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相关搜索词
[1图]话说北海客家服饰
作者: 范翔宇   来源: 北海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服饰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 北海客家的服饰当然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海客家的文化特征。那么,北海客家传统的服饰是怎么样的呢?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元素?它和其他地区的客家服饰又有什么样的异同之处呢?特别是第24届世客会在北海举办,如何展示北海客家服饰的文化内涵和风韵,这是一个
全文:

服饰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

北海客家的服饰当然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海客家的文化特征。那么,北海客家传统的服饰是怎么样的呢?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元素?它和其他地区的客家服饰又有什么样的异同之处呢?特别是第24届世客会在北海举办,如何展示北海客家服饰的文化内涵和风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少年时光,曾回到故乡和祖母一起生活,那是一个艰苦的岁月。客家人的穿着追求只是蔽体保暖,没有像现在的研究者们笔下所体现的那种浪漫。客家人要增添衣物,也只有是在过年过节时的享受。童年时对客家服饰最深的印象就是过年过节时,祖母及左邻右舍的婶娘们为家人缝制衣服时的情景。而在这些情景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她们飞针走线缝制纽扣的情形。因为,在缝制客家服饰的过程中,难度最大,最能体现缝制水平的就是缝制纽扣。而客家服饰中的纽扣,是用布来缝制的。

先要将事先剪裁好的布块卷成圆条,圆条的大小要根据服装的样式和需要而定,纽扣的花样则要看缝制者的手艺构思了。纽扣的缝制要分两个部分,一是纽,一是扣。纽,是用布块卷成圆条之后,缝制成各种形状纽门,然后订在衣服上,用以和扣子结合在一起纽结衣服。扣,也叫扣子,就是用布块卷成的圆条缝制成各种形状的绳结,这就是纽扣的样式构造。

客家服饰中的纽,可以做成多种花样款式,有福寿纹状的,有祥云纹状的、有回环纹状的,还有鱼纹状的等等。总之,这是最能表现客家妇女制衣手艺的环节,也是客家服饰中最精彩的部分。扣子的制作则相对 简单,有圆形、方形、菱形等。这种布制的纽扣在客家服装上组合在一起,穿起来一对比,马上就能区别出谁家的女人最心灵手巧,甚至是“撑门面”。

用布来制作纽扣,这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条件有关。客家人从中原千年流徙,万里转辗而来,只能选择远离城镇的偏僻山区居住,经过艰苦的垦荒建立家园后,过着自耕自足的生活,一切生活用品都是自己生产制作,包括制作服饰的布料,也是用自己生产的丝、麻来纺成纱、线后织布,这是一种很粗糙而又很结实的土布。织出布料之后,也是用自己种植的蓝根生产出一种叫“靛”的染料来染布,靛”的颜色只有黑、蓝、青三种。特定的布料、特定的染料、特定的生活和特定的制作工艺,就这样决定北海客家服饰的特色和内涵:那就是北海客家服装在样式结构方面以朴素、简洁为主,在颜色方面以黑、蓝、青为主,由此体现了客家人稳重、坚忍、耐苦、内敛的性格。正是因为在这种深沉、素净的服饰色调中,用布来制作的纽扣装饰其中,更显出其精致素雅的修饰美。在这里,传统客家服饰中的纽扣制作,不只是一种装饰的需要,而是客家服饰文化的积淀与创造,而创造与积淀这些文化元素的主体就是客家妇女。因此,了解和认识北海的客家服饰的文化元素和内涵,要从客家妇女缝制纽扣开始。

北海客家人的服装样式在整体上是沿承中原汉族的样式,在经过赣闽祖地的文化熏染之后,形成了鲜明的客家特色风格。客家人来到北海定居之后,由于北海特定的地理区域环境,在服饰的样式风格方面,吸收了壮、苗、瑶族服饰、?家服饰的结构元素,因此,在北海客家服饰中,明显包含有壮、苗、瑶族服饰、?家服饰的色彩,既有壮、苗、瑶族服饰的宽裤阔襟,也有?家服饰中的阔袖短裤,更重要的是在实用性方面,体现了多方面优点的结合。因此,北海客家服饰具有山海风格兼备的风格韵味。

北海客家服饰以适应农耕生活的实用性为原则。首先是在男子的服饰方面,虽然整体上保留了赣闽祖地客家服饰的样式,但是,来到了北海地区后,受廉州“俗有四民”明代王士性在其所著的《广志绎》中记述:廉州中国穷处,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户,居城郭,解汉音,业商贾;二曰东人,杂处乡村,解闽语,业耕种;三曰俚人,深居远村,不解汉语,惟耕垦为活;四曰?户,舟居穴处,仅同水族,亦解汉音,以采海为生。”)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杂处乡村”的农耕劳作中,吸收了壮、苗、瑶族男子破胸对襟上衣、短裤、束腰带的服饰便于上山劳作的特点,对中原男子宽襟大袖、交领、右衽,不用扣子上衣和长裤管宽脚的样式进行了改良,于是便有了对襟上衣,宽腰短裤的服饰。其中最明显的改良就是裤子,原来用于上衣装饰性的腰带改作实用性的裤带。这种改良后的裤子俗称“三瓣裤”,三瓣裤”制作方便,不用讲究裤管和裤头的比例,而且裤头相当宽,穿的时候只要把裤头折起来拉紧,把多余的部分塞进裤腰就可以了。如果上山或做运动量大的劳作时,再用布做的裤带缚紧。因其一般是由三块布料制作而成,故以“三瓣裤”称之。“三瓣裤”男女适用,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而客家妇女的上衣则吸收?家妇女服饰中宽襟短衫便于劳作的特点,不再是长衫阔袖,因此形成了北海客家特有的服饰风韵。遗憾的是,今天已经很难见到这种风格独特的北海客家服饰了,也只有在偏僻客家山村里,在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身上才偶尔见之。这与在舞台、影视、摄影等文艺作品中出现的北海客家服饰大相径庭,样式风格完全异化了。

北海客家服饰中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点,就是妇女所用的头巾,这也是从?家妇女的头巾借鉴过来的。因此,北海客家妇女的头巾兼有中原及赣闽客家祖地妇女素色头巾的凝重和?家妇女花布头巾的轻逸,而在头巾的装饰使用方面,则采用了?家妇女头巾的系法。

北海客家服饰是客家民系服饰中,独具特色的一种。

苏东坡廉州纪事
作者: 范翔宇   来源: 北海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题写法帖 苏东坡在廉州的活动中,有一件被忽略了的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题写法帖。 “法帖”是《淳化秘阁法帖》的简称,或称《官帖》,简称《阁帖》。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翰林侍画王著将内府所藏自汉至唐名迹,摹刻为《淳化秘阁法帖》十卷。收历代书家一百零二人,计四百二十帖,每卷末篆题“淳化三年壬
全文:

题写法帖

苏东坡在廉州的活动中,有一件被忽略了的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题写法帖。

“法帖”是《淳化秘阁法帖》的简称,或称《官帖》,简称《阁帖》。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翰林侍画王著将内府所藏自汉至唐名迹,摹刻为《淳化秘阁法帖》十卷。收历代书家一百零二人,计四百二十帖,每卷末篆题“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十九字。《淳化阁帖》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是中国书法史的第一部大型图典。它的刊刻和流传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国宝般的古代真迹普及、输入到民间,壮大了书法爱好者的队伍,对宋代书法开创新气象、增添新活力,促进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阁帖》还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绝迹的书法作品。因此,史家称之:如若中国书法史的缺少一部《淳化阁帖》的话,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艺术宝库将损失一大笔宝贵财富。”苏东坡是宋代著名的大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并居之首,当然知道这部法帖的价值。而宋代的廉州府,以廉州水道交通之便,成为朝廷重要的海外交流重镇,又是朝廷盐政的重要运输大动脉所在,文化事业发展也快,以“声名繁盛,富甲东南”而著称。苏东坡到了廉州后,在廉州府衙门收藏经典中找到了这本《淳化秘阁法帖》后,就爱不释手地欣赏起来,还在每一册的后页都题写了评论。

如在第二卷题:唐太宗作诗至多,亦有徐、庾风气,而世不传,独于《初学记》时时见之。”在第四卷题: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曰:浪得名耳!’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庾征西初不服逸少,有家鸡野鹜之论,后乃以为伯再生。今观其书,乃不逮子敬远甚,正可比羊欣耳。”在第六卷题:宰相安和,殷生无恙。”在第八卷题:希白作字,自有江左风味英,故长沙法帖比淳化待诏所摹为胜,世俗不察,争访阁下本,误矣。此逸少一卷,尤妙。庚辰七夕,合浦官舍借观。”在第九卷题:谢安问献之:君书何如尊公? ’答曰:故自不同。 ’安曰:外人不尔。 ’曰:人那得知! ’。”苏东坡在廉州府题写法帖所作的评语,在当时的书法界影响很大。据有关史籍记述,后世的书法家在授徒时也多引而论之。可惜廉州府所藏的苏东坡题写的《淳化秘阁法帖》流落他乡,为民间所珍藏。知此事者也就少知又少了。

赏花悟情

苏东坡在京城任职时,正是意气风发、领袖词坛之际。一日,他信步走进时任参知政事(相当宰相职)王安石的书房,举目间,发现书桌有王安石新写的诗稿。出于本性使然,他走过去翻阅起来,见诗中有: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之联句,便拿起笔改为“明月枝头照,黄狗卧花荫”。改罢,意犹未尽,又提笔写道:参知政事老矣,明月如何枝头叫,黄狗怎能卧花心?”改完了“明月枝头叫”之后,苏东坡乘兴再翻王安石留在案台上的诗稿,见其中有“昨夜秋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句,于是又随手将“秋风”改为“春风”,还在诗稿附句云:春花不比秋花落?留与诗人仔细吟。”却说王安石是何等人也。他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大诗人,卓越的文学家,既是当朝宰相,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的策划者和实施者。苏东坡虽然也是一代文宗词祖,同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但在仕途上也只是一个礼部尚书而已。如此放肆,岂不是引火烧身?但是,王安石毕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回到书房,看了苏东坡的留言之后,只是淡淡一笑在诗稿上写道:黄毛小儿,少见多怪,如此无知,须多读书。”写完即叫人送去交给苏东坡。

苏东坡看了王安石退回的诗稿后,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而认定是王安石搞错了,一有空闲就拿出来揣摸推敲。事实上,单从诗面解意,苏东坡的修改是对的,王安石原句显然是笔误。按常理,对这些很明显的错误,王安石是不可能固执己见呀?想来想去,苏东坡还是想不通。

后来,苏东坡先后陷入乌台诗集和帝后之争的党派漩涡之中,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贬斥生涯,直至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获赦得以从流放地儋州返回廉州候任。

苏东坡来到廉州后,在珠乡吏民官绅的热情招待下,心情愉快,身体也迅速恢复。一日,他在邓家园林中游览时,看到一只全身黄色的小鸟倒挂在树枝上,不停地叫唤。这种情景使他感到新奇,于是他问身边陪同游览的邓乡绅:这是什么鸟呀?”邓乡绅答说:这只鸟名叫明月,每当发情的时候,就倒挂在树枝上发出求偶的叫声。”苏东坡听了,顿时生出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下子又想不起来,只好继续一边信步一边思考着。

当苏东坡走到一个花坛旁的时候,见有几个小孩正在头碰头地蹲在一起玩,每人手上都拿着一束花枝,对着花枝上筷子般大小的花蕾呼叫着,声音就像乡间农户在呼喊家养的狗。他在疑惑间,又问身边的邓乡绅:这些小孩在叫什么呀?”邓乡绅告诉他,这是珠乡特有的一种花朵,花蕾中藏有一些小虫子,如果对着花蕾大声呼叫,在声音震动中,花蕾中的小虫就会爬出来。大人们为了哄逗小孩,说这些小虫是小狗变的,只要大声叫,里面的各色小狗就会爬出来和小孩子一起玩,因此花名就叫“狗罗罗花”。苏东坡接过花枝一看,果然见有一些各色小虫在爬出来。黄色者居多,当然是“黄狗”了。

再转到一块长满了野菊花的地方,恰好一阵秋风吹过,卷落了野菊花的花瓣散落一地,面对此情景,他突然想起了王安石“昨夜秋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诗句,才?然大悟。至 此,苏东坡顿悟,原来王安石当年诗中说的“明月”、黄狗”和“秋花”都是廉州的物产啊!这时,苏东坡深为当年的草率而内疚和疼惜,因为他已经无法当面向王安石认错道歉了,王安石已于十四年前病故。而苏东坡也于次年在回京的路上病故于常州。连在王安石灵前认错的机会也是没有了。只有这一段文坛掌故在珠乡流传……

东坡笠、屐

东坡在廉州时,教郡民纺织一种遮阳竹帽,制作一种方便的学士鞋,又教郡民烹制美食,故合浦今有东坡笠、东坡屐、学士鞋、东坡肉、东坡羊之说。

苏东坡是以别驾身份量移廉州的,而且还留了一条尾巴,不得签署公文。也就是说没有真正“平反”,还戴着贬臣的“帽子”。但是,苏东坡来到廉州后,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彷徨,消极等待,而是抓紧时机为廉州民众做了大量有益的好事。苏东坡居廉时间虽然只有不到两个月,但他在廉州留下了东坡亭、东坡井、东坡塘、东坡笠、东坡羊、东坡肉、东坡屐、学士鞋之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还有东坡砚、狗罗罗”、黄狗卧花心”、文昌塔教学生、东坡访禅、东坡与乾江方井等佚闻佳话。由此可见苏东坡的人格魅力。

一是挖井惠众。苏东坡来到廉州时,发现廉州居民大都是直接到西门江去挑水饮用,而西门江又是城中主要的排水泄洪河道,卫生状况不好,他就去发动大家挖井取水。但是大家都不乐意,细问之下才知道个中原因,原来大家是怕挖井把城中的“风水”挖坏了,挖井人会被“报应”。苏东坡了解情况后,就以城中已有的汉甘露井等三、四口水井为例,反复向大家解释挖井不会影响风水的道理,并说明挖井取水卫生而又省工、方便的好处。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还拿出自己有限的俸禄,亲自监工,雇工人挖了一口井,请大家试用。因为苏东坡的身体力行,廉州民众打消了这个“风水”之虑,开始挖井取水饮用,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功德,廉州民众就把苏东坡所挖的这口井命名为“东坡井”。东坡井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教织凉笠。苏东坡到廉州时,看到廉州的妇女外出劳作时,也和男人一样头戴一种当地称作“山狗棚”的大竹笠。这种大竹笠虽然能挡风遮雨,但过于笨重,尤其是戴在妇女头上,不但显得粗重,影响仪容,而且还会给劳作带来诸不便。苏东坡就参照他在海南时所见的黎族妇女所戴的尖笠的形状,加以工艺改进之后,制成了圆顶折檐的竹笠。这种竹笠的折檐约有三寸,不但可以挡住阳光和风雨直接对眼睛的影响,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又能够遮住妇女眼睛以上的脸部,使用起来既方便实用又美观,这种竹笠尤为适应?家妇女的使用,于是很快就在廉州府推广开来。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就把这种竹笠称为“东坡笠”。东坡笠至今仍是北部湾沿海一带的渔民们喜用的帽子。

三是教制山屐。廉州地近海且多雨潮湿,苏东坡居廉期间,经常到民间与百姓人家交往,了解到民间多有脚气病症。于是就是借鉴儋耳黎民所穿的木制山屐模式,教廉州工匠制作成底部两头有脚墩的木鞋,这种木鞋晴雨天均可穿用,而且大都采取苦楝树木和鸭脚树木制作,在一定程式度上对脚气病症有防治作用,很受民众欢迎。廉州府人士把木鞋称为山屐,即由苏东坡教制木屐起。至今廉州居民仍喜穿山屐,至今老一辈的廉州人脚有湿疹者,都是买山屐来代替其它种类的鞋。廉州古代妇女有制作学士鞋的工艺,相传也是苏东坡所教。

写听笙诗

1100年8月28日,东坡在廉州时与众名士泛舟湖间,听笙论诗,作《瓶笙诗并引》一首,其诗云:“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饯饮东坡。中觞闻笙箫声,杳杳若在云霄间,抑扬往返,粗中音节。徐而察之,则出于双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啸,盖食顷乃已。坐客惊叹得未曾有,请作《瓶笙诗》记之。

孤松吟风细泠泠,独茧长缫女娲笙。陋哉石鼎逢弥明,蚯蚓窍作苍蝇声。

瓶中宫商自相赓,昭文无亏亦无成。东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劳吾耳鸣。”从苏东坡诗中的“东坡醉熟呼不醒,但云作劳吾耳鸣”意境中,可以看出,他老先生已经摆脱了长期贬斥生活的心理阴影。

题廉州清乐轩

苏东坡在离开廉州前,专门题写“浮屠不三宿桑下”等句,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他老先生对廉州的留恋之情:“浮屠不三宿桑下,东坡盖三宿此矣,去后仲修使君,当复念我耶。”浮屠是古人对佛教徒的称呼。

“浮屠不三宿桑下”,语出《后汉书?襄楷传》,记延熹九年楷上疏极谏,有云: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章怀太子注曰: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襄楷所引说的“浮屠不三宿桑下者”,是佛教中的说法,说的是僧人在化缘的途中,不可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晚,因为超过了三晚,那样就会使自己对这棵桑树产生感情,就会因感情产生眷恋而羁绊了脚步。后人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

“东坡盖三宿此矣,去后仲修使君,当复念我耶。”这是苏东坡在题句中说,我在廉州的日子里,对廉州所产生的感情已经使自己又了不愿离开的眷恋。我离开之后,刘仲几和太守张左藏还会像我想念你们一样,也在想念我吗!从这短短的几句题词中,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了苏东坡与廉州吏民的深厚友情。

正如六百多年后。廉州知府康基田在其所作的《苏公遗迹记》中所述:“计公居廉为时未久,顾何以得此于廉人也?廉人思公慕公,积至数百年之久。名其亭与井以为荣,入人之深有如此也,盖天地之正气,不容息灭;天理之在人心,无间岁时。文忠立朝大节,謇谔不回,一以结人心,厚风俗为主。天下之人,想望丰采。泊出典方州,明习吏事,凡所施设,悉与民宜。至于窜逐遐荒,转徙靡定,蹙之愈穷,处之尔泰,泊然无所芥蒂,所至无问贤愚,咸奔走而慕乐之,屺以居游之久暂移易其心哉?廉之亭与井,直与惠之白鹤观、儋之桄榔庵,同一著美,山水亦为生色也。史称公迁儋居廉,惟幼子过随待,著书为乐,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此亦足以见公之心。而廉人爱公深而且久,如韩山韩水之传于无穷者,其来有自。”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