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景宁畲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审美再研究
作者: 邱慧灵   来源: 艺术科技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服饰   艺术   审美  
描述: 认同机制。不仅能够为中华各民族的发展提供素材也能进一步完善与丰富中华各民族艺术资源的史料。
凤凰腾飞的地方
作者: 徐阡寒   来源: 歌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凤凰   三月三   吉祥  
描述: 捧起你的米酒来,天地为你敞开怀,点起你的篝火来,月亮为你圆起来,哩哕哩哕哩,哕哩——吉祥的灵刀舞跳起来,火火的拦路歌唱起来三月三里赛歌会,闹呀么闹起来!山水扮靓凤凰装,巧手织成七彩带,畲家处处欢乐海,畲乡处处好气派,凤凰展翅的地方哎——山欢水笑人豪迈!
古城·石雕·惠安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边防警察杂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崇武古城   惠安女   石雕   风土人情   历史文化   人行道   标志性   街道  
描述: 访下来,每个故事都脱离不开惠安女、古城等这些当地的风土人情,闲暇之余,我细细领略了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
福建惠安县:打造文化特色 建设人文强县
作者: 蒋向群   来源: 党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特色   惠安女   品牌形象   建设任务   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名片   福建惠安   人文精神   惠安县   福建省  
描述: 近年来,福建省惠安县坚持虚功实做,力求实效,有效打造文化特色,推动人文强县建设。塑造文化名片,提升地方品牌形象。惠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惠安女更是蜚声中外。她们"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银腰链",象征着勤劳勇敢、善良贤惠。为了弘扬惠安女身上特
古城·石雕·惠安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边防警察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访下来,每个故事都
[1图]嘉山应水孕育“嘉应茗茶”
作者: 暂无 来源: 梅州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高山云雾出好茶 梅州地处中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壤多属红、黄壤酸性土,是个十分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高山云雾出好茶”,而梅州素以“山多、山高”出名,梅州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40多座,包括海拔1560米的梅州第一峰铜鼓嶂、海拔1530米的项
全文:绿茶和南台山绿茶、丰顺的马图绿茶、大埔的西岩山茶、兴宁的官田绿茶、蕉岭的黄坑绿茶、五华的天柱山绿茶(其中7个是绿茶、1个是乌龙茶),在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华人华侨市场享有很高的盛誉。 梅州成为
[1图]“六张牌”展现泉州之美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一条泉州游后的观感,数千人参与转发和评论(详见本报3月1日第4版)。那么,泉州之美在哪里?这个话题引起不
全文:一条泉州游后的观感,数千人参与转发和评论(详见本报3月1日第4版)。那么,泉州之美在哪里?这个话题引起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热议。他们认为,“六张牌”展现了泉州的美丽。 记者王金植 名人牌 人才辈出 霞光
[7图]男女皆愛唱中華好聲音
作者:     来源: 澳门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畲族祖杖 畲族聚居地閩東寧德設有中華畲族宮 對歌表演 畲族祭祖表演 畲民村居
全文:

畲族祖杖

畲族聚居地閩東寧德設有中華畲族宮

對歌表演

畲族祭祖表演

畲民村居

寧德畲族聚居村發現疑似明朝建文帝墓,當地立像紀念。

中華畲族宮建築宏偉

男女皆愛唱中華好聲音

畲族帝女花別具風韻

如果說五十六個民族是中華大花園的五十六朶奇葩,那畲族肯定是一朶袖珍、奇麗的帝女花,畲族只有盤、藍、雷、鍾四姓,目前全國僅七十餘萬人口,其中閩東寧德是畲族最重要聚居地,集中有畲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亦是畲族文化留存得最完整之地,其民族風情別具韻味。

不擅唱者難搵老婆

畲族祖先是盤瓠,祖居粵東鳳凰山,因退敵有功而被遠古高辛皇帝招為三駙馬,後育有三子一女,分別獲賜姓為盤、藍、雷、鍾,相傳長子盤氏一支在乘船北遷時遇風浪失蹤,藍、雷、鍾三支北上落腳於閩東寧德和漸南麗水一帶群山中定居。

畲族有自己的語言而無自己的文字,能歌善飮,不分男女老幼,人人愛歌,個個“好唱口”,平時以歌為樂,以歌當話,以歌叙事,以歌抒懷,男婚女嫁、逢年過節等喜慶之時要唱歌,生產、勞動、出行、待客、休息的時候也得唱歌,甚至連喪葬悲哀之時亦唱歌,乜都唱餐飽,最熱鬧的當然是婚嫁時全村長夜對歌,需唱足一日一夜。

畲民自稱“山哈”,意為山裡客人,奉行一夫一妻和同姓不婚,婚俗名堂衆多、程序複雜、細節講究但別具情趣,當然新郞哥全程都需唱歌和飮酒,不善唱和飮者,分分鐘搵唔到老婆。

婦穿大襟衫鳳凰裝

畲族供奉的祖先是盤瓠兩夫妻,女性在畲族地位較高,或許祖先為皇帝女之故,畲民家中無論“話事”或財政大權都是女人“大晒”,女人生育後,湊仔湊女係男人職責。若婦女不幸失偶,則有權支配先夫財產,且還有招新夫入贅的自主權,任何人無權干涉。

畲族男女服飾目前已基本類同於當地漢人,僅閩東畲家婦女服飾留存顯著民族特色,多為大襟衫“鳳凰裝”,顏色以藍、黑、靑為主,婦女多梳“鳳凰髻”髮式,少女用紅絨纏辮子盤繞頭上,出嫁時佩戴銀飾鳳冠,成年已婚婦女髮式稱“山哈娜頭”。

相傳盤瓠與狗有關,畲民崇拜狗,不打不駡不殺不吃狗,狗若死了還要在狗頸套上冥紙,再投入河中順水流走。此外,畲民還崇向葫蘆瓜,將之曬乾後掛於家中避邪。

在畲民聚居的福建寧德上金貝村,近年還發現一座疑似明朝建文帝的墳墓,使“建文下落”此一“明史第一懸案”漸見眞相。史載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文繼位,稱建文帝,但登基不久的建文帝面臨親叔叔朱棣的挑戰,朱棣攻陷南京後,建文帝神秘失蹤,使成功篡權的朱棣寢食難安,誓言要找出建文帝,並派鄭和七下西洋尋其下落。

吉人

泉州何以成“文都”?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上接第一版)遍布整个闽南和东南亚、港澳台。如此鲜活活的文化魅力、引力、凝聚力,恐非哪个现代文化项目能与之相比吧? 走进下一代是传承,走入非遗名录也是一种传承。根据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时所制定的“建立10个以上非遗展示馆、100个以上非遗传习所、1000个以上展示点”的目标,如今泉
全文:

(上接第一版)遍布整个闽南和东南亚、港澳台。如此鲜活活的文化魅力、引力、凝聚力,恐非哪个现代文化项目能与之相比吧?

走进下一代是传承,走入非遗名录也是一种传承。根据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时所制定的“建立10个以上非遗展示馆、100个以上非遗传习所、1000个以上展示点”的目标,如今泉州完成2/3。

但,这够了吗?令人遗憾的是,无论从国家法律还是政策层面,对于无论是固态的还是活态的文化保护,都还存在着不少空白。

尽管泉州的31项非遗中也包括了闽南传统民居、惠安服饰、福船制作等等,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传统技艺依然面临着即将消亡的窘境。就木偶来说,晋江市木偶剧团副团长李胜奕告诉记者:传统木偶道具本身也应该包含在木偶艺术中,但现在会制造传统木偶的名家大师却越来越少了,假如有一天这种制造技艺丢失了,木偶艺术也将难以留存。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原理不只在木偶一家。前不久引发社会关注的泉州开元寺维修一事,也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社会关注的“白鸽”、“石将军”、“瓷雕龙”等饰品,其实这些装饰本身都只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严格意义上并非文物。然而它们背后真正的闽南建筑流派的“堆卷”传统工艺,却几无人知。结果是作为真正活态文化的技艺、材料、人才,如今有的难以为继。

“这和国家至今没有出台相关的专门的‘文物古建筑修缮工程定额标准’有关。”泉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出宝阳告诉记者。“现在古建维修都是按现代建筑标准中的有关材料、技艺等来制定,结果招标出来的定价根本无法承接古建修缮。就是想用传统工艺、材料、人才,也是没有市场空间,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活态的文化只能慢慢消亡。”

明年,作为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将登上世界舞台,呈现文化大国的独特魅力与泱泱风范,与光州、横滨一起,共为开启东亚文化的复兴之门贡献力量。泉州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也将接受世界性的检阅。在与世界的深度对话中,泉州文化将绽放怎样的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

[2图]读懂建筑读懂历史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古香古色的洛阳古街 (小阳摄) 泉港后龙骑楼极具闽南风情(起拓摄) 中西合璧的 传统民居 代表建筑: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等 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丰厚的文化积淀留下来众多文物古迹。保留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就是泉州传统民居建筑
全文:

古香古色的洛阳古街 (小阳摄)

泉港后龙骑楼极具闽南风情(起拓摄)

中西合璧的

传统民居

代表建筑: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等

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丰厚的文化积淀留下来众多文物古迹。保留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就是泉州传统民居建筑。

泉州传统民居有三开间或五开间的红砖白石、双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还有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还有一种是外围护有高大坚固防御墙体,适应大家族集居形式的土楼建筑——中西合璧的“番仔楼”。

泉州传统民居造型朴素,石材与片砖插花砌筑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独特风格。特别是泉州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色感异常强烈。

东西方风格迥异的建筑装饰和谐地共存于各个古大厝中。如以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门窗有石刻的郡望堂号、对联,有中国传统的木刻、石刻、泥塑等装饰,又增加了钢筋水泥、有色玻璃、马赛克、釉面砖等外来装饰材料,出现了带有明显欧式风格的哥特式门窗、科林多式廊柱、阳台、拱券顶、百叶窗等建筑形式,以及种类繁多的山花样式、动植物图案,形成具有泉州侨乡特点的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泉州还有中国罕见的蚵壳厝。这种奇妙的建筑,用大海蛎壳、砖石砌成,配青白色花岗岩座基、胭脂红砖窗,银白红相间,在阳光下点点碎金忽隐忽现,像极一幅画。其间行走着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的(虫+寻)埔女。

专家评点:(黄汉民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地域建筑特色是适应地域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闽南红砖建筑集中反映了闽南的民俗风情和闽南人的审美情趣,红砖建筑特色正是对闽南地区建设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最佳利用。

文化交融的宗教建筑

代表建筑:开元寺、清真寺、元妙观、天后宫、草庵等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内外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融汇。佛教、道教、儒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及明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乃至犹太教,都曾经在古泉州流传和发展。为满足其宗教生活的需要,他们兴建了各自的宗教建筑。

泉州清真寺原名“艾苏哈卜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具有中世纪时代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它的建筑,除了仿照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之外,它的“望月台”的圆形穹顶,还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藻井一类的石构图案。

泉州开元寺内阁宇多为明代建筑风格,重檐斗拱,雕梁画栋,中轴线上有照墙、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两侧建有檀越祠、准提禅林、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另东西广场上有两座高耸入云的宋代石塔,布局严谨,气势恢弘。

泉州的宗教建筑是泉州多元文化的缩影,留下了诸多至今仍可借鉴的建筑技艺。

专家评点:(沈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正因为古时福建与中原相对隔绝的地域环境的限制,业已形成的福建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技艺得以较好保存和传承。除了大木结构、墙体砌筑、屋面铺装等建筑做法和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外,剪粘、灰塑、髹漆、彩绘等技艺也十分丰富。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传统建筑技艺,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联系血缘亲情的宗祠

代表建筑:东门洪氏大宗祠、吴氏大宗祠、晋江衙口施氏大宗祠、张坂黄氏家庙、陈埭丁氏宗祠等

宗祠,为“祖先栖神之宅”。建造宗祠是泉州人崇拜祖先的一种高级形式。民间建造家族祠堂,最先始于福建,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泉州地区大规模营造祠堂,大多集中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建祠之风盛行。

泉州地区的宗祠多为燕尾脊、穿斗或抬梁架构的砖木建筑,通常由门厅、天井、两廊和祀厅组成,大门两边有抱鼓,前有照墙、石埕,主祠正门以青石篆刻祠名,左右石柱楹联,厅堂中央有供奉先祖的雕花坐龛,门廊两边大多有雕刻精致、栩栩如生的花鸟浮雕,庄重肃穆,古朴雅致。

走进宗祠,那种庄严的氛围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停止喧哗,取而代之的是和缓的静默。那一幅幅不动声色的匾额细读下来,犹如打开一卷卷尘封的历史画卷,让人肃然起敬。

宗祠建筑,向世人诉说着闽南过去的人、物、情,让现在的闽南人有了传承文化、开拓未来的根基。

专家评点:(侯卫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总工程师)明清时期,福建很多民众去世界各地谋生发展,由于长期在外的特定历史条件,使闽地民众以家族作为对故乡思念的一种依托,同时也因为经济条件支持而具有相当的能力,因此明清以来宗祠、家庙的修建之风极为兴盛,闽地的家祠在建造和布局上亦属上乘。

(詹秋冰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原馆长)宗祠原为“追远、报本”的目的而兴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需体现出礼尊而貌严。闽南宗祠对族人有着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家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民族的大团结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 1 2 3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