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畲族服饰艺术
作者: 徐健超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服饰艺术   凤凰山   服饰文化   艺术特征   象征符号   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   传统服饰   浙江景宁   清代以来  
描述: 清代以来,文献记载畲族服饰种类尤多。各地畲族的服饰虽有些不同,但基本上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着自织的麻布。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望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如古田畲族"竹笠草履,……妇女以蓝布裹发,或
畲族的服饰
作者: 阿土   整理   来源: 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畲族   服饰   居住地区   蜡染   腰带  
描述: 筒靠肩部一般为蜡染,以绿、紫、棕、黄等色丝绣花。两段交接处及袖口镶锦条。下装为大裆裤,质同上衣,裤脚边沿也镶锦条,系花腰带,扎裹腿。腰带为土锦,长1.2丈,宽1尺,两端有红缨须,裹脚为蜡染土布长1.2丈,由脚踝裹缠至膝。[第一段]
《郑和七宝宝船》面世
作者: 暂无 来源: 光明日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北京6月16日电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策划推出的世界首尊金银珠宝仿真船模《郑和七宝宝船》面世。宝船首发式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与专家学者张文彬、曲润等百余人出席会议。会上,举行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船模 仪式。 据
全文:、曲润等百余人出席会议。会上,举行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船模 仪式。 据了解,该船模以郑和大号帅船复原模型为设计基础,按628倍比例缩小,整体材质为纯银和黄金,并在
西部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部发展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T关于服饰的起源和用意,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服饰起源于御寒,有的认为起源于遮羞;有的认为穿戴的用意在于装饰;有的认为在于显示自己富有。我们认为,除 了“显示富有”这一用意明显地诞生较晚,是在私有制社会出现以后的事以外,御寒、遮羞、装饰作为服饰起源的动因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于服饰可以
全文:,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手戴银镯穿耳,戴 黑、红线穗,青年男子颈带竹藤圈。女子穿红、蓝或黑 无领上衣和各色条纹的裙子,头戴银(或蔑)箍,耳 坠银耳筒或大圆耳环,预际饰一至数个项圈和数条 项链,腕上
正在消褪的黑衣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集市(圩场)上的黑衣壮妇女■打柴草归来的黑衣壮老婆婆■黑衣壮女子手工做的绣花鞋。今天,更多地是当作旅游商品出售了■摄影黄晓艳那是多么富于特色的服饰啊:黑衣壮的男人,头上包着黑布巾,形如圆筒。上穿黑布对襟布扣衣,下穿黑布宽筒裤。黑衣壮的女人,头上也包黑布巾,却是翻折成大菱形的模样,两端分别垂披到双肩
全文:

■集市(圩场)上的黑衣壮妇女■打柴草归来的黑衣壮老婆婆■黑衣壮女子手工做的绣花鞋。今天,更多地是当作旅游商品出售了■摄影黄晓艳那是多么富于特色的服饰啊:黑衣壮的男人,头上包着黑布巾,形如圆筒。上穿黑布对襟布扣衣,下穿黑布宽筒裤。黑衣壮的女人,头上也包黑布巾,却是翻折成大菱形的模样,两端分别垂披到双肩上。她们右开襟的上衣,长及肚脐,衣领、衣脚、袖口都镶嵌一道浅色的布边。裤子也是宽脚,外面再套一条长到膝盖的黑布裙。当把不同颜色作为等级标志的那段历史逝去,这黑色的服饰,成为了黑衣壮绽露生命精彩的标志,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装里的一朵奇葩。

在广西西南部边陲的那坡县,有一个自称为“敏”的族群,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一共有5万多人。他们不分男女,都穿着用蓝靛染成的土制黑布衣,包着用蓝靛染成的土制黑布头帕,所以被称为黑衣壮。

据黑衣壮的族谱和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宋代壮族农民起义军首领侬智高的部下,起义失败后为逃避统治者的剿灭,而走入了这些人迹难到的地方。

一座连一座的石山把这个族群严密地屏蔽了起来。千百年来,这个族群就在这石山深处,过着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他们住的房子叫干栏。那是一种用木料和瓦片建造的3层建筑。底层用来圈养牲畜,二层是人的住室,三层是存放杂物的阁楼。种植和养殖是他们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他们自己纺线自己织布自己缝制衣服。他们通过唱歌跳舞传达友情和爱情,通过族内婚繁衍后代。他们有自己的神灵和图腾崇拜。至今,他们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在悠长的岁月里,除了少数民俗学家和民歌艺术研究者,他们的存在几乎不为外部世界知晓。直到21世纪的开端,一个叫农敏坚的人,当时他是那坡县的县委书记,想以文化推动那坡的经济发展,决定把黑衣壮介绍给广大的世界。那坡县委县政府从有限的财政中拨款修路建桥,然后在2001年5月,通过广西民俗摄影协会,邀请了来自全国的180多位摄影家到黑衣壮居住的村落采风。当年9月,一个叫“神秘的那坡”的民俗风情摄影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的朝阳广场举行。别具一格的影展,不,是黑衣壮那奇特美丽的生活图景,在南宁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黑衣壮第一次被人撩开神秘的面纱。

当年11月,那坡县黑衣壮合唱团登上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

一把叶青茎绿的草造就一个尚黑的族群

都说黑衣壮是崇尚黑色的族群。关于他们穿黑衣的来历,传说中各有不同,却是一样的美好。

有人这样讲述:古时候,黑衣壮的祖先在一次抵御异族的侵犯时,遇上疫病流行。一天晚上,他们的首领梦见一位白发老人拿着一棵叶青茎绿的植物对他说:“它叫蓝靛,会帮你们治好病。”首领醒来,立刻命人采来梦中的蓝靛煮汤给官兵喝。官兵恢复了战斗力,击败了入侵的敌人。也有人这样讲述:黑衣壮的祖先在抵御异族的侵犯时,首领不幸负伤。率部退入密林隐蔽时,无意中发现一片青绿的蓝靛,他随手摘下一把蓝靛叶敷在伤口上,伤口竟很快愈合了。首领带兵重上战场,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两个故事的结尾都是:胜利后,首领命令族人移种野生蓝靛,摘采它的茎叶浸泡,染制黑布做衣服让族人穿。从此黑衣壮代代穿黑,也尊黑、爱黑。

可历史文献上却记载着:在明清时代,土司管辖期间,统治者规定:“土民”只许穿黑色或蓝色的服装。也许这才是黑色衣服成为黑衣壮族群标志的历史原因。

智慧的黑衣壮,淳朴的黑衣壮,却把这作为卑贱标记的黑色,精心打造成了美丽。那是多么富于特色的服饰啊:黑衣壮的男人,头上包着黑布巾,形如圆筒。上穿黑布对襟布扣衣,下穿黑布宽筒裤。黑衣壮的女人,头上也包黑布巾,却是翻折成大菱形的模样,两端分别垂披到双肩上。她们右开襟的上衣,长及肚脐,衣领、衣脚、袖口都镶嵌一道浅色的布边。裤子也是宽脚,外面再套一条长到膝盖的黑布裙。当把不同颜色作为等级标志的那段历史逝去,这黑色的服饰,成为了黑衣壮绽露生命精彩的标志,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服装里的一朵奇葩。

土地、水和巨石的崇拜崇拜所有能让黑衣壮生存繁衍的物质

世代生活在大石山深处的黑衣壮,有多少独特的风情和习俗,都因那严酷的生存环境而生成。黑衣壮崇拜土地。他们的神庙,就供奉着他们心中的土神,那是一块不容任何人玷污和侵占的神圣地。大石山区,树木那样匮乏,可每座神庙的四周,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或竹子,而且不容任何人砍伐。这里极少成片的土地。在山势比较开阔平缓的地方,黑衣壮人把坡地开垦成梯田。更多的黑衣壮人,只能把农作物分散地种在一小块一小块的石窝里。有的地方,一个石窝里只有一棵庄稼;半个山坡的庄稼地加起来也不足一亩。

黑衣壮崇拜水神。每年大年初一,鸡叫头遍的时候,每家的年轻女子,就到井边,哦,现在是水池边,争挑新水了。挑水之前,先点一支香,烧一堆火,放一挂鞭炮敬水神,祈求水神在新的一年护佑平安幸福。村里有人去世时,师公———就是巫师,要先带领孝男孝女举着灵牌到井边向水神报丧,然后取回圣水为逝者擦洗身体。水是黑衣壮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了。在今天,黑衣壮居住的地方,大多数已经没有水源,他们只能靠天吃饭。壮族人以食稻米为主,可黑衣壮的主食是玉米,其次是红薯和荞麦。他们的酒也是用玉米酿的。因为只有这种作物,才能在少水的瘠土上生长。种地靠天下雨,日常生活用水也要靠天下雨。在黑衣壮居住的大山上,到处可以看到接纳雨水的水柜。一盆水,黑衣壮人先用来洗菜洗米,又用来洗碗洗锅,再用来洗脸洗脚,最后还要用来喂猪喂牛。

黑衣壮也崇拜巨石。谁家的屋后如果滚下一块巨石,村里人立刻会拿来黑衣给它盖上,还要置备酒肉,点香烧纸,以示祭祀。黑衣壮人一生都和石头相伴。石头垒的村门,是黑衣壮村落的标志。他们瘠薄的田地就分布在石头上。他们的房子也建筑在石地基上。他们用石头铺路,用石头铺牛栏猪圈,用石头舂布洗衣。走进黑衣壮的村落,石臼、石缸、石桌、石凳、石磨、石柱、石墩、石阶梯随处可见,那接纳雨水的水柜也是用石头打的。而把参差坚硬的山石变作有规有矩的器物,那是多么艰辛的劳动!仅是从山上破取一两块石条,即便是善于敲凿的,也要两三天,有时要一个多星期。

像许多少数民族一样,黑衣壮也有早婚的习俗。没有成婚的黑衣壮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地相识和交往,甚至可以结交不止一个异性朋友,可要走进婚姻的殿堂,还是要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之后,一旦感情发生变故,只要没有正式成亲,无论男方还是女方,都可以提出解除婚约。

婚礼是一场男女双方所有亲戚都被邀请到场的热闹酒宴。按照黑衣壮的婚俗,新娘到了男方家,由伴女陪着进入洞房,就不能出屋门了,也不能让洞房之外的人看到。饭是被送进洞房里的,可新娘只能象征性地吃上两口。到第二天早上鸡叫的时候,新娘就要被娘家人接回家去。以后,这个出了嫁的女孩,只有在丈夫家人来接的时候,才回丈夫家住两三天,直到生下孩子才回到丈夫家定居。即便是一个村的,也一样。

于是向夫家告知怀孕,也有了一个仪式:在女儿怀孕后,做母亲的要请人做一个刻花的背柴刀的木匣子,黑衣壮人叫“刀壳”,在丈夫家人来接时,让女儿背上到夫家去,放在刀架上……

招赘是许多民族都有的婚俗,而黑衣壮的入赘婚也有和其他族群不同的规则:黑衣壮男子入赘后,仍然保持自己的姓氏。第一个孩子跟母姓,第二个孩子跟父姓,依次类推。在女方家的神堂上,也立有男方的姓氏。入赘的男方从来不会受到歧视。如果妻子不幸早逝,女方家还可以另外为入赘的女婿续弦。

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性格。从黑衣壮的婚俗里,透露了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宽容,他们的讲情理,和他们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

用“刀壳”宣告新生命的开始歌圩日也被开玩笑地称为“风流日”

这也是一个一生与歌为伴的族群。

他们居住的是南壮语区,他们的歌属于南壮民歌,有“西”和“伦”两种歌体。“西”一般是七言句,“伦”则三言五言七言相间而用,而且讲求韵脚。他们的歌都有衬词,最普遍的是“呢的呀”,汉语的意思是“好”。后来“呢的呀”和它的旋律就成了黑衣壮民歌的标识。他们劳作时唱,走路时唱,喝酒时唱,谈情说爱时唱,红白喜事时唱,亲友见面时唱,分手时也唱,欢乐时唱,悲哀时也唱,甚至口角都用歌。许多歌词都是歌者即兴作的。还有一种专门出歌词的人,被称为歌师,这是在族群内受崇敬的人物。

歌圩是黑衣壮人一年中最向往的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全族群传统的歌圩日。在这天,每一个乡都摆开盛大的歌场。此外,每个乡还有自己的歌圩日。比如农历四月初五是黑衣壮最集中的龙合乡果灵街的歌圩日。这一天,不仅龙合乡的男女老少,就连周边的县份靖西、富宁和德保的村屯,都有人成群结队赶来参加。

歌圩上少不了对歌。黑衣壮的对歌,和别的民族民歌,以致和壮族中的北壮民歌,形式上都有不同。别的民族民歌及北壮民歌,对歌一般都是单对,而黑衣壮的对歌,很多场合是多个男女歌队对唱。于是就产生了一套别有意趣的程序:一开始是求歌,当然是男歌队向女歌队求。然后是答歌、抢歌、斗歌、情歌,最后是别歌。那是黑衣壮儿女最陶醉的时刻,他们会一唱就是数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许多青年男女就是在歌场上相识、相爱,最后步入婚姻的殿堂。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在黑衣壮里,歌圩日也被开玩笑地称为“风流歌圩日”。

无须去忧虑黑衣壮还能黑多久这一切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曾经有人类学家这样认为:黑衣壮具有极强的族群意识。他们写道:“这种极强的族群意识始终贯穿于黑衣壮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始终存在于黑衣壮的每一个成员的一切行为中。”“……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当进入21世纪,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一经开通,黑衣壮包括传统习俗在内的族群意识和族群特征,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也“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那桑是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的一个黑衣壮村落,也是距县城最近的一个黑衣壮村落,是周遭村落的集贸圩场。在这个村落里,就见不到黑衣壮传统的干栏建筑了。黑衣壮里先富起来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用砖和水泥来建房,把畜棚也和人住的房子分开。据说,那坡县政府为了尽可能多和长久地留下黑衣壮的传统文化,打算做个规定:乡镇政府要为盖新式住房的人家另辟新地,而在老村里,还是只能盖干栏。

在许多黑衣壮村落里,传统的黑衣黑裤黑裙和黑头巾,只有在节庆活动或接待来参观、旅游的客人时才穿戴了。集贸圩场上,摆满了廉价的旅游鞋、运动衫、T恤、西式男女衣裤。现代工业的产物,那些颜色鲜艳的丝、麻、化纤衣料和用机器制作的服装,正被越来越多的黑衣壮人接受。黑衣壮的年轻人,有许多也不再会唱传统的山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上了流行歌曲。于是在歌圩上通过山歌择偶的习俗,也渐渐变得淡漠了。看到这一切,有人不无忧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黑衣壮,到底还能黑多久?

可谁又能反对和阻止黑衣壮人对于现代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呢?现代生活,意味着比黑衣壮人世世代代过的传统生活,更富足、更舒适,更多彩,也更科学。

只是,在追赶现代化生活和融入现代社会的路途上,黑衣壮人还有着太多的艰难和迷茫。

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在刚过去的2004年,一群能歌善舞的黑衣壮少女被县里推荐报考自治区的专业艺术学校。一考文化课,全部被刷了下来。这些面容姣好嗓音甜美的女孩,大多数还是文盲或半文盲!而且,即便她们中有人考上了,也难以支付学习所需的费用。在今天,绝大多数黑衣壮人,还是生活在贫困线下。还有因为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所带来的与现代社会的隔膜。

也许我们无须去忧虑黑衣壮还能黑多久,这一切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类学家研究历史,民俗学家和民间文化工作者发掘历史,人们在民俗旅游度假村里重温历史,却无法逆转历史发展的趋向。甚至可能有一天,一些黑衣壮人将迁出世代生活的大山———不是因为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却是因为山中生态条件的继续恶化让他们丧失了在大山里生存的基本条件。怎样既留住黑衣壮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特风俗,又让黑衣壮人走上富裕和开放之路,是现在那坡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政府正在考虑的问题。而对于我们记者,记录历史的人,千里迢迢翻山越岭去探访黑衣壮的村寨,希望看到黑衣壮的绝世风情,更希望看到黑衣壮人更加幸福的生活。

“老记”看八闽
作者: 胥波   蔓蓉   来源: 中国旅游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5月14日至22日,借助“中国武夷山旅游节”的契机,由福建省旅游局和中国旅游报社联合组织了历时10天的“相约海峡西岸,聚焦八闽风光”百家媒体福建旅游采风活动。来自中央、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约百家媒体的记者汇聚福建,以武夷山为起点,沿着绿色、红色、蓝色精品旅游线路,围绕“海峡旅游”这一主题
全文:

5月14日至22日,借助“中国武夷山旅游节”的契机,由福建省旅游局和中国旅游报社联合组织了历时10天的“相约海峡西岸,聚焦八闽风光”百家媒体福建旅游采风活动。来自中央、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约百家媒体的记者汇聚福建,以武夷山为起点,沿着绿色、红色、蓝色精品旅游线路,围绕“海峡旅游”这一主题,重点考察福建的武夷山、泰宁、冠豸山、客家土楼、厦门、泉州等景点及城市旅游产品。这些长期从事旅游报道的“老记”们,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视角以及媒体的各异,使他们对福建旅游拥有着独到的认识。在他们对八闽旅游采访的同时,记者也对他们进行了采访,特撷取部分以飨读者。 $$资源丰富武夷秀色 $$中国新闻社罗建文:这次赴闽采风活动,让我对福建旅游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和全面的了解。总体感觉福建的旅游业发展速度快,资源丰富多彩,景点类型多样,蓝色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特色旅游齐头并进。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到武夷山游玩过,当时的交通不太便利,住宿条件也不是很好。时过境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武夷山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热点旅游目的地。我对武夷山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第一,航空、铁路、公路皆备,交通便利,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第二,既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在雨后的九曲溪漂流,如入仙境,不禁流连忘返;儒释道三教同山,加上彭祖文化、朱子文化、柳永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构成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大大增强了景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第三,环境保护好,服务水平高。各个景点的环境保护得非常好,很难看到废弃物。九曲溪漂流的艄公谈吐诙谐幽默,让我们在饱览秀色的同时,一路上欢歌笑语,以至于到岸后仍觉意犹未尽。当然,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那就是武夷山的旅游商品开发还不够充分,应该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开发一些独具武夷山特点的旅游商品,既增加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促进武夷山的形象宣传。强势品牌当属厦门 $$江苏广播电台周涛:从事旅游记者已有13年的周涛对福建旅游赞不绝口:“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样深入地在福建采风我还是头一次参加。我认为厦门是福建旅游的强势品牌,她那透露着浪漫气息的蓝天、海风、岛屿、沙滩,会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她的整洁的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对内陆的游客能够产生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另外,不得不提厦门的一大亮点———日月谷温泉酒店。它犹如一片宁谧安详的绿洲,与大自然亲密融合。该酒店服务非常到位,而且在室内装饰上,采用高品味的木雕,以及极具人性化的藤椅和藤抽屉,天人合一,让人倍感舒适。该酒店堪称公务会议、休闲度假的一个绝佳选择之地。”“鼓浪屿是厦门旅游享誉中外的拳头产品,但这次来感觉鼓浪屿的游客太多,建议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限制进岛人数,从而保护好景区的生态。另外,我建议福建旅游可以向较成熟的长三角地区借鉴学习,发挥自身优势,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为海峡西岸经济的大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客家土楼震撼人心 $$新住宅视点杂志吴洪胜:“这次采风让我看到了10年前就想领略的美景,比如客家土楼”吴洪胜难掩兴奋地对记者说,“虽然曾经不止一次地通过媒体了解过客家土楼,也无数次想象过见到土楼时的激动心情,但是,当我亲眼目睹到振成楼时,我还是感觉到无比的震撼!它结构奇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是民居的一大奇观。客家土楼不仅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更是人类伟大的文化财富、历史遗产。遗憾的是,它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应该加大其宣传推广的力度。同时,我建议今后要保持土楼的原汁原味,保留土楼的原住居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存土楼文化,从而增强景区的生命力。丽江古城、阳朔正是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另外,加强交通的可进入性,将土楼由点连成片,打造成统一的土楼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 $$泉州文化底蕴深厚 $$天津今晚报张晓民:“福建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深厚,我认为泉州是典型代表。‘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路起点,世界宗教大观,中国著名侨乡’是泉州旅游形象的集中概括。”张晓民对泉州文化情有独钟,“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保存着丰富的中世纪以来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还有佛教、道教,多种宗教和睦相处,体现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另外,惠安女那犹如少数民族的“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宽筒裤”的独特装扮,加上“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美德,形成了独特的惠女风情。这一系列深厚的文化大大使得泉州富有魅力。美丽的崇武古城和神奇的提线木偶表演更让游人对泉州向往不已。电视剧《小城故事》在崇武古城拍摄有利于泉州旅游文化的传播。我建议今后泉州更加主动地加强其旅游文化的宣传,尤其依靠其地理优势,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旅游,开拓客源市场。” $$历史名城资源独特 $$深圳日报辜晓进:谈起此次采风活动,辜晓进激动地告诉记者:“非常感谢主办方给了我们这样一次机会对福建旅游进行考察,福建省旅游局陈扬标副局长率领其他同志不辞劳苦,一路上与我们风雨同舟,我深受感动!福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泰宁和惠安独具特色,而我个人更加偏爱福州。福州人杰地灵,文化昌盛。据资料显示,从唐宋到明清,福州籍进士达3600多人,中国近代史上更是名人辈出,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林祥谦、侯德榜、郑振铎、陈岱孙、冰心、高士其、陈景润等。另外,马江海战纪念馆、马尾船政学堂遗址是我国船政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这样一个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我觉得马尾船政学堂遗址规划得很好,大量的模型很形象,使游客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又能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从而扩大客源。我觉得福州应该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并增加宣传推广的力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改善交通突破瓶颈 $$经济日报徐晓然:福建旅游资源如此丰富,这次采风让我深有感触。但福建旅游要吸引更多游人,必须解决交通制约这个瓶颈。如在闽几个特色景点武夷山至泰宁、泰宁至龙岩、龙岩至厦门等多个地方尚未通高速公路。如果游客的进入性问题不能解决,势必直接影响客源。此外,福建拥有这么多丰富多姿的旅游产品,但在外界知名度还不够,可进一步加大宣传包装力度和推广力度,比如此次采风活动就是一次很好的形象宣传策划。 $$大力开发加强宣传 $$上海电视台商辉:商辉不无遗憾地说:“福建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独具个性。这次去龙岩土楼采访深感震撼。但又为这样一个产品的知名度不够和产品开发不足感到可惜。土楼不仅是中国独有,而且是世界独一无二,怎样开发、保护、利用好这一中华民族资源尤为重要。为此在土楼保护上要有长远规划,在开发建设上要有前瞻性,在产品打造上要有个性和文化品位。这是一个大课题,我们不仅要重视,而且还要有一批高水平旅游专业人士参与管理与开发。此外,福建旅游产品丰富,个性鲜明,怎样将其连点成线,形成不同个性的产品还有待加强。特别是还应加大产品的包装力度和推广力度,福建的某些产品应该说挖掘和开发的好的话,可以成为世界级的产品。”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