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打造畲族文化金字招牌
作者: 李立桢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我们畲乡人人会唱山歌”,身为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县长,加上本身就是畲族人,在各种场合雷萍不忘见缝插针宣传自己的家乡。提到山歌,她很是骄傲,但当记者提及如今流行歌曲大行其道,畲族年轻人会唱多少山歌曲目时,雷萍用了一句话“今非昔比,一代不如一代”,话里话外显得很无奈。 $$的确,乡村歌手出口成章,听众如
全文:

“我们畲乡人人会唱山歌”,身为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县长,加上本身就是畲族人,在各种场合雷萍不忘见缝插针宣传自己的家乡。提到山歌,她很是骄傲,但当记者提及如今流行歌曲大行其道,畲族年轻人会唱多少山歌曲目时,雷萍用了一句话“今非昔比,一代不如一代”,话里话外显得很无奈。 $$的确,乡村歌手出口成章,听众如醉如痴,青年男女即兴对歌的盛况已成老一辈记忆中的如烟往事。山歌谣谚舞蹈势微没落,民间歌手寂寥冷落让人扼腕叹息,同样让雷萍感到惋惜的还有畲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形式,如集体祭祖传师学师、嫁女盘歌堂、同农耕、狩猎相结合的舞蹈、武术等,有的正在慢慢消失,有的已成绝响。$$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畲乡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发生转变,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有的因长期畲汉聚居而同化,也有的因民族自身保护意识缺失而淡忘。从古廊桥、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风雨飘摇、不断消弭到山歌、彩带、民俗等民族瑰宝的后继乏人、日渐没落,畲族的古老文化正在褪色已成不争的事实。 $$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民间文化形态一样,畲族传统文化植根于独特的地域和群体中,这些特点决定了其自身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流失,势必造成永久的缺憾。记者在景宁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去年年底,丽水市博物馆在景宁当地征集畲族织布机时,一位畲族老妪问工作人员要不要织布歌,事后经翔实查证,这首洋洋洒洒四十余行,描绘麻布纺织工艺全过程的山歌,在现有畲族民间歌谣集成中,均未见记录。山歌本身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为织布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此重要的资料,就深藏在这位畲乡老妪的脑海里。可以断言,如果不是这次细致的民间搜集,发现这首织布歌几乎是不可能的。 $$全面抢救保护畲族民间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利用畲族民间传统文化,已成当务之急。景宁畲族自治县近几年践行的新路子富有成效。$$旅游是民族民俗最直接的文化表达。依托青山绿水、茶山竹海,景宁响亮打出畲族风情旅游的金字招牌。畲族村庄大多分布在山腰地带。畲民自称“山哈”,意即住在山里的客户。景宁畲乡的山哈寨,记者参加了一回畲族婚礼:新娘、迎亲队伍清一色土生土长的畲族人,新郎、大舅子、伴郎则是游客自己扮演,对歌、民俗、礼仪、服饰原汁原味贯穿始终。这场畲家婚礼严格讲称不上“地地道道”,但广受游客欢迎。原本单纯的民间婚俗活动被包装成为一种旅游项目。为配合游客口味,在畲族狩猎、祭祀、婚丧礼仪、各类节庆为代表的畲乡风情基础上,设计了婚俗。增加了一些趣味性的表演环节,由游客直接扮演角色参与婚礼,既增添了旅游情趣又切身体验了神秘的畲族婚俗。值得一提的还有,举办婚礼的山哈寨,本身就是畲族文化元素的主题呈现。畲族彩带、服饰图案,凤头墙、畲字门、廊栏触手可及,折射出独特的畲族文化内涵,默默地向山外的游客讲述着一个民族悠远的文化遗存和醇厚质朴的生活印迹。 $$像这样由游客直接参与的畲族风情旅游项目还有很多,如猎俗、祭祀、畲家欢乐夜等。和前面提到的婚俗表演活动一样,情景交融的畲家特色和游客的观光、参与、休闲等旅游期许相结合,旅游回报率当然不俗。据记者了解,一场婚俗表演下来,叫价接近700元。赶上旅游旺季,有时一天要表演十余场。再如,由景宁县政府主办的中华畲族传统服饰演示暨畲族服饰风格设计大赛,原汁原味呈现畲族风情,展示畲族在迁移线上不同地区的服饰和具有创新意识的时尚畲族服饰文化。由于畲族特色和时尚元素兼具,叫好又叫座。$$畲族风情旅游换言之是畲族历史文化的旅游。挖掘畲族传统文化,进行旅游化包装的过程实际是重新整合、提升、回归畲族文化的过程。喧天的歌舞声中,游客触摸到畲族文化;打开山哈寨,畲族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日泉州蟳埔女
作者: 张梅许真学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和着轻柔的音乐,迈着优雅的步伐,一群美丽窈窕的模特儿身着藏青色“大裾衫”、纯黑色“宽筒裤”,绾着插满鲜花的圆髻,向观众展示着蟳埔女服饰的万种风情。6月29日晚,泉州市丰泽区举办了一场蟳埔女服饰设计大赛展示晚会。这是丰泽区委宣传部、丰泽区文体局及区妇联为庆祝党的生日和喜迎香港回归10周年联合打造的一台
全文:

和着轻柔的音乐,迈着优雅的步伐,一群美丽窈窕的模特儿身着藏青色“大裾衫”、纯黑色“宽筒裤”,绾着插满鲜花的圆髻,向观众展示着蟳埔女服饰的万种风情。6月29日晚,泉州市丰泽区举办了一场蟳埔女服饰设计大赛展示晚会。这是丰泽区委宣传部、丰泽区文体局及区妇联为庆祝党的生日和喜迎香港回归10周年联合打造的一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晚会。$$蟳埔,位于泉州湾的出海口,是一个独具闽南民俗特色的渔家村落,这些村落的妇女们祖祖辈辈因特定的劳动环境,独特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风俗,人们称她们为“蟳埔女”。$$据记者了解,蟳埔女的服装突出实用性,为方便于劳动需要,其服装简朴宽松,上衣的肩、臂、胸、腰的尺度力求与身体相协调,穿在身上既显示出柔和的曲线,又不失女性苗条与丰满。色调以浅淡的自然色为基调,上衣为青、蓝色调与碧海、蓝天、融为一体,显示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氛围。黑色的裤子,显示其稳重,宽筒裤,也是便于劳作需要,在海滩上劳动,卷起裤筒既不弄湿裤子,挑担行走又轻松自如。她们美丽的发髻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追根溯源也是为了适应海边劳作的需要。$$据介绍,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蟳埔女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有着闽南妇女勤劳善良的优良传统。“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词,正是蟳埔女生活的真实写照。蟳埔女以海为生、以海为荣,大海是埔人的母亲,生命的源泉。妇女们主要从事内海滩涂养殖,且善于经商,经济十分活跃。她们勤劳、勇敢、贤惠和朴实的品德更让人们敬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蟳埔女已步入时代前进的行列。但她们古老的服饰和“花团锦簇”的发髻没有变,勇挑重担,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念也始终没有改变。$$早年,埔女既要主内又要主外,用双手规划起一家人的生活。现在,走在蟳埔街头,依然可以看到许多蟳埔女成群结队出门去做生意,踩上自行车或摩托车,载着满篓的鱼、虾、蚝、蟹,奔向泉州各个菜市场,形成了人们常见的“埔阿姨鱼档”。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