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4图]“福建五女” 泉州占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虫寻埔女 畲族女 湄洲女 客家女 除了惠安女外,福建还有埔女、畲族女、客家女和湄洲女,她们被称为“福建五女”。“五女”有着共同的特点——服饰特别、勤劳朴素、吃苦耐劳,她们的形象代表福建女性被全国人民熟
全文:

虫寻埔女

畲族女

湄洲女

客家女

除了惠安女外,福建还有埔女、畲族女、客家女和湄洲女,她们被称为“福建五女”。“五女”有着共同的特点——服饰特别、勤劳朴素、吃苦耐劳,她们的形象代表福建女性被全国人民熟知。随着时代变迁,“五女”的传统服饰也渐渐融入了时尚元素,“五女”们带着别样的美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埔女:“巡香”如同花海

传统的泉州埔女从小就把头发留长,成年后将秀发盘于脑后,梳田螺髻,中间横插一根“骨髻”。发髻外围戴花环,少则一两环,多则三四环。她们的服饰简朴宽松,上衣为布纽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颜色以青色或者浅蓝色为主,老年妇女以黑色为主。裤子以黑、蓝为主,裤筒款一尺左右,裤头多用白色、蓝色,俗称“大裾衫、阔脚裤”。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主任吴新文介绍,埔女的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服饰的改变,接受文化程度的改变,以及就业结构的改变。“以往的埔女,衣服以黑色为主,或者自己动手将白布染成蓝色做成衣服。现在,随着面料的多样化,埔女的服装款式虽然没有改变,但在颜色上却变得花俏,各种颜色,各种花色都出现在她们的传统服饰上。”

除了传统服饰花色的改变,更多的埔女出门时选择穿着现代时尚服饰。有趣的是,虽然大多埔女着时尚服饰,但仍梳着传统的发髻,戴着艳丽的花环。

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妈祖生日,埔都有一场热闹非凡的“巡香”活动。“巡香”过程中,埔女身上现代与传统结合碰撞出的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到10岁的埔小女孩到80高龄的老一辈埔女,均穿着传统又花哨的服饰,头顶花环,手持香火,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出海丰收。在摄影师的镜头前,埔女毫不羞涩,将美丽身影留下。还有不少埔女拿着手机自拍,将倩影通过微博发送出去。

一位埔阿婆告诉记者,虽然很多埔女已经到外面工作,过的并不是传统的埔女生活,但每个传统节日,她们都会请假回来参加。她们也为传统活动带来了很多新意,“巡香”队伍中的节目越来越丰富了。

畲族女:节日最爱“凤凰装”

“凤凰装”是畲族女最主要,也是最有特色的装束。戴笄、穿花边衫、扎以拦腰、穿花鞋,已婚的畲族女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或截筒高帽式,用红色绒线环束,未婚者的头上仅套一红线圈。

据传,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像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像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

大红、桃红、猩红以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和扎在腰后的绣花腰带,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羽毛和凤爪;佩于全身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凰的鸣啭。“凤凰装”上精致的纹饰图案被称为“凤桃”,五彩丝线绣以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花鸟、鱼蝶、瓜果、蔬菜等纹样,以及想象中的凤、龙等吉祥纹样,还有戏曲人物纹样等。特别是作为“凤凰装”显著特征之一的绣花腰带,装饰手法夸张、纹样独特,富有生活味和创造性,主要有花鸟、动物、几何、符号和绣字纹等。

穿着美丽的“凤凰装”,福建的畲族女早在唐代起就开始担负家务、农活等主要劳动,与男子一样上山下田。如今,除了仍驻守山区的畲族女,年轻的畲族女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穿着传统服饰了。年轻的畲族女纷纷来到城市,服务于各行各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又称“乌饭节”,这一天里,畲族女纷纷穿上传统服饰,唱起山歌。据了解,畲族女性从少女时就开始学唱歌,不少女子十五六岁就已是唱歌能手。走进畲村,就可以听到山上、田间妇女的歌声,有的妇女走出家门就开始唱歌。

湄洲女:“妈祖髻”保平安

关于湄洲女的服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

妈祖,是湄洲女的杰出代表。湄洲女的服饰以及独特的“帆髻”都是妈祖的首创。蓝红色的服饰对比强烈,上身是蓝色和红色搭配的斜襟大布衫,下面是红黑两截拼成的裤子。据当地人说,蓝色比喻大海,红黑分别象征吉祥与思念,服饰里装满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爱。

湄洲女的发饰代表着一艘帆船,后脑上高高耸起的发束像是升起的船帆,而两旁的波浪形银簪则代表着摇橹、船桨,头顶上的银叉和银勺象征着桅杆和船舵,红绳是船的缆绳。

在湄洲岛上,传统的湄洲男女们分工明确,男人出海,女人织网;男人打鱼归来,女人收拾渔网。

湄洲女具有善良、勤劳、勇敢、甘于奉献的品格。多少年来,湄洲人在原本十分荒凉的海岛上建立起美丽的家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自然是与湄洲妇女的勤劳勇敢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如今在湄洲岛上,依旧能够看见“妈祖髻”和红蓝服饰。红色服饰,是湄洲女的最爱,仍旧在湄洲岛上生活的湄洲女常穿大红服饰,头戴红花,在市场中卖着海鲜和特产。

客家女:朴实中传递美感

客家女的服饰别具一格,多以蓝衫为主,上衫下裤,上衣配有碎花,花色以白为主。腰带可兼作钱包使用。头戴客家独有的凉帽,圆圆的周边垂有几片黑布或青布,黑布片既可有效遮阳又能随风飘拂,加之胸前围一条绣花围裙,看上去虽朴实,但也有一种神秘的古典美感。

相比其他“四女”来说,客家女的服饰要朴素得多,除了蓝色外,黑、白、灰也是客家女服饰主要采用的颜色,服装材料早期多使用棉布或者麻布,结实耐用。

朴素的服饰是客家女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直接体现。客家女性有着坚忍自强、历难弥刚的精神特质。南方山区生存资源匮乏,迫使男人外出经商甚至漂洋过海。而留在家乡的妇女遂成为一家之长,独立挑起了生活重担。她们边干活边唱山歌,悠扬的歌声回荡在美丽的风景中。

如今,50岁以下的客家女已经很少将传统的客家服饰穿在身上了,年轻人也少唱山歌了。然而,客家女的精神却永久流传,女人们依旧挑起重担,不输男儿。年轻的客家女当起了服装设计师,将客家传统服饰加入现代流行创意,以蓝色、大襟、碎花边为永恒的基调,既保留了服饰传统的元素,又加入了时尚的元素。

[4图]传统巡香日:千人踩街 时尚虫寻埔女:“苹果”拍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村里年轻人抬着妈祖像巡游 虫寻埔女的簪花围汇成移动花园 传统虫寻埔女也爱玩时尚 虫寻埔女自排自演的“斗笠舞”成为万众焦点 “妈祖巡香”今年增花篮队,设扫路队、腰鼓队、果篮队和花灯队等十几支队伍 早报
全文:

村里年轻人抬着妈祖像巡游

虫寻埔女的簪花围汇成移动花园

传统虫寻埔女也爱玩时尚

虫寻埔女自排自演的“斗笠舞”成为万众焦点

“妈祖巡香”今年增花篮队,设扫路队、腰鼓队、果篮队和花灯队等十几支队伍

早报记者 颜鹏 李菁 颜雅婷 石勇 胡彦明 实习生 陈淋心 文/图

移动的花海中,不少埔女掏出“苹果”手机拍摄美好一刻——昨日正值农历正月二十九,市区东海街道埔社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妈祖巡香”日。以渔为生的埔人运用盛大的踩街活动祈求妈祖庇护,保佑来年顺利丰收,阖家平安。锣鼓声、鞭炮声,埔渔村热闹非凡。

上午9点多,巡香活动开始,青壮年抬着妈祖隆重登场,信众们高举圣香前呼后拥,紧紧相随,共有千余居民参加此次巡香活动。埔女们头盘簪花围,耳戴丁香耳坠,身穿大裾衫、宽脚裤,犹如移动花海。

今年巡香队伍中,新增了由埔女组成的花篮队。埔女挑着百合、芙蓉、郁金香、玫瑰等各式假花,绚丽别致。一位埔阿姨告诉记者,今年为了让巡香盛典更热闹,社区居民自发出钱购买花篮,穿着传统服饰,加入巡香队伍。站在花篮队前年仅7岁的小埔女成为焦点,一众摄影师们纷纷将镜头对准她。

除了艳丽的花篮队外,巡香队伍中有扫路队、腰鼓队、果篮队和花灯队等十几支队伍,种类繁多的菠萝、苹果、水蜜桃等水果以及各式各样的灯笼为庆典添加了喜庆氛围。更有期盼来年出海丰收,挑着蟹、龙虾、鱼的埔女队伍,寓意着埔未来更美好。队伍中富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斗笠舞,跳出了埔女的风姿绰约,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另外,此次盛典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为热闹的巡香活动增添别样风采。

(首位向96339提供线索的王先生 获得话费100元)

[1图]你唱我唱 大伙K歌更开怀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开心K歌 菜市场里,大伙正一个接一个地K歌。42岁的黄宇是埔女,自称爱好是唱闽南语歌曲,家里有整套音响设备,没事就喜欢高歌一两曲。她穿着黄绿相间的埔“大裾衫”,在人群里特别惹眼,《必巡的孔嘴》、《毛毛雨》,一曲又一曲……她不仅带头唱,还热情鼓动其他姐妹们一起唱,“这样才有气氛,
全文:

开心K歌

菜市场里,大伙正一个接一个地K歌。42岁的黄宇是埔女,自称爱好是唱闽南语歌曲,家里有整套音响设备,没事就喜欢高歌一两曲。她穿着黄绿相间的埔“大裾衫”,在人群里特别惹眼,《必巡的孔嘴》、《毛毛雨》,一曲又一曲……她不仅带头唱,还热情鼓动其他姐妹们一起唱,“这样才有气氛,才热闹,才开心!”

“小矮人”猜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猜测一毗舍耶人? 毗舍耶人曾骚扰泉州港、澎湖与钓鱼岛,近千尸体下落成谜,是泉州南宋时的一个未解之谜。 关于宋元时期菲律宾毗舍耶人侵犯晋江沿海,不少权威文献都有记录,这些毗舍耶人“面目黑如漆,语言不通”。南宋《诸番志》记载: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即毗舍耶)密弥,烟火相望,时至寇掠,其来
全文:

猜测一毗舍耶人?

毗舍耶人曾骚扰泉州港、澎湖与钓鱼岛,近千尸体下落成谜,是泉州南宋时的一个未解之谜。

关于宋元时期菲律宾毗舍耶人侵犯晋江沿海,不少权威文献都有记录,这些毗舍耶人“面目黑如漆,语言不通”。南宋《诸番志》记载: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即毗舍耶)密弥,烟火相望,时至寇掠,其来不测,多罹生虫寻之害,居民苦之。有一天,近千名毗舍耶人以海舟登岸泉州杀略,汪大猷遣兵围击擒四百余人,歼其渠魁,余分配诸郡(到各县为奴隶)。

猜测二新的人种?

有学者分析不同地方出现的小矮人,认为如果虫寻埔葬的真是小矮人的话,或意味着泉州历史上出现了新的居住人种,这无疑是重大发现。

猜测三元兵或明代倭寇?

若用战争来解释无名二次葬者谁人,元兵人高马大被排除,倭寇虽矮但也不至于侏儒状,或也可排除。

猜测四瘟疫死亡的儿童?

有人质疑,瘟疫中死者会有大人小孩,怎么会埋的全是孩童?

猜测五动物?

海边渔民如拾回“好兄弟”般,捡起动物尸体给予安葬?

猜测六阿拉伯人?

虫寻埔女的“簪花围”据传是从阿拉伯传来的。因此,“小矮人墓”的主人可能是唐朝时到中国来的阿拉伯人。但这种说法并无任何实际依据,阿拉伯人体形也没有那么矮。

[1图]“温陵妈祖会”昨日热闹上演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热闹的妈祖巡安踩街 早报讯 (记者朱彩云胡彦明文/图)为庆祝中国航海日,2010年“温陵妈祖会”昨天在泉州天后宫隆重举行,盛况空前。 昨日上午,一路可见发上“簪花围”的埔女表演,她们头上赏心悦目的装饰被称为“移动中的花园”。热闹的妈祖巡安踩街活动由泉州府文庙广场至涂门街,过中
全文:

热闹的妈祖巡安踩街

早报讯 (记者朱彩云胡彦明文/图)为庆祝中国航海日,2010年“温陵妈祖会”昨天在泉州天后宫隆重举行,盛况空前。

昨日上午,一路可见发上“簪花围”的埔女表演,她们头上赏心悦目的装饰被称为“移动中的花园”。热闹的妈祖巡安踩街活动由泉州府文庙广场至涂门街,过中山南路,一直绕到泉州天后宫,随后举行了神尊回銮、安座与祭祀妈祖仪式。

除了卜杯定“炉主”,昨日的出轿顺序为城东前头妈祖宫、洛阳庄兜龟峰宫、翁山妈祖宫、暗林顺济宫、北峰霞美妈祖宫、金井东宫、东石天后宫、深沪深林宫、城东后园妈祖宫、城东新埔妈祖宫、院前妈祖宫、长福村妈祖宫。各宫庙抬来了妈祖神像,据了解,这是继去年妈祖信仰习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后,泉州天后宫妈祖神像第二次出宫,与泉州及台湾等地妈祖宫庙神像一道绕境巡香。

此次参与踩街仪式的宫庙有70多家,其中本地46家,台湾20多家,另外还有莆田、漳州以及江苏昆山等地的宫庙。

在“仿古祭祀”仪典上,鸣钟击鼓,奏大乐,上头香,闽台人士纷纷就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海峡两岸经贸文化大发展、众妈祖宫香火鼎盛……

据了解,泉州天后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

今年还是妈祖1050周年诞辰。

此外,7月11日,泉州海交馆内将举行航海日邮票首发式,闽台缘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将举行郑和航海学术论坛。

[2图]他和她 最泉州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e街拍 近日,一张名为“最泉州的男人和最泉州的女人”照片红透微博。图中小男孩正泡着茶,小女孩身着惠安服饰,贤惠地坐着。网友们称,小男孩闻茶碗盖的动作太地道了,有泉州人的范儿。大家纷纷转发关注: @惠安地瓜:一早哥被这图乐趴了,左图这小样儿太有范
全文:

e街拍

近日,一张名为“最泉州的男人和最泉州的女人”照片红透微博。图中小男孩正泡着茶,小女孩身着惠安服饰,贤惠地坐着。网友们称,小男孩闻茶碗盖的动作太地道了,有泉州人的范儿。大家纷纷转发关注:

@惠安地瓜:一早哥被这图乐趴了,左图这小样儿太有范了,右图的惠安女太福相了。

@三头驴毛:惠安女的衣服就是漂亮,以后我也给我女儿买个穿。

(杜妮娜 整理)

[3图]海味十足的 浔埔女服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黄晨在泉州城区东南方的临海处,有座村落名叫“埔”。它地方不大,却以独特的习俗,为远近三乡五里的人们所知晓。其中,梳着“粗脚头”、身着“大裾衫”、耳佩“丁香钩”的埔女成为这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听当地人说,埔女的这种穿戴,是宋杨八姐服饰的遗风。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还有人指出,
全文:

黄晨

在泉州城区东南方的临海处,有座村落名叫“埔”。它地方不大,却以独特的习俗,为远近三乡五里的人们所知晓。其中,梳着“粗脚头”、身着“大裾衫”、耳佩“丁香钩”的埔女成为这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听当地人说,埔女的这种穿戴,是宋杨八姐服饰的遗风。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还有人指出,这类穿戴风俗是原始人类的遗存。

早报记者朱淇齐 实习生 王劲博 文/图

早年学艺

成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五十多岁的黄晨,一生酷爱“埔女服饰”艺术。由于他制作的埔女服饰、头饰等非常有名,成为该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日,记者一行前往埔渔村,在市场附近的埔服饰传习所内见到黄晨,他正在工作室里赶制一件埔女服饰。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他放下手中的活儿,与记者聊起了家常。

原来,黄师傅是埔当地人,其舅公是当地比较有名的裁缝师傅。因为从小就受到舅公的熏陶,从十一岁起,他就跟着舅公学做衣服。二十来岁就自立门户开了一间裁缝铺,专门帮当地人制作埔传统服饰。

黄晨说,埔女服饰是纯手工制作,纽扣都是布纽扣,要一针针缝出来,一件上衣要花五个小时才能做好,他学了三年才学会做一套完整的衣服。虽然当时做裁缝师傅很辛苦,可这一经历为他现在制作精美的埔女服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前在艰苦时代,用来做衣服的布非常珍贵,每个人拥有的衣服非常少,只有两三件。而埔女日常都穿着传统服饰。因此,我们做裁缝这行是十分吃香的,收入也高。到了改革开放后,年青一代的埔女就开始赶潮流穿时装了,找我做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经过时间的洗礼,这样的传统服饰也正慢慢淡出现代的服装潮流。时至今日,除了埔老人还会找我订做、修补传统服饰外,年青一代的埔女及小女孩,虽也买传统埔女服饰,但多数是在重大民俗活动或者办喜事时才穿。”黄晨告诉记者。

对于这门手艺的传承情况,黄晨显得很无奈,“虽然政府为挽救这一濒临消失的本土传统手工艺,以传统服饰进课堂,办‘时装秀’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希望借此引发当地群众传承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穿戴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会做‘原版’埔衣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门手艺正面临失传的尴尬。

与众不同的渔女服饰

在黄晨的工作室,记者看到陈列柜上展示出不少纯手工缝制的埔女服饰,这些原生态的埔女服饰别具风情,上衣斜襟掩胸的右衽衣,布纽扣,简朴宽松,以青、蓝为主调,裤子是黑色宽裤筒,大约一尺,裤头比腰围大半尺,多用白、蓝两色。

采访中,记者一直对它的传统造型、款式比较好奇,为什么“大裾衫”以宽大为主,仔细探究后,才发现这类服饰的形成与当地的生产劳作密不可分。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动作幅度都比较大,而衣裤宽大舒适就显得非常必要。

据黄师傅介绍,埔女的服装乍一看是夸张单调,实则是突出实用性。过去,为方便劳动需要,服装大多简朴宽松,上衣的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但衣袖均比惠安女长,穿在身上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色调以浅淡的自然色为基调,上衣为青、蓝色调与碧海、蓝天、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显示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氛围。黑色的裤子,显示其稳重,宽筒裤,也是便于劳作需要,在海滩上劳动,卷起裤筒既不弄湿裤子,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而一整天在海边劳作,海滩上又无遮无掩,男女混杂,只要挽起裤筒就可“方便”,这也是出于保护身体的需要,方便讨海劳作。

在那个布料紧缺的年代,为了让衣物耐风化日晒和海水侵蚀,埔女的服饰,还曾一度流行用荔枝树皮薰汁染成紫红色做上衣,这种上衣适合渔民劳动需要,不易被渔网缠住,不怕海水打湿,也不易脏。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埔女服饰与福建东南沿海的渔女服饰同样是受海洋文化和历史传统影响,服饰款式相似,不同的是由于气候、风俗等因素,衣服的长短、装饰细节大相径庭。值得一提的是,埔女服饰和惠安女服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既兼顾美观又便于在海水中劳作。

学界总结惠安女服饰具有“封建头、民族肚”的特点,埔女服饰则是“民族头、封建肚”。但埔女奇特的头饰、服饰和不饰雕饰的渔女原生状态,又充分展现了埔姑娘质朴、勤劳的特色风貌。

本土文化中的特色标志

记者在进入埔渔村时,还注意到,现在村里大部分居民已不再穿着传统埔女服饰了。而依然穿着此服饰的小部分人以老人居多,一般是上了年纪的长者。年轻的一代早已换上时下的流行服饰。时间的推移正改变着当地人的着衣取向。

针对这一现象,黄晨表示,时代在变,不可能寄望于每个埔女都坚持穿传统服装,但埔女服饰作为本土文化中的特色标志,其文化价值绝不能被遗忘和忽视。因此,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他在制作埔衣服时,对埔女服饰进行重新包装,在原有传统特色基础上注入了不少时尚设计元素,从图案、色彩、剪裁、造型上都有新的突破,时新的样式,布料多样化,亮片、扣子也成了装饰,背后还设置有拉链……让其在保留古朴韵味的同时,又不乏现代时尚气息,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

据了解,近年来,政府正在着力于打造埔渔村的文化特色。因此,当地人对埔文化,特别是埔女服饰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高。从2004年开始,每逢重大民俗节日、历届举行的文艺晚会中,以埔服饰为主的舞蹈、时装秀表演等节目也被搬上了舞台。

目前,埔女生活习俗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师傅表示,作为埔女生活习俗代表之一的埔女服饰不仅是当地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埔文化起源和民俗风情的重要依据。

[2图]浔女郎簪花围文化创意亮点多
作者: 江晓媛   庄丽祥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人人叫我公式埔阿姨昨日,“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丰泽文化周在市区西街面粉厂钢结构大厅开幕,丰泽文化周以“璀璨文都·多彩丰泽”,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围绕公式埔女、海上丝路、文创三大亮点与特色展开。《文都泉州·丰泽》泉州网专题上线早报讯 昨日,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县域活动走进丰泽站,在旧面粉厂钢
全文:

人人叫我公式埔阿姨

昨日,“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丰泽文化周在市区西街面粉厂钢结构大厅开幕,丰泽文化周以“璀璨文都·多彩丰泽”,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围绕公式埔女、海上丝路、文创三大亮点与特色展开。

《文都泉州·丰泽》

泉州网专题上线

早报讯 昨日,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县域活动走进丰泽站,在旧面粉厂钢结构大厅内精心筹备一场以“璀璨文都·多彩丰泽”为主题的文化盛宴。泉州网为之量身定做《文都泉州·丰泽》专题,同步上线。

登录泉州网首页,点击“文都泉州县域活动”即可进入文都泉州官网的县域活动页面。专题图文并茂地报道正在进行的丰泽文化周节目安排和活动盛况,并通过“创新经济”、“多彩文化”、“美丽城区”等栏目,呈现丰泽产业创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及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产品等,是网友感受多彩丰泽,领略丰泽独特文化魅力的网络平台。 (陈诗婷)

五个专场演出 三个展示专题

昨日下午3时许,由丰泽区各街道南音分会为单位组成南音队伍和舞龙队伍在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进行了热闹的踩街,随后,踩街队伍浩浩荡荡地进入主会场。下午4时许,启动仪式正式开始。

闽南童谣《上元暝》,通过闽南童谣表演形式为观众们展现元宵佳节泉州人合家团聚,踩街、赏灯、吃元宵圆的热闹场景,展现了闽南儿童的童真童趣;由南少林武僧团带来的武术表演《少林雄风》刚劲雄健、气势不凡;《丰泽我可爱的家乡》,唱出了丰泽的美。

《人人叫我公式埔阿姨》节目中,穿着公式埔女服饰的妇女牵着小女孩进场,展示公式埔服饰。

据悉,公式埔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同时公式埔女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独特的民俗风情享誉海内外,也是丰泽区打造的文化和旅游主要品牌之一。

本届文化活动周内容丰富多彩,颇具丰泽特色,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文艺演出、 “文都荟萃”歌舞晚会、 “文都雅韵”南音大汇唱、“文都新荷”少儿综艺晚会、“舞动文都”舞蹈晚会、“文都颂歌”主题语言表演等五个专场演出,在每场演出前还将有文化宣传及微电影展示,“璀璨文都·多彩丰泽”主题图片展、“公式埔风情”摄影展,同时,还布置了“文创丰泽”主展区与领袖天地分展区。

除了精彩的演出,文化周开展了三个展示专题。

特设文创分展区 展示成果与前景

丰泽区作为泉州市城市核心区,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民生保障、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喜人的成果,近年来文化创意更是方兴未艾,领袖天地也成为文创产业的聚集地,本次活动周除在相关文创展示区展示该区文创产业方面取得的成果外,还将在领袖天地设立文艺产业展示分会场,通过多种活动的形式宣传展示丰泽区的文创发展成果与前景。

19日至21日,这里陆续举办工业设计论坛、设计师之夜、公益广告大赛和广告论坛等文创活动。

其中,工业设计论坛将特邀请全国知名工业设计公司的CEO与首席设计师来与泉州的企业家们、本土设计公司、设计师进行零距离交流对接, 汇集全球设计智慧,提升泉州本土设计力量,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设计师之夜”将借助领SHOW创意天地的平台,汇聚大泉州本土设计师资源,为大泉州乃至全国的设计师交流聚会创造条件;公益广告大赛将联合市工商局、市广协举办第二届泉州市“刺桐新风”公益广告大赛,通过征集作品、组织评选、展示优秀作品等形式,进一步扩大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泉州园)在全国广告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广告论坛将通过泉州的广告行业人才与全国广告界精英的交流和分享,让泉州的广告人在广告思维和创意上得到更多的灵感和点拨,促进广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创集市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此次集市安排了近20个摊位,内容主要是展示丰泽区近年来在文创方面及文化遗产方面的成就。展示内容包括浦西瑶绿豆饼、泉州木偶、花灯DIY产品、武夷清源茶饼、珍熙金线莲、宝力咖啡、六合儿童创意产品、知势潮品、妙品 、瓶艺、创意雕塑系类产品、一东茶具、元本银饰、创意手工食品、创意香道、桑莲居艺品、工蛋糕、滑板、创意周边、丝网印刷商品、尚香缘香道、古德馨奇石等。集市的展示时间从9月19日上午持续至9月21日晚上,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品鉴。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