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大余弘扬历史文化助发展

日期:2009.12.03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地址】地址1

【版次】第A03版:县市新闻·广告

【入库时间】2015.05.25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报讯特约记者谌杰报道:一场冬雨过后,全南县龙源坝镇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围屋又迎来了一批来自广东顺德的客人。在围屋里面,游客们或拍照留念,或驻足细观,无不为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和极高的建筑工艺赞叹。今年以来,全南县充分利用县内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在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的同时,利用好这一人文优势吸引投资;广泛传承和弘扬客家先民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等优秀的精神品质,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源。

全南县内保留着许多客家民系的文化印记,许多乡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客家生产生活习俗。为了保护、激活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该县在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和传承人保护,在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通过收集实物、整理分类、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或恢复、举办传统节庆等活动进行保护。编印了《可爱的全南》等乡土文化教材,推动客家文化进课堂,培育文化认同感,提高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推动一些具有市场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引入民间资金加以开发,形成文化产业。目前,该县已经开发出以观赏雅凤围屋、曾氏宗祠等客家古建筑为主要内容的客家风情体验游等2条精品旅游线路,以冬头帕为代表的客家服饰系列产品和以烫皮、米馃等为主要代表的客家食品系列产品,培育出了醇香园、小玉牌等客家文化产业品牌,每年创造客家文化衍生产品收入近千万元。

利用县内客家文化遗存丰富的人文优势,该县还大打客家牌,强力推进针对客属企业家的招商引资活动。今年以来,该县就在香港、番禺、深圳等客属企业家相对集中的地区召开多次恳谈会、招商推介会等推介活动,并组织了2批60多人次的客属企业家前来寻根访祖、考察投资,先后引进外资3502万美元和内资17198万元。

全南县还注意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精髓,广泛开展新时期“全南精神”大讨论,把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满、安、稳”等落后思想一一剖析出来,“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新时期“全南精神”被大力倡导,成为激发民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报讯叶志、特约记者彭承礼报道:“关心别人是爱护自己,包容别人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是快乐自己,真诚勇敢是完整自己……”近日,在大余县首家国学教育培训机构文成书院,学员们齐声唱响该校理学文化主题歌《理行天下》。作为理学的发源地以及理学思想的聚合地、集散地,大余县坚持挖掘理学、研究理学、弘扬理学,使理学在大余发扬光大,促进了大余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该县多措并举加大教育力度,发出了“弘扬理学文化,促进和谐发展”的倡议,开展了“理学文化进学校”“理学文化进社区”“理学文化进厂矿”等主题创建活动,形成齐抓共促和谐文明的局面。全县干部群众积极行动,广泛宣传南安理学之精髓和科学理论,传承南安理学文化和文明礼仪。该县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唱好一支歌、读好一篇理学大师文章、讲一则理学大师故事、举行一次征文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学文化的认识。

该县还将“理学祖地”建设列入文化名县建设的重要一环,坚持理学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聘请国家级的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从调查研究本地文化资源入手,制定全县理学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县文化中心主阵地作用,成立周程理学研究协会,出版了《大众礼俗》《理学大成》《牡丹亭之谜》等理学研究普及书籍。为重现“南安军学甲天下”的历史盛景,该县开展了以理学文化为突破口的文化、旅游招商工作,引进外来投资者投资2亿元重建或修复南安府衙、道源书院、魁星塔、王阳明落星亭等历史文化景观,并建造高标准规划的经典旅游景点,为打造南安理学文化圈,促进大余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