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如何走出“摇篮”?

日期:2008.04.18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地址】地址1

【版次】第B01版:文化

【入库时间】2015.05.25

【全文挂接】

【全文】

客家服饰象征着客家人的性格和精神。熊民芸 摄

古围焕发生机。赖锦洪 摄

赣州、梅州、龙岩三地同为我国主要的客家聚居地。如今,梅州和龙岩推广客家文化的脚步已经走在前面,被誉为“客家摇篮”的赣州,在这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傅亮记者李伟明

尴尬现状,文化“宝贝”藏在深闺

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在哪里?何处为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哪里拥有的方形客家围屋最多?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指向同一个地方——赣州。2000多年客家历史、800多万客家人口、600余座客家围屋和其他许多客家元素一起,使赣州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魅力,无可争议地被誉为“客家摇篮”。

在赣南大地上,客家先民开创了厚重博大的客家文化。赣南围屋被人称为汉代“坞堡”活化石,是客家特有的民居建筑,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客家的民俗文艺异常丰富,赣南采茶戏、龙南香火龙、宁都中村傩戏、石城灯彩、于都唢呐、兴国山歌和客家围屋习俗等都是其中的代表,目前全市共有2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10项及37项分别入选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冬头帕、拦身裙等客家服饰以黑、兰、白为主色调,既实用又独具韵味,象征着客家人沉稳内敛的性格;客家人待客大方古朴,讲究礼仪规矩,客家菜系和饮食习俗保存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还有客家方言、客家族谱、客家农具和生活用具等,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过去,赣州长期守着一座文化宝库却对它的价值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宝贝”藏在深闺,不为外界熟知。近年来,随着政府和媒体对客家文化的日益关注,尤其是2004年,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在赣州成功举办,让整个赣州客家意识空前高涨,引发了客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热潮,如一批客家文化遗产申报定级成功、赣县客家文化城破土而立、客家文化节顺利举办等。如今,“客家摇篮”已经成为赣州主打的四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

但是,在推广弘扬客家文化过程中,我市各地遇到了许多困难、陷入了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三个尴尬。

尴尬一:“满天星星,不见月亮”。我市的客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在各地都有分布和体现,但由此也造成文化景观分散杂乱。目前,缺少优势的客家文化项目建设和整体的策划包装,使得客家文化这块“蛋糕”无法做大。

尴尬二:“墙内开花,墙外不香”。客家文化在本地做了很多宣传,但是一旦走出去却难觅其踪,在国内外知名度不够响亮,客家品牌效应形成还有待时日。

尴尬三:“看过一处不必看第二处”。主要原因是客家文化景点雷同多、特色少、缺乏亮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容易给人没有看头的印象。

困境面前,赣南客家文化如何“突围”?

面对尴尬问题,赣南客家文化该怎么发展?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做足特色。客家文化并非赣州专有,梅州、龙岩等地同为客家聚居地,有些方面甚至更有优势,所以赣州必须挖掘出自己的特性,避免同质化。还有,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宋城文化同为赣州的文化品牌,不能平均用力、捆绑包装,必须单独策划、推广和发展,这样有利于形成最精练、最响亮、最激动人心的差异化品牌。

集合资源。就全市客家文化而言,河东片是以较原生态的客家文化为主(宁都是代表),河西片是以较成熟的客家文化为主(龙南是代表),很多文化形式只出现在部分或个别县,只有把它们归集到一起才是完整的客家文化。有些文化形式在多个县都有,这就需要选择出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或者采取扬优避劣的方式将它们重新组合。还有客家饮食、客家民俗、客家服饰等客家文化符号,必须集中在一个地方来展现。

打好品牌。一是要唱响知名度,让“客家摇篮”在全国乃至世界尤其是客家人心目中成为赣州的专有词。二是要提高文化品位,将客家文化的精华部分挖掘出来并弘扬光大,剔除封建糟粕的内容。

先行一步,龙南客家文化年唱响品牌

在我市,龙南是最有客家特色和文化优势的县之一。该县科学分析本地客家文化的实际情况后,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打造“客家龙南”、建设“客家名城”的目标,并把2008年定为“客家文化年”,启动了客家文化建设五大工程。

灵魂工程和基础工程。内容包括:挖掘整理龙南客家史料、家族家训,培育和弘扬“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质朴守信”的客家精神;在全县开展“我为客家文化年献礼”活动,包括献计献策、捐款、捐赠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等;各乡镇至少组建一个客家业余演出团体,加强对香火龙、杨村山歌、板凳龙、客家木匠、竹匠等特色文化人才的扶持和培养;按步骤分阶段开展客家文物、民俗文化普查工作,发掘、征集收藏一批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建立龙南客家文化艺术资料库,确立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围屋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旅游开发相结合,形成“一围一品”围屋文化格局;建设客家寻根园,反映客家先民南迁的足迹,内设有客家名人馆、客家传统道德教育基地;在渔潭围建设客家名人创意村和龙南客家酒堡等。在城市建设中,龙南发挥客家文化资源优势,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渗透客家文化元素,建设一批独具代表性的客家建筑和文化商贸街市。在县城主要交通要道、大型公共场所和城市关键节点建设一批体现客家文化和客家风情的微缩景观。

活动工程。今年,龙南的客家文化活动将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具体分为四大板块:文体活动板块、山水客家旅游板块、客家商品展示展销板块和项目招商签约板块。尤其是文体活动,包括:举办客家围屋文化论坛活动;征集“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龙南整体形象统一规范用语和标志图片;征集客家龙南之歌;举办赣粤闽客家山歌邀请赛暨龙南首届山歌艺术节;举办客家文化节形象大使选拔赛;举办客家美食节;举办客家书画大赛和民俗摄影大赛;编排一台客家经典戏;举办“客家杯”球类体育邀请赛;举行客家服装设计和表演大赛;编印《龙南文艺——客家文化专辑》等。

宣传推介工程和产业工程。让客家文化走出“摇篮”,媒体的推波助澜至关重要。在文化年活动期间,该县将邀请人民日报、央视、凤凰卫视、新浪网等知名媒体聚焦龙南。一系列反映龙南客家文化的宣传品也将于今年面世:一部以反映客家人创业的电视剧,一部反映龙南客家风情的宣传片,一本客家龙南宣传画册,一套客家文化书籍,一个名为“围屋圣殿”的客家网站。该县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正在紧张筹备中,通过打造“龙关线”、“横黄线”两条围屋精品旅游线路,将加快发展客家文化旅游业。在东湖新区,具有浓郁特色的客家风情园已经规划实施,计划把客家工艺品、客家餐饮、客家茶庄、客家服饰、客家土特产等商家集中到一起,届时将真正开成客家特色一条街。

专家献策,期盼龙南做法吹响“集结号”

3月6日,全市23位客家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汇聚赣州,对龙南举办客家文化年活动展开座谈。与会专家均认为,龙南的做法对赣南客家文化从“摇篮”走向世界是个很有力的推动,表现为:

塑造了客家文化品牌形象。龙南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塑造了以客家围屋为核心,客家民俗、客家饮食、客家艺术等为内容的客家文化品牌,打响了“中国围屋第一县”的称号,有利于赣州客家文化知名度和品位的提升。

将文化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龙南客家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率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地方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客家人前来旅游投资,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反过来,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又推动了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起到“双赢”效果。

整合了全市客家文化资源。龙南开展客家文化年不仅集合了全县的客家文化资源,还把其他县市的客家特色也吸引过来,集中展示于一处,有利于客家整体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对其他县市发展客家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对于龙南做法,专家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期盼能够带动全市吹响客家文化的“集结号”。为此,他们纷纷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在宣传方面,专家认为,要加快启动客家围屋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提升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打响“中国围屋第一县”的名称,可以依托赣州已获批准的客家文化节这一载体,举办中国(龙南)客家围屋国际旅游节,组织全国各大媒体的记者到龙南开展集中采访活动。专家们还建议,租借直升飞机对龙南376座围屋进行航拍,然后制成风光片到央视和珠三角地区主要媒体播出。

龙南客家文化的最大卖点、亮点,就是围屋,要把围屋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制订出最佳的围屋旅游线路。专家指出,龙南要把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在保护开发客家围屋的同时,注重客家饮食文化、客家礼仪、客家风俗等非物质遗产的挖掘保护。专家们还认为,龙南的客家文化年是在全市的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应该整合全市资源,“为我所用”,把其他县的文化特色吸收借鉴过来,将龙南打造成赣南客家文化的名城。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