑痕。在这里,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民族汇聚了,泛化的文化概念浓缩了。卧居山头静谧的“沙吧”小镇因此而独享灵鹫花底的诗意景致。在这里,展示自我及彰显文化个性,在意义上远远胜过了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交易与商品流通。

学会早当家目若朗星的苗瑶女孩和男孩,认真地守望着滚着露珠的山货:飘香蘑菇、鲜嫩笋芽、硕壮木耳……样样土产,一应俱全。当买者挑走产品后,他们小心地用绣满色调的布条轻轻地将外国币和越南币裹成一团。欣喜的笑容,掀开了梦圆人生的骚动―――即山铸钱,煮海为盐。戴着头盔,身着长褂的苗瑶壮青年男子,将摩托车整齐地列在宽阔地带,翘首静候搭乘的客人。当路过的行人临挨身旁时,那样熟悉的字眼“谋托摆”(Motorbike的英音)信马由缰地激活着路人沉睡的耳廓。撩动了来客归家的思绪,也勾起了再次远游的遐想。他们用娴熟的车技将游客带到村落,却不小心地露出异域民族社会以小型运输业为中轴、满怀韬略志在发家的决心。轻捷的摩托车车手仿佛一位东西方文化的使者,一位掌握巧妙技法的图谱艺人,意犹未尽地将越南 国家特有的少数民族志向与外国的发展节律划上了勾连的动情笔调。顶着尖顶细竹篾编成的斗笠的京族,在早已老化的自行车的尽可能的位置上挂严了填满花草蔬菜的箩筐。优美的叫卖声引来了股股游客,又送走了拨拨远去的身影。

挂满双语(通常是越南语和英语)招牌的各式店铺和旅馆前,簇拥着群群准备用手工艺品招揽买主的黑苗和红头瑶妇女,烂熟于心的英语语言技能让人难以置信她们的少数民族身份。顿时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产生英语才是其母语的错觉。

那些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别具一格的服饰此刻似乎早已退却,熟稔的外来语一再登场,取缔了少数民族话和越南拼音文。让他们看起来更像来客,更像英语母国的文化传人。

繁华的“够美”街道两旁,整齐地列着毗邻而居的幢幢三四层高的法式建筑。西餐厅、手工艺品铺面、货币交易所、旅游公司、民族风味店、衣物精品行,应有尽有,各显神通。西方与东方,越南与欧美,亚洲与欧洲、机械与手工,用物与食品,自然与人化,争先恐后,水乳交融。错落有致的法式建筑,红色的瓦顶低首下心,倾斜得近乎垂直,流畅的瓦沟一次次将每日午后必有的晚雨控得觅不到踪迹。瘦削而刚劲的街面,顺势而为,熟练地将从椽子上滚落的水柱尽直地送到山脚的肥地里。雨过的天空,湛蓝湛蓝,几朵悠悠的白云随性地飘忽着。

簇拥在“沙吧”四维的山脉显得更加苍翠,更加活泛。鲜朗的空气,沁人心脾,娱情悦色。长长的彩虹,将手臂从深埋的沟壑中伸到了置放“沙吧”小镇的台阶上。

“沙吧”虽狭窄而不失繁华,虽宁静而不乏声音,虽山居而不缺现代气息,虽本土而不吝全球视野。

在这里,有的是多姿的民族风情、多元的文化交汇、多类的语言构成。

“沙吧”是美丽人间的文化图谱,似鬼斧神工的天然偶成。和谐淳朴的黑苗、红头瑶、壮族在一代代地梳理着历史,用勤劳的双手经久地演绎着一桩桩奇遇、一段段执念。既谱写了自我,也创造了世界。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