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80年前艺华影业公司被毁事件
作者: 阎河   来源: 大众电影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民党   田汉   阳翰笙   特务组织   事件   影片   电影工作   公司   创作者   电影界  
描述: 斯特务组织的冲击并被捣毁一事。报道称:"……昨晨九时许,暴徒七八人,一律身穿蓝布短衫裤,蜂涌夺门冲入,分投各办公室,打毁自备汽车两辆、晒片一具、摄影一具……"
[2图]罗源畲族“凤凰装”焕发新活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罗源畲族妇女在织布。 本报记者李俊通讯员陈雁真叶宇楠文/摄3日上午,罗源县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服装展演活动在罗源县霍口乡福湖村举行,吸引了来自罗源、连江、宁德、浙江等地的上万名畲族同胞参加。66岁村妇成“凤凰装”代言人“我们的畲族服装有个吉祥的名字,叫‘凤凰装’。”村
全文:,现在不少畲民改用棉布缝制“凤凰装”,兰木容却常常在织布前熟练地手牵苎麻。“我15岁学织布,到现在已经织了几十年,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织的。”兰木容说。兰木容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日常“凤凰装”。记者看到
外销当令时尚恤衫裤装跳蚤市场开张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晚报美国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经南下各外贸定牌生产基地博采众长,今起在上服商厦(茅台路567号、近水城路)三楼东大厅开张的“外销当令时尚恤衫裤装跳蚤市场”,准保让淘衣客必有所得满意而归———市价千元的逾千种出口全高档双丝光
全文: 经南下各外贸定牌生产基地博采众长,今起在上服商厦(茅台路567号、近水城路)三楼东大厅开张的“外销当令时尚恤衫裤装跳蚤市场”,准保让淘衣客必有所得满意而归———市价千元的逾千种出口全高档双丝光
[1图]客家服饰装束
作者: 方芳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狮子帽。 温礼明摄 清朝以前的服饰,男女都穿布质大襟衣(俗称大巴衫),白头裤。女人的衣服另加边条装饰。春秋季节,男女多穿嵌肩,俗称“背褡”。冬天,男人一般戴布帽、棉纱帽,老人戴风帽,小孩戴各种花帽,女人戴满额、绉纱。 清以后,青年男人改穿对襟便衣,老年男人仍穿大襟衣。以土棉布居多,夏
全文:

狮子帽。

温礼明摄

清朝以前的服饰,男女都穿布质大襟衣(俗称大巴衫),白头裤。女人的衣服另加边条装饰。春秋季节,男女多穿嵌肩,俗称“背褡”。冬天,男人一般戴布帽、棉纱帽,老人戴风帽,小孩戴各种花帽,女人戴满额、绉纱。

清以后,青年男人改穿对襟便衣,老年男人仍穿大襟衣。以土棉布居多,夏布亦不少。妇女普遍穿无边装饰的大襟衣裤。公务人员和学生则穿中山装和学生装。所谓西装革履、旗袍衣裙,都是有钱阶层的穿戴。

客家装束有下面几种:

编辫梳髻清朝,男人和少女都编长辫,妇女梳髻(有圆形、船形、椭圆形等式样)。此后,农村妇女仍旧梳髻。

扎额缠足扎额缠足,都是妇女的装束。

扎额:俗称“戴绉纱”“戴满额”。绉纱,有专织的绉纱出售,折成长条裹扎在头部额上。

缠足:就是将妇女的一双脚用布缠小,古人以小脚为美。

插钗戴环钗、环都是妇女的装饰品。钗,多插在发髻上,用荆、银、玉等制成,也有插金钗的。环,戴在耳上,俗称“耳饰”;戴在手指上的名“戒指”;戴在颈上的称“颈箍”,多银质;戴在手腕上的叫“手镯”,有银质的、玉质的,也有金质的。还有小孩戴在脚上的脚圈,俗称“脚绕子”,多用银制。此外,还有挂吊牌、用银链条系围裙的习俗。

儿童烧烫伤急救法
作者: 廖镇江   来源: 特别健康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烧烫伤   儿童   急救法   高发人群   救治原则   婴幼儿   衣物   伤口  
描述: 两周岁以下的婴幼儿,是烫伤的高发人群。一旦发生儿童烧伤、烫伤、灼伤事件,要遵循“一脱、二冲、三盖、四送”的救治原则,即在第一时间尽快脱下孩子伤处包裹着的棉毛衫裤等衣物,以脱离“热源”,即便觉得可能会粘连伤口,也必须果断地撕扯或剪开衣物,用冷水、冰水冲淋后,再用干净的毛巾等轻轻遮盖住伤口,
[1图]嘉山应水孕育“嘉应茗茶”
作者: 暂无 来源: 梅州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高山云雾出好茶 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是个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高山云雾出好茶”,而梅州素以“山多、山高”出名,梅州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40多座,包括海拔1560米的梅州第一峰铜鼓嶂、海拔1530米的项
全文:绿茶和南台山绿茶、丰顺的马图绿茶、大埔的西岩山茶、兴宁的官田绿茶、蕉岭的黄坑绿茶、五华的天柱山绿茶(其中7个是绿茶、1个是乌龙茶),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华人华侨市场享有很高的盛誉。 梅州成为
[3图]西装罩长袍卫生衣最潮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州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1923年12月,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师生为校长金曾澄去职公宴于广州南园酒家,看相片中,有人长袍马褂,有人西服革履,有人上袄下裙,有人旗袍裹身,正是民初服饰“混搭风”的绝妙体现。 1931年初,广州市国货市场的时装表演。 岭南大学的图书馆,师生多为西式打扮
全文:服务。六二三路和十八甫南路一带,洋服店成行成市,新式缝纫在这里响个不停,不是英国的“胜家牌”,就是德国的“飞佛牌”。 知名服装店在报纸上打出广告,或是声称制衣师傅是技术精良的“海归派”,或是夸耀自家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