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2图]罗源畲族“凤凰装”焕发新活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罗源畲族妇女在织布。 本报记者李俊通讯员陈雁真叶宇楠文/摄3日上午,罗源县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服装展演活动在罗源县霍口乡福湖村举行,吸引了来自罗源、连江、宁德、浙江等地的上万名畲族同胞参加。66岁村妇成“凤凰装”代言人“我们的畲族服装有个吉祥的名字,叫‘凤凰装’。”村
全文:,上面有以各色丝线绣出的凤凰、花卉、几何形等图案的领花、裙花等。“我还教女儿绣,绣的可比贴的好看多了。”兰木容说。据了解,畲家无户不种苎的繁盛场景现在已消失了,能自行刺绣花边装饰的畲族妇女也越来越少
[2图]读懂建筑读懂历史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古香古色的洛阳古街 (小阳摄) 泉港后龙骑楼极具闽南风情(起拓摄) 中西合璧的 传统民居 代表建筑: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等 泉州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丰厚的文化积淀留下来众多文物古迹。保留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就是泉州传统民居建筑
全文:的墙体,山花与入口的红砖贴面,形成独特风格。特别是泉州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层面瓦,使建筑色感异常强烈。 东西方风格迥异的建筑装饰和谐地共存于各个古大厝中。如以木、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门窗有石刻
浅议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传播与融合--以客家女子传统服饰为例
作者: 任柏安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口迁移   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   客家服饰  
描述: 通过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分析可知,在不同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人口迁移只是作为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出现的,人口迁移本身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民间艺术的传播、扩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真正决定民间艺术文化形态的却是迁入地的政治经济状况,由现实的生活要求衍生出了相对的民间艺术文化。
闽西客家妇女围身裙的文化特征
作者: 刘运娟   陈东生   甘应进   殷薇   来源: 纺织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家   闽西   客家妇女服饰   围身裙  
描述: 西地区客家妇女围身裙与当地畲族合手巾、台湾地区的大裙进行对比发现:闽西地区妇女围身裙体现了客家服饰文化特征,既具有实用与装饰共融的统一性又具有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同时与台湾地区的大裙具有相同形制与文化象征意义,证明海峡两岸的客家妇女服饰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浅析畲族服饰的艺术美
作者: 周燕君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畲族服饰   艺术美  
描述: 从民族服饰文化的角度出发,以畲族服饰为例从头饰、手饰、服饰等方面展开进行分析艺术美,可以让我们了解畲族服饰的装饰图案、色彩特性、艺术造型等来阐述畲族服饰的特点和内涵。此外,在感受畲族民族服饰的形式美同时呼吁更多的人们来关注我们国家的地方特色艺术美以提升审美情趣。
[1图]客家服饰装束
作者: 方芳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狮子帽。 温礼明摄 清朝以前的服饰,男女都穿布质大襟衣(俗称大巴衫),白头裤。女人的衣服另加边条装饰。春秋季节,男女多穿嵌肩,俗称“背褡”。冬天,男人一般戴布帽、棉纱帽,老人戴风帽,小孩戴各种花帽,女人戴满额、绉纱。 清以后,青年男人改穿对襟便衣,老年男人仍穿大襟衣。以土棉布居多,夏
全文: 狮子帽。 温礼明摄 清朝以前的服饰,男女都穿布质大襟衣(俗称大巴衫),白头裤。女人的衣服另加边条装饰。春秋季节,男女多穿嵌肩,俗称“背褡”。冬天,男人一般戴布帽、棉纱帽,老人戴风帽
泉州何以成“文都”?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上接第一版)遍布整个闽南和东南亚、港澳台。如此鲜活活的文化魅力、引力、凝聚力,恐非哪个现代文化项目能与之相比吧? 走进下一代是传承,走入非遗名录也是一种传承。根据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时所制定的“建立10个以上非遗展示馆、100个以上非遗传习所、1000个以上展示点”的目标,如今泉
全文:关注的泉州开元寺维修一事,也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社会关注的“白鸽”、“石将军”、“瓷雕龙”等饰品,其实这些装饰本身都只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品,严格意义上并非文物。然而它们背后真正的闽南建筑流派的“堆卷
铜鼓嶂
作者: 暂无 来源: 梅州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铜鼓嶂位于丰顺县砂田镇,海拔高度1559.5米,为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如屏似嶂的百里峰峦,绿树披翠,竹木成林,植物种类复杂多样,是观光游览和植物学教学的理想基地。一片片常绿的高山植物,人谓“铜鼓青”,浓阴蔽日,深邃幽雅。密林深处寒兰丛生,有叶艺、花艺、奇香等品种。铜鼓嶂为莲花山脉
全文:脉断裂带,在岩石风化、流水侵蚀作用下,随处可见千姿百态的奇石景观。人们根据其形象为不少景观取了名字,并赋予传说。如玉石佛手,说是雷神将军留下的手掌;仙人取宝,说是仙人正在向石橱取宝,说此处“金山银山
[3图]海味十足的 浔埔女服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黄晨在泉州城区东南方的临海处,有座村落名叫“埔”。它地方不大,却以独特的习俗,为远近三乡五里的人们所知晓。其中,梳着“粗脚头”、身着“大裾衫”、耳佩“丁香钩”的埔女成为这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听当地人说,埔女的这种穿戴,是宋杨八姐服饰的遗风。也有人认为,这是宋元时期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风俗;还有人指出,
全文:由于气候、风俗等因素,衣服的长短、装饰细节大相径庭。值得一提的是,埔女服饰和惠安女服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既兼顾美观又便于在海水中劳作。学界总结惠安女服饰具有“封建头、民族肚”的特点,埔女服饰则是
[1图]“小荷”的仲夏夜之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少儿舞蹈展演作品李 伟 摄 孟 梦 李 婷 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舞蹈家协会承办的第七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日前在北京落幕。活动展演了137个风格各异的儿童舞蹈作品,通过5场比赛使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4000多名小朋友齐聚一堂。 “小荷风采”不单是对日趋
全文:,更有《寻找回来的孩子》、《我的爸爸》等现实题材的儿童舞蹈。随着舞蹈题材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舞蹈教育的任务也更为繁重了,虽然舞蹈在训练儿童外在形体和内在思维、心理以及感知能力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多数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