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缀做衫的结构及其机能性研究
作者: 罗静   崔荣荣   来源: 山东纺织经济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缀做衫   结构   服装机能性  
描述: 究表明,缀做衫的结构设计手法满足"服装机能性"的实用、好用和美三个层面,即前后中破缝与节省面料的"经济实用性",袖子和衣长的"劳作便利性"、紧胸和宽下摆的"卫生舒适性",表现视觉形式美感的分割和拼接,以及"压胸突腹"审美取向等诠释的民俗文化寓意。
云中岜沙
作者: 汪新宇   来源: 书画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文化   表演   保存   苗族   云中   部落   祖先   闭塞   开始   梦境  
描述: 猎、下河打鱼,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岜沙人至今仍保存古代发式、镰刀剃头、简约婚俗、树葬等习俗。
崇武缀做衫的工艺特征
作者: 吴欣   崔荣荣   罗静   来源: 纺织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缀做衫   结构   缝制工艺   崇武   服装文化  
描述: ,分析得出崇武缀做衫具有"备物致用"的造物观念及"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的审美特征。
岜沙画记
作者: 陈红旗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三个猎枪手》岜沙有中国最后的猎枪部落之称。这里男子崇尚武力,清一色挽着发髯,苗语叫"户棍"。身穿自制的无领右开铜扣青布衣衫,直统大筒裤,酷似兵马俑。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捉鱼,神气极了。在画中我想表现出一种威武、崇高、神秘的形象。
岜沙画记
作者: 陈红旗   来源: 山花(上半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岜沙   兵马俑   猎枪   部落  
描述: 《三个猎枪手》岜沙有中国最后的猎枪部落之称。这里男子崇尚武力,清一色挽着发髯,苗语叫“户棍”。身穿自制的无领右开铜扣青布衣衫,直统大筒裤,酷似兵马俑。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捉鱼,神气极了。在画中我想表现出一种威武、崇高、神秘的形象。
海西惠女
作者: 卢苇   来源: 福建乡土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这几乎成了外界对惠安女的刻板印象,而一首打油诗更是让惠安女形象一目了然——"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
省第六届新年合唱音乐会在我市举行
作者: 暂无 来源: 侨乡科技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省第六届新年合唱音乐会在我市举行
“惠安女”朵拉和她的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民晚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在福建泉州惠东半岛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名闻海内外的惠安女。这些女性不仅以其奇特的服饰——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成为一道道靓丽的民俗景观,更是因家中男人多以出海捕鱼或出洋谋生,常年少在家,而使女性个性磨炼坚韧,成为全能媳妇,里里外外一把手,为惠东崇武增添了难以言表的人性魅力。 认识朵拉
全文:

在福建泉州惠东半岛的海边,有个特殊的族群,就是名闻海内外的惠安女。这些女性不仅以其奇特的服饰——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成为一道道靓丽的民俗景观,更是因家中男人多以出海捕鱼或出洋谋生,常年少在家,而使女性个性磨炼坚韧,成为全能媳妇,里里外外一把手,为惠东崇武增添了难以言表的人性魅力。

认识朵拉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东南亚的华文作家有个很好的习惯,经常以举办“亚细安创作营”、微型小说研讨会之类名义聚会,一些侨领、儒商出面主持,大家以文会友,其热络的气氛让人忘记置身在远离祖国的他乡。我与朵拉是在新加坡,还是在曼谷类似的场合认识的,记不清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质朴、诚恳,对文学的执著、率真,一往情深。

如果说,出生于大马华人家庭的朵拉,对华文写作产生兴趣的最初是得福于父亲对她学生时代的华文和书法成绩的重视,得福于家族内叔叔姑姑,尤其是母亲的阅读喜好,那么成年之后,成家之后,成人之母之后,她仍与华文写作为伍,仍喜书、看书、买书、写书,则是缘于她的思索、观察与悟性,还有她的毅力与善心。

纵观她的微型小说自选集,可以看出,女性、家庭、两性关系是她从数千篇作品中精选出百篇成集的一个主旋律。当今大马拥有600多万人口的华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陋习仍然习见,朵拉作为知识女性,用理解与同情的笔触,看破红尘似的淡然、淡定,描绘了多情的少女、哀怨的弃妇、作茧自缚的第三者、不甘矮化与欺凌的新女性……众多姐妹同胞的种种爱恨怨愁、沧桑哀伤、不畏强权的形象,与晦暗幽微的社会浮世绘跃然纸上,激励她们冲破险恶与迷惘,达到自信自尊自强自立之信念。

而在写作技艺上,朵拉的微型小说越趋成熟,有故事,有人物,节奏明快,构思简洁,这与她喜好丹青有关,带特征的单纯,有意味的简化,颇得微型小说这一新兴小说文体之精髓。

朵拉这么一个看似素净优雅的人,心中却有万般渴求。她写作高产,参会、演讲,足迹遍布大马各地和不少国家与地区,精力无比充沛,办事十分干脆。举个小小的例子。去年5月,她与丈夫小黑途经上海,匆匆来见我,二话没多说,送我一叠她的旧著新书,丢下了一句:我的自选集,请你写个序。一点客气话也没有就匆匆离去。同年秋季,我应邀参加吉隆坡华文书展期间,主办方安排北上参观槟城,本想与她约见面叙,在随行的《亚洲周刊》驻吉隆坡记者林友顺的热心联络下,终于与她通上了手机,不料她已南下吉隆坡书展去演讲了。同样也是一句客气话也没有,还怪我没有事先与她约定。

这大概就是“惠安女”的一种基因,了解她了不但不生疑,反而会感到她是多么单纯,多么可敬。

——(《朵拉微型小说自选集》序,有删节)

从江: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
作者: 杨箫羽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临湖南省,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居都柳江中游,距省会贵阳450公里,距州府凯里252公里。全县总面积3244平方公里,共辖21个乡(镇),人口32万,少数民族占94%。从江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有被誉为“清泉闪亮的音乐”的小黄侗族大歌;有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原始的部落遗风
全文: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临湖南省,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居都柳江中游,距省会贵阳450公里,距州府凯里252公里。全县总面积3244平方公里,共辖21个乡(镇),人口32万,少数民族占94%。从江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有被誉为“清泉闪亮的音乐”的小黄侗族大歌;有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原始的部落遗风”;有“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银潭的超凡脱俗;有“中国计划生育文化第一村”的占里;还有精湛的增冲鼓楼;有国家部优产品柑橘;有纯天然绿色食品香猪……$$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从江县一直被列入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在交通问题上,至今没通火车。2002年前,有近10个乡镇不通公路,已开通的线路,路况差,从江与外界沟通较难;其二,由于从江少数民族人口多,分居在山区,各民族生活习俗不同,信息闭塞,受外界影响少,人们的思想观念保守,经济基础落后,村民们都满足在小富即安的意识中;再加上县财政收支不平衡,欠账多等一系列问题,2002年前的从江是深山中的“贫民窑”。$$为了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深谋远虑,决定修建途径从江县的“广(州)贵(阳)高速公路”和快捷铁路,建立贵州连接发达珠江三角洲的快捷通道。根据中央和贵州省领导的计划,用发达地区来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结合“广(州)贵(阳)高速公路”和快捷铁路的大通道,带动大流通,从江将要从贵州最贫穷落后的后方变为连接两广的连接口,成为广州通向贵州的前沿地,从长期的劣势,转变为今后发展的优势。梦寐以求的“大交通”将变为现实,这对推动从江县的发展将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良机。从江将要在下一步的发展中,结合市场的需要,把从江建成广州的后花园,成为广州沿海的菜篮子基地……$$占里: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 占里村位于从江县高增乡西部,距县城25公里,全村共有156户8个村民小组762人,总面积15.97平方公里。占里村群山环绕、依山傍水,一栋栋吊脚楼错落有致,秋收时,小河边十几米高的禾廊架挂满了金色的稻谷,像一条硕大的金带沿村头一直挂到村尾。这个锁在深山数百年的侗族村寨,创造了两项为世人所惊叹的记录:一是人口增长率为零;二是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 占里人的先祖原是广西梧州一带人,传说唐朝时,岭南曾多次发生越人起义,起义失败后,大批梧州人为了逃避战乱和饥荒而被迫迁移。最初只有5户人家,后逐渐发展到100多户。$$从清朝年间起,村里一位叫吴公立的寨佬,看到寨里人口发展过快,村里有限的土地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速度,长此以往,就会闹饥荒,且“贫穷起盗心”,便率先提出了控制人口、节制生育的主张,为此立下寨规,一对夫妇如有50担稻田的可生两胎,有30担稻田的只准养一个孩子。有侗族大歌为训:“崽多无田种,女多无银两”、“一棵树上一窝雀,多了一窝就挨饿”。这些形成了占里人自己一套“适度人口”的理论,并形成一系列人口控制的系统工程,于是这种符合科学的生育观念逐渐形成,一直沿袭至今。$$ 占里人使用自己配制的草药进行节育、避孕。这些生育草药由七八种以上的草药配制而成,名叫“换花草”,全村只有一老妇人通晓这些神秘的药物。老妇人去世前必须把“换花草”的秘方传给其女,该配方是传女不传男、传女不传媳,而女儿也是嫁本村,所以,虽只有一人懂得这些调节生育的“仙药”,却一代代延续下来,从未失传。$$ 占里村自古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使全村的人口长期保持在零增长状态。据统计,1951年全村总人口为720人,到2003年全村人口数量只增加了2人,为722人,很好地保持了该村的生态平衡,使他们拥有的土地、森林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保护。 $$小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小黄位于贵州从江县东北,离县城20公里,全村有5个自然寨,718户,3340人,均为侗族,是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一条小溪穿寨而过,青山环抱,吊脚木楼依山傍水,鼓楼、花桥遥相呼应,似一幅清新恬静的田园风光画。小黄侗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仅100多年来,就涌现出著名歌师、戏师近100人。$$ 极富盛名的小黄有“侗歌窝”之称。小黄人世代传下来的格言是“饭养身、歌养心”。他们说:“汉家有读不完的书,侗家有唱不完的歌。”小黄侗歌侗语称为“嘎细王”。有大歌、情歌、琵琶歌、蝉歌、采堂歌、拦路歌、敬酒歌、祭祖歌、劳动歌、叙事歌等几大类十多种。村里2000多人组成了52个少、青、中、老年歌队。在小黄村,人人会唱,事事用歌。人们以唱歌为乐,以会歌为荣。不仅以歌相贺,而且以歌为媒,以歌迎客,经久不衰。$$小黄“侗族大歌”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现已形成万人合唱队),因和声柔和委婉、旋律优美而著称。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歌队就多次参加全国汇演,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964年,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亲切接见;1996年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巴黎演出引起轰动。$$ 1993年小黄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小黄被艺术家们称为最有价值的艺术宝地,同时也是理想的文化旅游胜地。2004年小黄已成为贵州首批优先发展的旅游区。$$岜沙神韵$$ 岜沙,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走进岜沙,似乎来到了一个远离凡俗、隔绝喧嚣之地。这个距从江县城6.5公里的苗族村寨,被民俗和民族学家誉为世界硕果仅存的苗族远古遗风完整保持者。这些蚩尤的后裔,千百年来,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传统和信仰,紧紧联系在远古祖先的遗制中,代代传承,形成了一座奇特的“文化孤岛”。曾到过岜沙考察的联合国旅游组织官员约翰先生笑盈盈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岜沙是他看到的原生态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地方,价值无量。$$ 传说岜沙是九黎部落的一支。当年,蚩尤与黄帝征战涿鹿(今河北省),失败被杀,其兄弟便率残部向西南部撤退,岜沙苗族的先祖就是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寨老滚道元说:“当年我们的祖先披荆斩棘到岜沙,见到这里是一片莽莽的森林,一只带路的狗在岜沙的水塘里滚得一身浮萍。先祖就知道这里是有水的地方。他们认为这里很好,又隐蔽,又可以种水稻,于是就在这里隐居下来,从不让外人发现……”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敬,从古至今,从不滥伐树木,至今整个山寨树木成荫。$$这里的男子崇尚武力,清一色地挽着发髻,苗话叫“户棍”,即剃掉头部四周的头发,将剩余部分束于头顶,盘成鬏髻。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神气极了。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生长在山上的树木,身上穿的青布衣服象征着那美丽的树皮。$$ 在岜沙还有一种说法,凡是长有树的地方,可能就是一座坟,因为岜沙人去世后,都是埋葬在大森林里,不建坟堆、不立墓碑,只在其坟上栽一棵树,以为标志。清明祭扫只是一代管一代,上一代就让其自然地回到大自然。岜沙人就这样以灵肉来养护林木葱茏。如今置身岜沙,随处可见茂密的森林。$$银潭:疲惫心灵的家园$$ 银潭是一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纯侗族村寨,位于从江北部,距县城20公里,全村共397户,1834人。$$ 银潭寨子周围古树参天,生态植被保持完好,自然环境优美,国家保护树种红豆杉在此随处可见。一条小溪从寨中横穿而过,周围青山环抱、景色迷人,吊脚楼依山傍水,3座13层鼓楼屹立寨中,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自古以来,每当客人来到银潭,村民都要举行独特且隆重的迎客方式迎接客人的到来,身着盛装的芦笙队伍、气势非凡的拦路歌队、抬官人、放铁炮等,名目繁多的内容让客人真正领略侗家人的热情好客。客人到来,侗家人会以糯米饭、腌肉、腌鱼、红肉等侗家特色菜肴来款待客人。夜间,侗族男女青年用琴声、歌声“行歌坐月”来抒发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

能盖房子的惠安女
作者: 暂无 来源: 德州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嗨,别拍了!”红头巾下一只纵横着褶子的小麦色的手拾起桶里的一片小贝壳佯装扔向我。 “哈,阿婆,好看!”迎着那手的弧度,把相机镜头瞄准了。 阿婆一笑低头继续干活,我则移动脚步寻找着属于惠安的美丽。 惠安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泉州市东北部,介于泉州湾和湄洲湾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小祚岛和大祚岛(崇武
全文:特殊的社会现象。为了探索中国女性人文现状,在夏初的一天,我来到了原生态浓厚的小祚岛。 从惠安县城到小祚汽车站每隔十来分钟就有一辆班车来往穿梭。小祚面积不大,到达小祚汽车站后可花1元钱搭乘当地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