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相关搜索词
鲟埔女头饰的传承与运用
作者: 周晶   来源: 华章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泉州   鲟埔女头饰   传承   运用  
描述: 遗风正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殆尽。如今,鲟埔渔村的民风民俗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要提醒我们对这一闽南文化的传承。
[1图]参加世界合唱比赛 泉州老年大学摘银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泉州老年大学合唱团获奖后合影留念 (林丽燕 陈伯强 摄) 本报讯(记者陈淑华)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上,泉州老年大学合唱团以出色的表现摘取银奖。 泉州市老年大学合唱团成立
全文:乡土气息的服饰就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眼睛,女团员穿着靓丽的惠女服饰、戴着清新别致的■埔女簪花围,男团员则一身朴实亲切的渔民装束。市老年大学合唱团演唱的四首歌曲分别为《正月点灯红》、《蓝蓝泉州》、《烧肉
共襄2010温陵妈祖会两岸70多家宫庙代表汇集泉州
作者: 暂无 来源: 湄洲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2010年“温陵妈祖会”日前在泉州天后宫隆重举行,参与踩街仪式的妈祖宫庙有70多家,其中本地46家,台湾20多家,还有莆田、漳州、江苏昆山等地宫庙。 当日上午,一路可见头上“簪花围
全文: 本报讯  2010年“温陵妈祖会”日前在泉州天后宫隆重举行,参与踩街仪式的妈祖宫庙有70多家,其中本地46家,台湾20多家,还有莆田、漳州、江苏昆山等地宫庙。 当日上午,一路可见头上“簪花围
簪花时 添香日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经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北非、地中海沿岸贸易。返航时因为载货量较少,为使船舶返航行驶安全平稳,泉州船工们便把在非洲当地人废弃的大型海蛎壳装仓压重,以消除船舶轻载的隐患。而远航归来的船抵达泉州
[1图]以花名城叫刺桐 女人头上插花枝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玉兰花 以花名城泉州曾是以花为名的城市。自古泉州人素有爱花的传统,早在五代末年,泉州环城遍植刺桐。唐代诗人王毂有诗云: 南国清和烟雨晨, 刺桐夹道花开新。 林梢簇簇红霞烂, 暑天别觉生精神。 刺桐绕城,火红花开成为古泉州的胜景,因此泉州又称“刺桐”。 当年施琅将军的府邸还有春夏秋冬四个
全文: 玉兰花 以花名城泉州曾是以花为名的城市。自古泉州人素有爱花的传统,早在五代末年,泉州环城遍植刺桐。唐代诗人王毂有诗云: 南国清和烟雨晨, 刺桐夹道花开新。 林梢簇簇红霞烂, 暑天别觉生
[1图]“温陵妈祖会”昨日热闹上演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热闹的妈祖巡安踩街 早报讯 (记者朱彩云胡彦明文/图)为庆祝中国航海日,2010年“温陵妈祖会”昨天在泉州天后宫隆重举行,盛况空前。 昨日上午,一路可见发上“簪花围”的埔女
全文: 热闹的妈祖巡安踩街 早报讯 (记者朱彩云胡彦明文/图)为庆祝中国航海日,2010年“温陵妈祖会”昨天在泉州天后宫隆重举行,盛况空前。 昨日上午,一路可见发上“簪花围”的埔女
“小矮人”猜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猜测一毗舍耶人? 毗舍耶人曾骚扰泉州港、澎湖与钓鱼岛,近千尸体下落成谜,是泉州南宋时的一个未解之谜。 关于宋元时期菲律宾毗舍耶人侵犯晋江沿海,不少权威文献都有记录,这些毗舍耶人“面目黑如漆,语言不通”。南宋《诸番志》记载:泉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与其国(即毗舍耶)密弥,烟火相望,时至寇掠,其来
全文:猜测一毗舍耶人? 毗舍耶人曾骚扰泉州港、澎湖与钓鱼岛,近千尸体下落成谜,是泉州南宋时的一个未解之谜。 关于宋元时期菲律宾毗舍耶人侵犯晋江沿海,不少权威文献都有记录,这些毗舍耶人“面目黑如漆
[1图]今日聚焦 第六届泛珠大会关注泛珠媒体合作峰会 借泛珠之力 扬海西之帆 本报记者 吴洪 潘园园/文 本报记者 游庆辉 实习生 章微/摄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27日,泛珠媒体合作峰会代表参观考察妈祖信仰文化。 本报记者 游庆辉 实习生 章微 摄   碧海蓝天秀如画、海西风光无限好。 27日起,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了解海西建设,参加泛珠媒体合作峰会的代表们赴莆田、漳州、厦门等地开展采风活动,实地考察福建对台合作交流情况。这一路,秀丽的山水景致
全文: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任小东说,旅游资源开发有文化作为底蕴才能有生命力,福建独特的妈祖文化,每年吸引了超过十几万台同胞前来朝拜,让人羡慕不已。 龙口明珠 依势作为 福建上连长三角,下接珠三角,正是“龙嘴里的明珠
灵性湄洲岛
作者: 暂无 来源: 湄洲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欣 桐 去湄洲岛的那个周末,南方多个城市的雨正下得无休无止。从福州出发,途中雨帘在窗玻璃上划出白茫茫一片。心道,这次参加“映象·妈祖”的采风活动,将成为望雨的一种想象。 心中有些怅然,尽管我一直是喜欢听雨、看雨之境,但出外采风,总是希望有好天气,成全眼睛的盛宴。 车在湄洲湾的码头,雨还
全文:

□欣 桐

去湄洲岛的那个周末,南方多个城市的雨正下得无休无止。从福州出发,途中雨帘在窗玻璃上划出白茫茫一片。心道,这次参加“映象·妈祖”的采风活动,将成为望雨的一种想象。

心中有些怅然,尽管我一直是喜欢听雨、看雨之境,但出外采风,总是希望有好天气,成全眼睛的盛宴。

车在湄洲湾的码头,雨还是一直下。坐上轮渡后,在波浪弧线划荡之中湄洲岛渐渐在望。上岸时,大雨骤然小了,淅淅沥沥犹如春雨。省作协副主席朱谷忠诗情地感叹:“这温柔的细雨,温柔的风给我们增添了别种风情。”

沿着这别种风情,下午进入妈祖祖庙朝拜时,雨居然停了。

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用浓浓的莆田乡音,一脸虔诚地告诉我们,这是妈祖的灵性。他说,每年的台风来临,几乎都是在湄洲岛上空打几个转就悄然而去。

我们不得不信,周边的城市还在大雨之中。而湄洲岛的雨却走了。这是湄洲岛的灵性,也是妈祖的灵性。

在湄洲岛的上林村,岛上的湄洲女子———林亚花是我们的导游。在一座带着岁月沧桑的小石头屋前,她告诉我们,这是妈祖林默娘的诞辰地。一块石碑依稀可见:“天妃祖籍地名上林”字样。阿花告诉我们,她的家就在妈祖诞生地前面,从小听着妈祖的故事长大,她小时候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要致力于妈祖文化的传播。从漳洲读书回到岛上,做过银行职员,也当过办公室文员,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作妈祖文化传播的导游。已有十年从业经验的她,从一位小导游发展成为岛上一家旅游公司的经理,但她依然坚持出来带团,她确实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妈祖文化。

在采风的第二天,当她梳着妈祖的帆船头饰出现在我们眼前,神采飞扬的她,穿着红花边的蓝衫,红裤,关于妈祖衫还有一个典故:

帆船头,大海衫。

红黑裤子,保平安。

意思是说,妈祖的帆船头,衬着海一样蓝的衣衫,红的裤子被海水打湿了,红黑参半,成为平安吉祥的色彩。

望着阿花宽宽的额头,银质的发簪在讲话声中闪动,样式拙朴的流苏耳环衬着她圆圆的脸盘很复古,她的眼神里透着一种宁静,骨子里透着一种因了宗教信仰的安然。

两日里,对于妈祖的了解多数来自于阿花的解说。辟如妈祖叫林默,在莆田把16岁后的女子昵称为“娘”,就成了林默娘。林默娘以28岁的青春定格于海上,为了救助海难,她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这一年是宋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当地人为了感恩默娘的恩德,为她建庙奉祀。在岁月的长河中,信奉她的信众越来越多,她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成为与黄帝祭典、孔子祭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妈祖信俗”成为一种宗教文化传扬世界。

阳光打在阿花的脸上,大汗淋漓间奔走讲解,她不放过任何一个风景的细节,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关于妈祖文化的细节,无论是在鹅尾山还是黄金沙滩,她总能引我们看到妈祖的身影,听到妈祖的故事与传说。

她的脸上始终挂着和气的笑容,语气始终是透着一种身为湄洲女子的自豪。

望着她黑红的脸颊,恍然间,我甚至觉得是妈祖把灵性给了这位凡间女子。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无不透着海岛女子吃苦耐劳、胸襟宽广的本真。这一刻,我宁愿相信,不仅仅是阿花充满了灵性,在这个14.3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因了那个充满了灵性的林默娘,给这厢女子带来了超然与灵性。

所以,我们见到的湄洲女子不仅会织补衣裳,还能下海捕鱼,上山扛石。生活的担子压住只是身体上的疲惫,因了默娘的渲染,精神上她们充满了向往与希冀,爱家,爱生活,爱世间的美丽……

那日,在妈祖的祖庙,我们跨越了323级台阶,穿过圣旨门,见到了金脸的妈祖娘娘。脸庞闪着吉祥和灵气的光芒。一位身着旗袍的美丽司仪,用接待台湾信众的礼仪为我们这群岛外作家进行了对妈祖娘娘的祭拜。

在烟雾缭绕的厅堂上,怀着对妈祖娘娘的景仰之情,我们深深地鞠下三个躬。

这是我在信奉基督教十几年后,除了教堂,第一次跨入庙宇举香叩首。在某些时候,信奉某种宗教,也会格律我们的行为,不会轻易尝试让别的信仰侵入我们的思想。

但是,那日,我没有纠结。很自然地跨入了大殿,很自然地叩拜了娘妈,以纯净的心抚摸了她手中的如意,带着心中所愿很真诚的祈福于她。

从山下到山上,在99米的高处。见到了那尊在电视上邂逅过无数次的妈祖神像。宽阔的额头,脸如满月,她手执如意伫立于云端之上,注目来往海上的船只,用她的神力为渔民们带来平安和谐。

在此时,我看到全世界华人同在寻找乡愁的根,寻找大爱的源头。是妈祖将这些流浪的根安放在湄洲岛上,从此,心不再摇晃。

这一刻,我们再次俯首膜拜这尊海上和平女神,她是灵性之神,她是诗情之女子,她是羁旅怀乡者心灵之归属……

异域“沙吧”
作者: 马燕坤   来源: 红河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从越南老街省省府老街市的东南面出发,一直沿山向上环行38公里后就抵达了蜚声中外、海拔1500米的“沙吧”小镇。 “沙吧”小镇地处众山头拼攒成的平坦台阶上,与中越界山――黄连山遥遥相望。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四季清凉宜人的气候条件使其在20世纪早期就成为法国官兵度假的理想首选。晴天头冠白云,雨季雾气弥漫
全文:、达村、达分村的黑苗、红头瑶、壮族,随着天际微微露出丝丝白光便早早上路,带上精心织就的各种手工艺品沿山攀援前往山头的“沙吧”小镇。“沙吧”成了他们手工艺品的卖场和展示文化风貌的舞台,更是与世界其他民族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