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1图]今日聚焦 第六届泛珠大会关注泛珠媒体合作峰会 借泛珠之力 扬海西之帆 本报记者 吴洪 潘园园/文 本报记者 游庆辉 实习生 章微/摄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27日,泛珠媒体合作峰会代表参观考察妈祖信仰文化。 本报记者 游庆辉 实习生 章微 摄   碧海蓝天秀如画、海西风光无限好。 27日起,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了解海西建设,参加泛珠媒体合作峰会的代表们赴莆田、漳州、厦门等地开展采风活动,实地考察福建对台合作交流情况。这一路,秀丽的山水景致
全文:,我们相信有海西战略做支撑,闽粤合作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对此,本届泛珠媒体峰会的东道主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常务副总编张红认为,当前两岸合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局面,泛珠合作与海西合作可以兼容并包,各方可联手以
泉州非遗展演亮相榕城
作者: 林彦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林彦)1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演在福州三坊七巷举行,提线木偶戏《笑声赶考》、惠安服饰等展演吸引众多游客观看。展演由省文化厅主办,省艺术馆、省非遗保护中心承办,泉州市艺术馆承办。 展演推出极具闽南特色的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百余件展品,包括提线木偶、掌中木偶、惠安服饰、南音、南
全文:本报讯(林彦)1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演在福州三坊七巷举行,提线木偶戏《笑声赶考》、惠安服饰等展演吸引众多游客观看。展演由省文化厅主办,省艺术馆、省非遗保护中心承办,泉州市艺术馆承办
[4图]畲族服饰:从传统走向现代
作者: 施辰静   林翠慧颜凑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改良的畲族风格服装目前多用于舞台表演。华丽的刺绣是畲族服饰的精华所在。林章明正在为一位客人修整刚定制完工的服装。华丽的刺绣是畲族服饰的精华所在。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但与许许多多的民族传统技艺一样,随着族人穿着的汉化,加上传统技艺制作周期长、效益低的特点,畲族服饰制作的手艺几乎濒临消
全文:

改良的畲族风格服装目前多用于舞台表演。


华丽的刺绣是畲族服饰的精华所在。


林章明正在为一位客人修整刚定制完工的服装。


华丽的刺绣是畲族服饰的精华所在。


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但与许许多多的民族传统技艺一样,随着族人穿着的汉化,加上传统技艺制作周期长、效益低的特点,畲族服饰制作的手艺几乎濒临消亡。

如何让畲族服饰“走出去”?在宁德市蕉城区,记者走进畲族传统服饰第六代传承人林章明的服饰公司,在不大的空间里,制衣间、样板间、设计室等功能空间分类明确,展示厅里挂满了各种民间收藏及自己制作的畲族服饰,样衣厅里还有各式各样经过改良、融合了现代元素的畲族服装。在这里,似乎让人看到了畲族传统服饰走出更广阔路子的可能性。

1998年,拜师学艺出师后的林章明在蕉城开设了自己的服装裁缝店。最初,裁缝店里的畲族服饰只是其他日常服装的陪衬,订单相对较少,除传统节日、歌会和族内重大庆典活动外,平时穿着畲族服饰的畲民寥寥无几,一套服装价格在两三千元,市场需求量极小。

以前,制作好一件精美的畲族传统服装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畲族姑娘的一整套新婚服饰甚至需要一个师傅和三五个徒弟耗时一个月才能完成。保留原汁原味的技艺固然重要,但老手艺的成本过高、耗时过长也成了传播民族文化的障碍。对此,林章明的想法是传统手工定制与改良服饰一定要齐头并进,他尝试应用电脑设计、电脑刺绣,刺绣效果并不逊于手绣,并且降低了销售成本,缩短了生产周期,扩大了消费群体,让畲族元素更容易推广。目前,公司除了来自闽东本地区畲族同胞客源外,也有通过网络信息闻名而来的广东、浙江等地的订单。

尽管在畲族服饰制作上已经打响了一定知名度,林章明觉得推广畲族服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近期已经注册了服装商标,还设想在市区开办一个畲族传统服饰传习所。”林章明希望能整合闽东主要畲族乡及畲族文化产业力量,在发扬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同时,随着宁德市旅游效应逐步显现,林章明和他的公司将考虑在景区内推广经过设计改良的时尚畲族工艺品、饰品。“希望畲族文化元素能够通过更多形式被大家看到。”林章明说。本报记者施辰静通讯员林翠慧颜凑图/文

巧手“绘”就五彩衣
作者: 谢逸溪杨李超卓越郑秀杰林克诚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巧手“绘”就五彩衣
罗源县霍口畲族服饰进京展示
作者: 刘其燚   叶宇楠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刘其燚叶宇楠)近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罗源县霍口畲族乡代表福建省参加展示精美的畲族服饰。 据悉,罗源畲族服饰代表装——“凤凰装”采用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时期畲族服装的历史演变及畲族女性不同年龄装饰变化。
全文:

本报讯(刘其燚叶宇楠)近日,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罗源县霍口畲族乡代表福建省参加展示精美的畲族服饰。

据悉,罗源畲族服饰代表装——“凤凰装”采用实物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时期畲族服装的历史演变及畲族女性不同年龄装饰变化。

[1图]2012首届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浙江景宁县举行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17日,2012首届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畲乡浙江丽水市景宁县举行。此次大赛本着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开发畲族特色服饰、展示畲族民俗风貌的宗旨,进入决赛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市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图为模特在展示参赛作品《畲女风采》。 新华社发
全文:

17日,2012首届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畲乡浙江丽水市景宁县举行。此次大赛本着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开发畲族特色服饰、展示畲族民俗风貌的宗旨,进入决赛的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市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图为模特在展示参赛作品《畲女风采》。

新华社发

[2图]巧手“绘”就五彩衣——走近畲族服饰制作非遗传承人兰曲钗
作者: 谢逸溪   杨李超   卓越   郑秀杰   林克诚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尽管台风“纳沙”带来漫天风雨,罗源湾畔的松山镇竹里村却依旧宁静。在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年近半百的兰曲钗正在灯下忙活。靠墙挂的一排畲族传统女装提醒着来客,这名畲族汉子可不是普通的乡村裁缝。 “这几件是霍口乡的订单,国庆节结婚要穿。”只有小学文化的兰曲钗不善言辞,但35年的畲族服饰制作
全文:

尽管台风“纳沙”带来漫天风雨,罗源湾畔的松山镇竹里村却依旧宁静。在一间不起眼的农房里,年近半百的兰曲钗正在灯下忙活。靠墙挂的一排畲族传统女装提醒着来客,这名畲族汉子可不是普通的乡村裁缝。

“这几件是霍口乡的订单,国庆节结婚要穿。”只有小学文化的兰曲钗不善言辞,但35年的畲族服饰制作经历,赋予了他一双能缝善绣的巧手。压边、穿线、剪裁,几分钟工夫,红白相间的蚕丝布就与圆筒状的银牌组合成头冠,“凤凰头”造型呼之欲出。

“以前日子再穷,畲族人至少做套新衣过年。现在生活好了,‘三月三’、结婚、拜庙这些大事,做新衣的人就更多了。”他说。

2008年成为我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兰曲钗的名气跨出了闽东,订单纷至沓来。今年七八两月,他就卖出40多套畲族服饰。可别小看这个数字。要知道,为一件女装外套手工缝制花边,就要整整两天。8月下旬为赶工交货,他4天没合眼。这几年,他收到的订单不仅遍布八闽,更有远及浙江甚至北京的客户。

但“生意”二字,显然无法概括兰曲钗“非遗传承人”这个身份的全部。继承传统,提升修边、纳沿、手工刺绣的技艺,是他对畲族服饰的主要发展。经他缝制的畲家衣裳,不仅花边的款式、色彩更加丰富,整套服装还能长期保持挺括不起皱。

兰曲钗最得意的,是衣物上手绣的花纹,特别是造型各异的凤凰“图腾”,五彩斑斓、惟妙惟肖。拿在手上细细端详,线头缜密,着色清晰。与其说“绣”,不如说是“绘”出来的。

不过他坦言,随着订单的增长,传统技艺的手工绣花,正在逐渐为电脑绣花的现代工艺取代。一方面,手工绣花用时长,如一件斜开襟的“宁德装”要9天,产量难上规模;另一方面,传统工艺中,丝线的染色亦是手工操作,时间一长普遍掉色。

“电脑绣花形状更整齐,”兰曲钗翻出两块相似的鞋面布料,“但不如手绣来得古朴、自然。”他说,服装是畲族文化最直接的体现,用于本民族文化展示、表演和收藏的,自己一定会纯手工绣制,保证原汁原味。

让他欣慰的是,除了4个徒弟,儿子已学会这门手艺。“他绣得比我好。”兰曲钗说,“只是现在忙着打工,还没有专心做。”这间屋子里,原本摆放着十几台缝纫机,“出师时都留给徒弟了。”他希望,剩下的3台,有一天也能交到儿子手里。

本报记者 谢逸溪 杨李超 卓越

通讯员 郑秀杰 林克诚 文/图

记者手记

要传承更要创新

本报记者 卓越

见到兰曲钗之前,笔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了解甚少。在兰师傅家里,试穿他精心缝制的新款“凤凰装”,像量身订制般合身。那一刻,心中豁然开朗,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更要创新。

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兰曲钗大胆选用新材料,在造型上始终坚持创新。比如,在领口和袖口,大面积采用品种多样、款式新颖的花边,打破了以往以蓝、黑为主色调的沉闷。领子、拦腰和鞋上的绣花,原先都是手工刺绣,花线要自己染色,还容易掉色,现在改为电脑绣花,更紧实细致,且不易变色。经过一番创新,新款的“凤凰装”色彩鲜艳、平整舒适、美观大方,每每成为畲族文化的代表符号。

与“凤凰装”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让笔者真切感悟到,如果说传承是非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事实表明,对于传统文化技艺,创新就是最好的传承方式。

兰曲钗手工缝制的畲族传统女鞋,鞋上绣的是畲族图腾凤凰。

本报记者体验畲族服饰。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