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2图]信丰:让畲族文化绽放橙乡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畲族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器物引起了游客们的兴趣。 信丰县畲族艺术团在乡镇巡回演出。 赖伟国特约记者钟玉忠文/图 脐橙丰收的季节,信丰县畲族艺术团以“民族团结进村入校”为主题在全县巡回演出,为信丰农民送去一道畲族文化大餐,受到群众的欢迎。近年来,信丰
全文:

畲族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器物引起了游客们的兴趣。

信丰县畲族艺术团在乡镇巡回演出。

赖伟国特约记者钟玉忠文/图

脐橙丰收的季节,信丰县畲族艺术团以“民族团结进村入校”为主题在全县巡回演出,为信丰农民送去一道畲族文化大餐,受到群众的欢迎。近年来,信丰县对畲族文化与民间习俗做了大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留住了许多即将消逝的畲族文化元素。

橙乡大地的一道绚丽彩虹

信丰县是“赣南畲族发源地之一”。据说,明朝洪武年间,蓝姓氏族先人克昌公等四兄弟携带家眷,从福建永定县迁到今信丰县的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正平镇球狮畲族村、古陂镇太平畲族村等3个村定居,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目前,信丰有畲族行政村4个,8200多人。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老爷会”、马灯舞、婚嫁、祭祖等。在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每年八月初六至八月十六举行的“老爷会”(又称“康王福主会”)是纪念岳飞、张宪、岳云等南宋抗金名将的一项民间活动,以屋场为单位,各屋场选择黄道吉日轮流举办。举办“老爷会”期间,畲族群众一大早便成群结对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到寺庙里把“康王神像”抬迎出来,各家各户杀鸡宰猪祭拜,然后把寺庙的香火引回家,放在家中的厨房里,期望“人丁兴旺、代代相传、吉祥如意”。如今,田垅的畲族群众已把“老爷会”作为亲朋好友礼尚往来、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一种特有方式来操办,多了些现代元素。

畲族人日常饮食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和糯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如乌饭、麻糍、艾米 等。乌饭是三月三的节令食品。用乌饭树(畲语称是沙糖子)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就不怕蚂蚁咬。畲族人民除汉族的传统节日外,还有三月三、拜祖节、猎神节等许多传统节日。“三月三乌饭节”俗为“上巳节”,敬天地、拜祖宗,是畲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畲族人民都吃“乌米饭”,阖家共餐,缅怀祖先。畲族人能歌善舞,流传下来最著名的山歌是《高皇歌》,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

面临失传危险的文化艺术

“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这是流传在信丰畲乡的歌谣,表达畲民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畲族文化源远流长,成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服装,可以说畲族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一部蕴含自然、宗教、人文的文化画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危险,抢救、搜集、挖掘畲族文化迫在眉睫。

畲族人爱唱山歌,山歌是他们的语言,所以畲族山歌被称为“歌言”,进入畲乡就是进入歌海。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总是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作或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办歌会,以山歌唱答,通宵达旦,沉醉在一片欢乐、淳朴的乡情之中。但这些早已成为过去,山歌已不再承载着畲族语言的作用,今日的畲乡,少了往昔的封闭。在信丰的畲族村里,除了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能讲畲语、唱畲歌外,大部分村民对畲语都是一知半解,虽然听得懂,却说不出来。在日常对话上,都是以信丰当地方言为主。今年72岁的蓝祥林是安西镇田垅畲族村仅存几位能说畲语能唱畲歌的老人之一,提起畲族语言,老人一脸的失落。他告诉记者:“随着公路的修建、通信的畅通和电脑的普及使用,原本闭塞的田垅畲族小山村与外界有了更多的沟通,畲民纷纷开始外出做生意、打工、求学,一拨拨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口口相传的畲语适应不了交流的需求。估计再过几年,就没有多少人会讲畲族话了。”如今,信丰畲族人的起居、饮食、衣着都与信丰其他农村一样,畲族特有的服饰(即凤凰装)成了凤毛麟角,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畲族人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千百年来关于这个民族的历史状况、社会生活、文化传统,除了正史的记载外,更多是依赖于畲族儿女的口耳相传。在很多时候,民间的风俗习惯、歌谣传说,能与正史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但诸多正史往往经过层层过滤,失掉很多生气淋漓的史料史实。因此畲族文化的传承很需要文字记录,口头传承虽然是文化的延续,但是这种延续一直考验着畲族人民的记忆和口才,往往有一种局限性。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畲族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当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知之甚少,比如畲族人特有的技艺“上刀山”表演由于后继无人,这项绝技也将成为“绝唱”。田垅畲族村的老人们担心将来再也看不到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了。

撑起畲族文化“保护伞”

为保护畲族文化,信丰县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留住渐逝的畲族文化,让其孕育新的辉煌,与世人共享畲族文化瑰宝。

去年,信丰县投入近9万元在田垅畲族村建成了以“和谐畲族”为主题的畲族文化长廊,全长34米、宽2.2米,由《畲族历史》《畲族风情》《畲族生产劳动》三部分内容组成,通过版画的形式、白描的手法,反映了畲族的起源、迁徙和生产生活,更突出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畲族群众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及自身努力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现了“和谐畲族”及畲族与当地汉族群众“融洽相处,共同发展”的面貌。今年,该县在田垅村建起了畲族民俗文化馆,收藏展示了近200件畲族文化艺术藏品。同时,该县还组建了信丰畲族民间艺术团、畲族老年艺术团,让畲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马灯舞》《跣足娘》《筷子舞》《畲山茶歌》等一大批歌舞文化艺术走出山村。3月,该县又在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成功举办了首届三月三畲族乌饭节,一展丰富且优秀的畲族文化。

然而,要让畲族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还需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做好培训文章,培训畲族文化艺术传承人,积极营造弘扬畲族文化氛围,让畲族人民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喜欢并懂得自己的文化,在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中主动承担起责任,这样才能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二是做好服饰文章,创新发展畲族传统文化新思路,畲族服饰是畲族民间工艺的一面镜子,是畲民区别于其他民族最重要的标识之一,在广泛听取相关专家、学者和民族干部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厂家设计出既能突出畲族传统文化独有元素,又融入现代潮流的服饰,今后着装范围逐步推广到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三是做好对外交流与宣传文章,提升畲族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充分利用民族工作交流与学习平台,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推进各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四是做好挖掘整理文章,促进畲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组织一些对畲族文化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民族干部以及畲族民间艺人,参与畲族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同时加强同文化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关心支持民间畲族艺人,共同做好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