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3图]海味十足的 浔埔女服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黄晨在泉州城区东南方的临海处,有座村落名叫“埔”。它地方不大,却以独特的习俗,为远近三乡五里的人们所知晓。其中,梳着“粗脚头”、身着“大裾衫”、耳佩“丁香钩”的埔女成为这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听当地人说,埔女的这种穿戴,是宋杨八姐服饰的遗风。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还有人指出,
全文:

黄晨

在泉州城区东南方的临海处,有座村落名叫“埔”。它地方不大,却以独特的习俗,为远近三乡五里的人们所知晓。其中,梳着“粗脚头”、身着“大裾衫”、耳佩“丁香钩”的埔女成为这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听当地人说,埔女的这种穿戴,是宋杨八姐服饰的遗风。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还有人指出,这类穿戴风俗是原始人类的遗存。

早报记者朱淇齐 实习生 王劲博 文/图

早年学艺

成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五十多岁的黄晨,一生酷爱“埔女服饰”艺术。由于他制作的埔女服饰、头饰等非常有名,成为该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日,记者一行前往埔渔村,在市场附近的埔服饰传习所内见到黄晨,他正在工作室里赶制一件埔女服饰。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他放下手中的活儿,与记者聊起了家常。

原来,黄师傅是埔当地人,其舅公是当地比较有名的裁缝师傅。因为从小就受到舅公的熏陶,从十一岁起,他就跟着舅公学做衣服。二十来岁就自立门户开了一间裁缝铺,专门帮当地人制作埔传统服饰。

黄晨说,埔女服饰是纯手工制作,纽扣都是布纽扣,要一针针缝出来,一件上衣要花五个小时才能做好,他学了三年才学会做一套完整的衣服。虽然当时做裁缝师傅很辛苦,可这一经历为他现在制作精美的埔女服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前在艰苦时代,用来做衣服的布非常珍贵,每个人拥有的衣服非常少,只有两三件。而埔女日常都穿着传统服饰。因此,我们做裁缝这行是十分吃香的,收入也高。到了改革开放后,年青一代的埔女就开始赶潮流穿时装了,找我做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经过时间的洗礼,这样的传统服饰也正慢慢淡出现代的服装潮流。时至今日,除了埔老人还会找我订做、修补传统服饰外,年青一代的埔女及小女孩,虽也买传统埔女服饰,但多数是在重大民俗活动或者办喜事时才穿。”黄晨告诉记者。

对于这门手艺的传承情况,黄晨显得很无奈,“虽然政府为挽救这一濒临消失的本土传统手工艺,以传统服饰进课堂,办‘时装秀’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希望借此引发当地群众传承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穿戴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会做‘原版’埔衣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门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尴尬。

与众不同的渔女服饰

在黄晨的工作室,记者看到陈列柜上展示出不少纯手工缝制的埔女服饰,这些原生态的埔女服饰别具风情,上衣斜襟掩胸的右衽衣,布纽扣,简朴宽松,以青、蓝为主调,裤子是黑色宽裤筒,大约一尺,裤头比腰围大半尺,多用白、蓝两色。

采访中,记者一直对它的传统造型、款式比较好奇,为什么“大裾衫”以宽大为主,仔细探究后,才发现这类服饰的形成与当地的生产劳作密不可分。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动作幅度都比较大,而衣裤宽大舒适就显得非常必要。

据黄师傅介绍,埔女的服装乍一看是夸张单调,实则是突出实用性。过去,为方便劳动需要,服装大多简朴宽松,上衣的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但衣袖均比惠安女长,穿在身上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色调以浅淡的自然色为基调,上衣为青、蓝色调与碧海、蓝天、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显示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氛围。黑色的裤子,显示其稳重,宽筒裤,也是便于劳作需要,在海滩上劳动,卷起裤筒既不弄湿裤子,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而一整天在海边劳作,海滩上又无遮无掩,男女混杂,只要挽起裤筒就可“方便”,这也是出于保护身体的需要,方便讨海劳作。

在那个布料紧缺的年代,为了让衣物耐风化日晒和海水侵蚀,埔女的服饰,还曾一度流行用荔枝树皮薰汁染成紫红色做上衣,这种上衣适合渔民劳动需要,不易被渔网缠住,不怕海水打湿,也不易脏。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埔女服饰与福建东南沿海的渔女服饰同样是受海洋文化和历史传统影响,服饰款式相似,不同的是由于气候、风俗等因素,衣服的长短、装饰细节大相径庭。值得一提的是,埔女服饰和惠安女服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既兼顾美观又便于在海水中劳作。

学界总结惠安女服饰具有“封建头、民族肚”的特点,埔女服饰则是“民族头、封建肚”。但埔女奇特的头饰、服饰和不饰雕饰的渔女原生状态,又充分展现了埔姑娘质朴、勤劳的特色风貌。

本土文化中的特色标志

记者在进入埔渔村时,还注意到,现在村里大部分居民已不再穿着传统埔女服饰了。而依然穿着此服饰的小部分人以老人居多,一般是上了年纪的长者。年轻的一代早已换上时下的流行服饰。时间的推移正改变着当地人的着衣取向。

针对这一现象,黄晨表示,时代在变,不可能寄望于每个埔女都坚持穿传统服装,但埔女服饰作为本土文化中的特色标志,其文化价值绝不能被遗忘和忽视。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他在制作埔衣服时,对埔女服饰进行重新包装,在原有传统特色基础上注入了不少时尚设计元素,从图案、色彩、剪裁、造型上都有新的突破,时新的样式,布料多样化,亮片、扣子也成了装饰,背后还设置有拉链……让其在保留古朴韵味的同时,又不乏现代时尚气息,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

据了解,近年来,政府正在着力于打造埔渔村的文化特色。因此,当地人对埔文化,特别是埔女服饰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高。从2004年开始,每逢重大民俗节日、历届举行的文艺晚会中,以埔服饰为主的舞蹈、时装秀表演等节目也被搬上了舞台。

目前,埔女生活习俗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师傅表示,作为埔女生活习俗代表之一的埔女服饰不仅是当地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埔文化起源和民俗风情的重要依据。

铜鼓嶂
作者: 暂无 来源: 梅州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铜鼓嶂位于丰顺县砂田镇,海拔高度1559.5米,为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如屏似嶂的百里峰峦,绿树披翠,竹木成林,植物种类复杂多样,是观光游览和植物学教学的理想基地。一片片常绿的高山植物,人谓“铜鼓青”,浓阴蔽日,深邃幽雅。密林深处寒兰丛生,有叶艺、花艺、奇香等品种。铜鼓嶂为莲花山脉
全文:

铜鼓嶂位于丰顺县砂田镇,海拔高度1559.5米,为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如屏似嶂的百里峰峦,绿树披翠,竹木成林,植物种类复杂多样,是观光游览和植物学教学的理想基地。一片片常绿的高山植物,人谓“铜鼓青”,浓阴蔽日,深邃幽雅。密林深处寒兰丛生,有叶艺、花艺、奇香等品种。

铜鼓嶂为莲花山脉主峰,因其峰顶平阔,浑圆似鼓得名,并与潮州凤凰髻、梅州阴那山的五指峰形成“三峰鼎立”之势。极目远眺,沟壑纵横,群山尽伏,梅江、韩江宛如素练飘向东南,梅州、潮州风光无限!从铜鼓嶂峰顶而下约海拔1200米,有一大草坪,约有千亩,据说曾计划用作高山机场,地势平坦,花草丰茂。大草坪中间,泉水涓涓汇入,形成天然湖泊。湖水清冽透明,波光潋滟,观之神清气爽。因其稍下有铜锣村,故称此湖为“铜锣湖”。此湖遇百年大旱,其水亦不干涸。若遇多雨年份,茫茫荡荡,周围山峰,宛若岛屿,有“水浸铜鼓顶”之传闻。

铜鼓嶂属莲花山脉断裂带,在岩石风化、流水侵蚀作用下,随处可见千姿百态的奇石景观。人们根据其形象为不少景观取了名字,并赋予传说。如玉石佛手,说是雷神将军留下的手掌;仙人取宝,说是仙人正在向石橱取宝,说此处“金山银山,仙人正搬”;“金龟下山”,说是摸一下平安健康,摸两下升官发财;狮子潭,潭边有三块酷似狮子的大石,谓之三狮望峰;仙人叠石,大石上面累叠小石,再硕大石块覆之,成大、小、更大形状,望之危然却不倾倒;仙人踏石,石上有足迹,说是八仙过此所留;猴子抱颈,一石宛如美女站立当道,须如猴子般抱住其颈方能过之;船子潭,两块如船大石隐现潭中。铜鼓嶂山腰有一巨瀑,流水从几百米悬崖峭壁倾泻而下,汇成一潭,其水碧绿清澈,潭边多异木奇花,人称瀑为“七情磜瀑”,称潭为“鸳鸯潭”。铜鼓嶂还蕴含了许多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太平军古战场”、“铜山佛国”、“高山围龙屋”等。

在海拔1100米的铜锣湖上有一个铜锣湖村,村中有块大石,以石敲打会发出铜锣般的声音。村里有300多年前建造的围龙屋,依山傍水因自然之势而建,以石为墙,别有风姿。凤凰卫视《寻找他乡的故事》曾经专程前往该村拍摄,并称之为中国海拔最高的围龙屋。(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2图]畲乡司前,那可是不一样的丰满
作者: 暂无 来源: 温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年轻的畲族女歌手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美丽风光风光秀丽的飞云湖、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古朴悠久的圆州古村落……这是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美丽画卷。这座被人们称为“畲乡”的乡镇,近年来越来越显现出她那独特的魅力。依蝶特色旅游成品牌说起司前经济,不能不提竹木经济。这里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该镇正
全文:

年轻的畲族女歌手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美丽风光

风光秀丽的飞云湖、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古朴悠久的圆州古村落……这是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美丽画卷。

这座被人们称为“畲乡”的乡镇,近年来越来越显现出她那独特的魅力。

依蝶

特色旅游成品牌

说起司前经济,不能不提竹木经济。这里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该镇正以推进竹木产业功能区建设为主载体,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产业,推进竹木产业园建设,将竹木产业园建设成为传统竹木产业整合发展的主导区。

但更让“司前人”骄傲的是,司前畲族镇的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镇和省级森林城镇,森林覆盖率达88%,镇域范围内动植物种类多样,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0多种、植物21种,其中黄腹角雉为全球濒危物种;拥有被誉为“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温州第一高峰”的白云尖。

“游在司前、吃在司前、玩在司前”,该镇今年以来整合白鹤飞渡景区、圆州古村落、黄桥竹海、峰门尖等景区景点,协助建设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客服中心和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并启动乌岩岭aaa旅游景区申报工作。而且,该镇还投入200万元完成白鹤山庄景点的提升。实施温州“绿道”泰顺示范段工程,建设集停车、餐饮、游憩功能的“驿站”,将自然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城镇资源串点成线。

结合本地资源和特色,该镇还开发了自然风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畲族风情旅游、农业基地观光游,打响以“休闲游、生态游、农家游”为形象主题的旅游品牌,建成了“山里人家”等特色农家乐10余家,发展了葡萄、瓯柑等1000多亩观光农业基地。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该镇特别注重畲族的传统习俗、服饰、歌舞、语言等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发展,还组建了畲族山歌队,每年举办以“乌饭宴”为主题的“三月三”畲族风情节。该镇正在建设一个畲族风情园,这个集农房集聚改造、旅游度假、畲族文化展示、旅游综合服务等为一体的特色风情园区,包括特色民居、三月三广场、民俗展示馆和特色酒店等。一期工程将投入1.3亿元、占地202亩,目前已投入4500多万元,282间(套)的畲族特色民居房屋主体工程全部动工建设。

该镇投入90万元建设狮山森林公园,修建游步道1500米。按照“旅游工厂”的理念,开发工艺参观、互动等,促进特色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创建一个特色村,以左溪畲族村为实施主体,推进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外墙融入畲族元素,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品牌。

下山移民是亮点

在司前畲族镇,新型城镇已初展新姿。记者近日在该镇看到,一幢幢高楼整齐地矗立在街角,小区整洁,绿荫片片。

去年该镇共开工1190户、结顶298户、搬迁603户,农房集聚率达9.83%。完成了洄澜小区(一期)房屋主体工程和投资800万元的市政配套工程,现大部分农户已搬迁入住;畲族风情园民族特色小区已启动主体工程建设;峰门小区(三期)和黄桥小区(三期)已动工建设主体工程。

记者近日走访了该镇的几个移民点。在该镇的洄澜小区,记者见到了今年6月刚从温洋村搬来的罗东绿。今年37岁的她说,她祖辈住在温洋村的山上,那里没有抽水马桶,买东西也不方便,从山上到镇里买东西一趟来回要一个半小时,所以基本上是一星期或十天左右下山采购一次。更重要的是,孩子上学也不方便。搬到这儿后,这些烦恼都没了。而同样来自温洋村的廖红荣说,搬到这儿后,生活便利多了,而且她还开起了小店。

而在该镇滨江路移民点,来自黄桥村的何月香说,她一家2000年就搬到了这里。她说:“由于是整乡搬迁,所以搬到新的地方后大家互相都认识,乡里乡亲的,感觉很亲切。”

而峰门下山移民点,一幢幢整齐的落地房一齐排开,城镇的面貌已清晰可见。

在溪口移民小区,整洁的住宅,加上具有畲族风情的墙绘,颇具畲族特色的路灯,还有那些文艺廊、成就廊、励志廊、历史廊……都让这里增添了浓厚的畲族风情。

畲族文化有新元素

“传承畲族文化,并要加入时代的新元素。”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省18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的乡镇,要将畲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该镇以民族教育促传承。在民族中学开设了畲语课,组建畲族文化兴趣小组,组织开展“学畲语、唱畲歌、跳畲舞”活动,着力培养畲族文化接班人;建成畲族民俗馆,集中收集展示畲族歌本、古籍、特色器具、“凤凰装”等服饰和遗迹等。开展高脚竞速、射驽、押加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组织参加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该镇曾分别获女子高脚竞速200米、射驽金牌、银牌的佳绩。

同时,以民间队伍促传承。针对畲族歌手断代的实际,鼓励和支持民间畲族歌手开展传帮带活动,联合竹里畲族乡组织一支20余人参加的畲歌队伍,定期学唱,并组织到县内外参加山歌对歌、交流表演等活动,促进畲歌保护与传承。畲族民歌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外,该镇还以氛围营造促传承。在建成区主要街道建成以表现畲族传统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畲族文化墙,安装民族特色街灯,在新建的保障房小区、外墙改造、户外宣传等方面融入畲族元素,营造浓郁的畲乡风情氛围,提高社会对畲族文化的认知、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而且,该镇将畲族文化保护与项目实施相结合。把畲族文化保护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通过项目包装、推介、争取上级支持,实施了一批与畲族文化保护相关的项目,为畲族文化保护提供具体载体和平台。如实施泰顺畲族风情园项目、畲族村寨建设项目、畲族特色商业街项目,对小条、赤潭等民族古村落民居进行维修,展现畲族建筑原始风貌;实施占地24亩、总投资6000万元的畲族特色商业街项目,打造特色商业购物步行街,为畲族文化、手工艺品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提供经营平台。

将畲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顺应旅游市场对民俗文化体验休闲的需求趋势,开发多种畲族风情旅游方式和路线,以旅游促进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该镇还发展民族特色农家乐。建成以畲寨农庄为代表的以畲族特色主题的一批特色农家乐,推出乌饭、糯米糍、豆腐娘等具有畲族特色的菜品,吸引了大量县内外客人光顾品味。同时发展民族节庆旅游,“三月三”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建设畲族风情村庄。不久的将来,一个集下山移民、旅游度假、畲族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畲族风情园将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宜居宜游、幸福和谐,这是司前镇正在描绘的蓝图,而这幅蓝图正慢慢变得丰满和漂亮。

市民自驾从温州市区上甬台温高速,到达分水关出口,往泰顺方向行驶。抵达罗阳后,按路标行驶约20分钟后即可到达司前畲族镇。再往丽水景宁方向行驶约半小时,便可抵达乌岩岭自然保护区。

[2图]罗源畲族“凤凰装”焕发新活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罗源畲族妇女在织布。 本报记者李俊通讯员陈雁真叶宇楠文/摄3日上午,罗源县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服装展演活动在罗源县霍口乡福湖村举行,吸引了来自罗源、连江、宁德、浙江等地的上万名畲族同胞参加。66岁村妇成“凤凰装”代言人“我们的畲族服装有个吉祥的名字,叫‘凤凰装’。”村
全文:

罗源畲族妇女在织布。

本报记者李俊

通讯员陈雁真叶宇楠文/摄

3日上午,罗源县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服装展演活动在罗源县霍口乡福湖村举行,吸引了来自罗源、连江、宁德、浙江等地的上万名畲族同胞参加。

66岁村妇成“凤凰装”代言人

“我们的畲族服装有个吉祥的名字,叫‘凤凰装’。”村民兰用英说。记者看到,展演舞台上的畲族年轻人载歌载舞,展示畲族“凤凰装”色彩鲜艳、内涵丰富。了正装、劳动装、休闲装、创意装、综合装等各式各样的“凤凰装”。这些“凤凰装”线条明朗,色彩鲜艳,内涵丰富。

66岁的村民兰木容可以算是资深的“凤凰装”代言人。苎麻布是传统“凤凰装”使用的布料,因制作工序繁杂,现在不少畲民改用棉布缝制“凤凰装”,兰木容却常常在织布机前熟练地手牵苎麻。“我15岁学织布,到现在已经织了几十年,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织的。”兰木容说。

兰木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日常“凤凰装”。记者看到,上面有以各色丝线绣出的凤凰、花卉、几何形等图案的领花、裙花等。“我还教女儿绣,绣的可比贴的好看多了。”兰木容说。

据了解,畲家无户不种苎的繁盛场景现在已消失了,能自行刺绣花边装饰的畲族妇女也越来越少,只有部分40岁以上的畲村妇女能够掌握纺织苎麻布、刺绣传统花纹等技艺,畲民大多在重要节日才穿着传统的畲族服装。

面对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近几年,罗源畲家人开始充分发挥刺绣、纺织能手的作用,重新腾出土地种植苎麻;翻出古老的织布机,编织苎麻布;拿起针线,刺绣精致的花边,延续畲族传统手工技艺。

“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现代畲族服装产业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民俗专家雷永健表示,这种挑战是危机更是转机。1975年,罗源畲族服装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全国畲族代表装。去年12月,罗源成为全省畲族服装保护基地。如今,罗源正以畲族服装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全县拥有的100多名缝纫匠资源为依托,融入旅游的理念,对畲族服装制作技能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畲族服装保护基地,推进畲族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

福湖村是畲族民俗文化村,今年初举办了第六届“畲族 风”民俗文化旅游节,还成立了旅游公司和畲家乐公司。在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积极向游客展示畲族服装的风采和制作工艺。

潮韵悠扬奏响绿色主旋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旅游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陈熠瑶 在广东旅游的版图中,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美誉,被海内外公认的“潮”文化的发源地的潮州一直是文化旅游的领军。自古以来,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孕育于灵山秀水之间,从地形上看,潮州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韩江冲积平原。山区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65.2%。潮州背山面水,境内
全文:

陈熠瑶

在广东旅游的版图中,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美誉,被海内外公认的“潮”文化的发源地的潮州一直是文化旅游的领军。自古以来,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孕育于灵山秀水之间,从地形上看,潮州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韩江冲积平原。山区约占全市陆地面积的65.2%。潮州背山面水,境内湖光山色,市区更有金山、银山(葫芦山)、笔架山和绕城而过的韩江,构成“三山一水护城郭”的独特景观。山的孕育和水的滋养为文化名城潮州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古城不只拥有文化

潮州的生态旅游资源多集中于饶平县和潮安县北部,市区为三角洲平原。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别有一番风味。其中较出名的有九山、七洞、五湖、二水、二港、一石林。九山为城区的葫芦山、笔架山、金山,意溪境内的别峰山、石庵山,潮安县的登塘山、桑浦山、凤凰山,饶平县的石壁山;七洞为登塘山的白水岩石洞,梅林湖附近的中离洞、狮子洞,石壁山的一线天岩洞,北湖的桃源洞、天然岩石洞石庵,柘林的披云洞;五湖为城区的西湖,桑浦山东南虎山脚的梅林湖,饶平北湖,凤凰山第二高峰乌岽山顶峰西侧的天池,石壁山的丽泽湖;二水为韩江、黄岗河;二港为饶平的三百门港、柘林港;一石林是梅林湖石林。其中凤凰山是我国著名产茶区之一,其上的凤凰大髻是粤东最高峰,海拔1497.8米;凤凰山第二高峰乌岽山上的天池,被称为天上湖,冬偶有雪花飘零,景色甚为迷人;西湖被称为全国36处西湖之一。

在采访过程中,潮州市副市长余鸿纯告诉我们,潮州不但以古城胜迹著称,市域自然风光亦秀丽迷人。南缘桑浦山为花岗岩丘陵,怪石嶙峋、岩洞密布、岩寺、奇石、摩崖石刻、湖泊、温泉美不胜数,具备建立国家郊野公园的资源条件,北域凤凰山,山高林密茶香,天池清澈见底,池水终年不竭,池边绿草如茵,造型地貌丰富,为一登山避暑度假旅游胜地。东南部饶平拓林湾,湾内湾外岛屿罗列,海滨沙滩连绵分布,是发展海滨娱乐、度假和专门旅游的理想场所。潮州旅游既有“古”又有“今”,以古城为中心,向南、北、东三线辐射旅游,各线风景资源各具特色。

“城山海”共同发展

近年来,潮州生态旅游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2000年初饶平绿岛旅游山庄开门迎客拉开了潮州生态旅游发展的序幕,短短的十数年期间,潮州拥有绿岛旅游山庄、东山湖温泉度假村、淡浮收藏院、绿太阳生态旅游度假区、幽谷逸林、凤翔峡、千果山、三叠泉、红山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胜景。

其中,绿岛旅游山庄、东山湖温泉度假村,淡浮收藏院、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绿岛旅游山庄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东山湖温泉度假村独树一帜的“洞穴式”空中温泉,出水温度最高达到103℃,被专家誉为“珍稀医疗温矿泉”。淡浮收藏院则背靠砚峰山主峰,远眺韩江,全景犹如一幅雅致清新的水墨画。

为了整合潮州东北部生态旅游资源,实现潮州旅游“古城文化”和“生态乡村”的双核发展,潮州市政府以凤凰山脉为肌理,北至凤凰天池,西以S231线为界,东至汤溪水库,南以沈海高速为界,地跨湘桥区、饶平县、潮安县“一区二县”,划定920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凤凰山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与潮州古城、潮州古港连成一线形成“城-山-海”共同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文化为生态发展添彩

余鸿纯表示,凤凰山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一定要将文化融入其中,只有融入了与众不同的潮文化,才能使生态旅游资源获得持续不断的生命力和活力。因此,在旅游产业园区的规划中,涵盖了潮州多种特色文化旅游。

以凤凰山为例,其境内群峰竞秀,万壑争流,主峰凤凰髻海拔1497米,素有“潮汕屋脊”之称,是粤东第一高峰。乌岽山是凤凰山的第二高峰,海拔1391米。乌岽山顶峰西侧的天池是凤凰山风景区中最迷人的一处。凤凰山以峭拔雄伟的山色,绚烂多彩的畲寨风情和奇香卓绝的凤凰茶文化而美名远播。这里是我国著名产茶区之一、茶场有2万多亩,品种繁多、其中最出名的是1982年被评为全国32种名茶之一的凤凰单丛。最令人惊叹的是,凤凰山有一片古茶林,存3000多株200至400年茶龄的古茶树(其中“宋种”茶王茶龄约七百年),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景观。据介绍,目前园区准备在凤凰天池附近,以保护原生态资源为大前提,兴建潮州单枞茶文化博物馆,馆内将设有品茶区、制茶区、鉴赏区、茶史区等多个区域,将潮州茶文化发扬光大。

除了茶文化,畲族文化也是凤凰山的主打文化牌。美丽的凤凰山是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之一。这里至今还流传着畲族的盘瓠神话,以及与此有关的图腾、习俗、礼仪、标志、禁忌等,形成了畲族独特的文化特色。畲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山歌是畲族人民最热爱的一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曲调、节奏、旋律等方面都是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园区计划在畲族民众聚居地建立畲族旅游特色小镇,既保护传统,又发展旅游,达到保护与发展共生的良好态势。

目前,凤凰墟和康美小区为凤凰山旅游开发区的服务中心,已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民俗土楼和畲族风情旅游,组织旅游商品的加工和销售,举办畲族风情节庆活动,建设茶文化展示城,游客参与采茶、制茶、品茶,展示潮州工夫茶文化。配套住宿餐饮服务和自驾车旅游服务,将成为北部旅游服务中心和窗口。

园区的建设也将与传统的潮文化结合在一起。比如园区向东延伸,将包含了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八角土楼——道韵楼,潮文化中建筑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向西延伸,则将囊括了著名的笔架山宋窑,这里是潮州陶瓷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百窑村的沧桑见证了陶瓷史的兴衰。

连接闽粤旅游节点

据介绍,当前潮州市委市政府以《旅游法》颁布实施为契机,突出古城文化旅游区为重点,以丰富的文化积淀为依托,积极实施“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战略,大力发展古城文化旅游区和环古城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奋力把潮州建成粤东旅游中心城市、广东热点旅游城市和海西经济区特色旅游目的地。

潮州市旅游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笔者,潮州区位优势明显,是连接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旅游大走廊的重要驿站。潮汕机场、广梅汕铁路、沈海高速公路和即将开通的厦深高速铁路,使潮州旅游区位优势凸现出来。据悉,厦深高铁潮州路段的其中一个站点,恰巧位于凤凰山生态旅游产业园区中,因此相关部门计划开通从高铁站开往市区各大生态旅游景点的班车,真正实现旅游与交通的无缝对接。目前,潮州已经积极准备,厦门、深圳已经初步与潮州市达成合作意向,互送客源,最终借厦深高铁的开通,让潮州成为深惠游客出游的热门选择。

近年来,潮州市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如2005年通过评审的《潮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和商贸旅游,把潮州建设成为集潮州文化、自然生态、现代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文化生态旅游名城。各生态旅游景区日益注重提高服务质量、美化环境、整合资源、增加项目,以好游、好玩和宜闹、宜闲的崭新面貌迎接游客。

潮州旅游资源具有“古、特、名、侨”等特色,旅游资源集中,景点均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地方特色浓香复,风格鲜明。正所谓是山中有景,景中有水,水中有情,于山水间,便是一个完整地记载潮州历史的动人故事。

广东内衣铸造品牌与文化
作者: 陈茜微   来源: 服装时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划分。
< 1 2 3 ...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