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蟳埔女:那飘动的簪花围
作者: 廖杏子   来源: 泉州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簪花   泉州湾   渔村   海面   涨潮   海风   古城   头饰   大海   演绎  
描述: 浩浩夕光下,海风刮过滔滔海面的千帆万樯。云霞下,是谁闪动着绰约的身姿,溶入归航的帆影之中?当缠绵绯恻的《行船歌》柔婉地在古老的港湾响起,急切的呼喊、嘈杂的脚步踏着涨潮的涛声,渐行渐近,仰头眺望,在这充满动感的镜头,
历史地理视野下岭南服饰文化研究
作者: 许桂香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服饰   历史地理   区域分异   岭南  
描述: 文献研究、图表法、历史剖面法、野外考察等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梳理基础上,对岭南历史服饰文化展开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岭南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所处的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客家文化对当代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作者: 熊金汇   来源: 江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家文化   当代设计   设计应用   创新  
描述: 客家文化和当代设计大的理论框架上传统文化对当代设计作用与影响的研究。迄今为止,对客家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作用与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与其应有的地位和实际的需要不太对称。与铺天盖地的当代设计的理论研究和技法研究还有客家文化理论红红火火的场面相比,有学术深度的客家文化与当代设计结合研究的内容显得寥若晨星。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技法总结或实践体会是并驾进行的,任何一方的偏翼必定会严重影响另一翼的健康发展,或孤立的两者互不联系两翼独自发展也是不可取的。设计师在从事设计的时候,要把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文化形式、内容作为设计的前提。割断文化,否定文化,任何设计都是苍白的,更不要说繁荣当代设计了。客家人在其不断发展进程中,在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身的问题上,都蕴涵着...
论福建畲族传统服饰艺术及文化内涵
作者: 上官紫淇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福建畲族   传统服饰   民族艺术   文化内涵  
描述: 民族的地域文化内涵。福建畲族传统服饰在历史长河中走来,作为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以一种文化符号,汇聚了畲族人特有的图腾信仰、历史印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天人和谐;体现了族内个体间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明示了畲族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发展状况。为此,福建畲族传统服饰艺术以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成为中华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亮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畲族与汉族杂居,畲族服饰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影响,自身民族特征逐渐淡化,丢弃了很多本民族的服饰元素,尤其是畲族男子的服饰已基本演变为汉族装束。因此,畲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和服饰制作工艺的资料整理变得相对困难,加之长期以来未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极大的制约了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服饰艺术的探究,研究成果甚少。本文通过对福建省保留较完好畲...
[5图]一条路改变了一个山村
作者: 暂无 来源: 皖南晨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竹笋一上市,杭州、宁波、上海的客商便开着汽车进村收购。笋干价格也噌噌涨了上去。仅此一项,全村农民增收40余万元,人均增收700余元。 如今村里通了宽带,家家都有电脑,上网冲浪好方便! 深山农民有了走向外界的致富之路。
全文:年时间投资1.5亿元,全面完成向人口集居的自然村、中心村延伸的道路硬化工程,从而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的全面覆盖。2008年,该市已划拨资金1800万元,延伸工程已全面展开……
龙南巧用客家文化推进乡村科学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龙南巧用客家文化推进乡村科学发展 (上接1版)创新不破旧,尊古不拘古,让古围焕发新韵。如,栗园围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体现特色、提升品位”的十六字方针,保持原有建筑风格不变;而佛仔围挖掘曾作为知青点的知青文化,重现当年知青生活的场景,改建成的村庄由此提升了魅力。目前,该县栗园村、乌石村、关西村
全文:龙南巧用客家文化推进乡村科学发展 (上接1版)创新不破旧,尊古不拘古,让古围焕发新韵。如,栗园围按照“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体现特色、提升品位”的十六字方针,保持原有建筑风格不变;而佛仔围挖掘曾作为
那飘动的簪花围
作者: 暂无 来源: 石狮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浩浩夕光下,海风刮过滔滔海面的千帆万樯。云霞下,是谁闪动着绰约的身姿,融入归航的帆影之中?当缠绵悱恻的《行船歌》柔婉地在古老的港湾响起,急切的呼喊、嘈杂的脚步踏着涨潮的涛声,渐行渐近,仰头眺望,在这充满动感、色彩清丽的画里,是泉州湾畔的蟳蜅女,迎接远海归来的船只…… 蟳蜅女,不论是唇红齿白的女儿,
全文:

浩浩夕光下,海风刮过滔滔海面的千帆万樯。云霞下,是谁闪动着绰约的身姿,融入归航的帆影之中?当缠绵悱恻的《行船歌》柔婉地在古老的港湾响起,急切的呼喊、嘈杂的脚步踏着涨潮的涛声,渐行渐近,仰头眺望,在这充满动感、色彩清丽的画里,是泉州湾畔的蟳蜅女,迎接远海归来的船只……

蟳蜅女,不论是唇红齿白的女儿,抑或是中老年的渔女,凭她们独特的装束,泉州一带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们是蟳蜅阿姨。提起她们,从东海吹来的海风,夹裹着她们头饰上的花香便扑面而来。依托大海的背景,她们活得泼辣、潇洒和自在。到蟳蜅渔村走走,处处可读到她们的故事,每个蟳蜅女,终身抒写着勤劳与美丽,把柔美与刚强两字烙在生命里。

一年四季八节,在古城泉州的大小市场,四处可见勤劳能干的蟳蜅阿姨:着一袭青蓝色的衣衫,宽筒裤,耳垂上戴的“丁坠钩”环左右晃动;纤细的身板压着沉沉的鱼筐,似一行轻盈的飞雁。一路走来,最为迷人的是阿姨们脑后一个个姹紫嫣红的“簪花围”,映照着阳光,缤纷成一派霓霞,点染在市井人间。

不妨仔细瞧瞧吧:那长长的青丝,被轻巧地梳到脑后,绾成一粒螺旋形的圆髻。—支月白色骨簪,横插其间。一枚枚雪白的茉莉花、鹅黄的玉兰花、银色的素馨花,含露乍开的含笑花被丝线穿缀成一串小花环,层层地环戴在圆髻的外围,温柔缱绻地依偎在阿姨们的脑后,四周又突出地插上粉色月季、莹莹的绢花,方寸之间,构成一团珠圆玉润的“簪花围”,在阿姨们头上绽放着缤纷色彩。一个个阿姨,站成了一座座流动的“花园”。

从戴云山脉滔滔奔来的晋江水,沿着婉蜒的海岸线,蓦然扑向浩瀚的大海。蟳蜅渔村,就站立在江与海湾交叉之旁,面朝大海,朝夕与天风海色相伴。遥想宋元时期,当一艘艘从世界各个角落缓缓驶来的“番船”,鱼贯地进入泉州湾内的刺桐港,必将从蟳蜅渔村前经过;世代的蟳蜅女,见过这壮观的场面。青苔斑驳的古渡口、香火袅绕着的古庙宇,蚝壳砌就鱼鳞般的图案装饰在宅厝的墙面……凝聚着历史动态也散发着悠久的文化信息。

晨曦、潮汛、风帆、落日,是蟳蜅渔村人永远看不完的景物。脚下,江水和海水交融出的咸淡水,此消彼长滋养出丰腴的海产品。一年四季,那捕不完捞不尽的鲜鱼生虾活蚝猛蟹,无不从蟳蜅女手中流向侨乡人的生活,浸透了温馨与甜美。

大海边上的儿女,注定终其一生与大海相依共存。海是哺育蟳蜅女的源泉,海也练铸了她们男儿般的精魂———何惧“一旦投入大海,便是波涛一生”,摇着橹桨,划开闪闪的波光;在或高或低的滩涂上,一个个卷起裤筒弯下腰肢,忙碌地采收牡蛎,烂泥裹踝上膝盖,汗水流淌在绯红的双颊……但她们会不时站起来梳理鬓角与罗巾竹笠下的“簪花围”。辛苦的劳作中,依然不忘美的打扮。

涨潮了,远海捕捞的男儿回来了。船上满载着肥硕鱼儿、丰收的喜悦和蟳蜅阿姨的企盼。阿姨们肩挑手抬着活蹦乱跳的金鳞鱼甲,忙碌成一组立体的、形态不一的劳动群体景象!

当耳畔传来了鸡鸣,尽管窗外还是雾帘幕垂,但她们便开始插花绾髻,张罗扁担围垫,挑起鱼篓筐进城卖鱼了。

有时,我想,注视过城中女子的蟳蜅阿姨们,面对华裳、丽鞋、佩戴项链首饰,可曾心动?每当劳作归来,青灯下,双手抚摸着糙裂的肌肤、厚硬的老茧、龇口裂嘴的脚趾头,可曾抱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即便是有男儿般的意志,也可会有脆弱无奈的时候,女人毕竟有着本能的纤细柔情……

在她们的心中,是不是认定攀比与模仿是不现实的?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不是所看到的,而是自己所能做到的,在古城的闾巷仄里,随处可见花影摇曳,这人心与花意,不正是蟳蜅女演绎了天地间的纯美与追求?不正是她们的香魂熏染了街巷与生活?

我曾深深地思索过蟳蜅阿姨:她们那不羁的生命,自由的心灵;艰苦了一生,也尊严了一生。翻开历史久远的一页,我看到她们蔑视和反抗封建礼教,放开天足走四方;我知道,在那荒唐的年代,有人强制她们解发髻、剪长发,换“大裾衫”为“对襟衣”,而她们回答的却是“改了装我们就不是蟳蜅女了”,人需要美劳动也需要美,这是任何人也禁锢不了的。时至今日,每一次来到蟳蜅渔村,我依然看到,理解生活、谋和生活、也主宰和美化生活的蟳蜅阿姨们,脑后一团团“簪花围”和着鲜艳夺目的衣饰与一张张笑脸,忽闪忽闪地飘晃在乡间、海滩与大海间……

从服饰解读湄洲女的隐秘心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德州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帆船头、海蓝裳,红黑裤子保平安。”这是福建湄洲女最典型的打扮。从服饰一眼就能看出,她们是一群与波涛休戚与共的渔家姑娘。大海寄托了她们的全部理想和期望。 “帆船头”又称“妈祖髻”,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头饰,大概是与大海关系过于密切,或者是每天都盼着亲人从海上捕鱼归来,湄洲女才琢磨出这样的发型来。将长发梳
全文:

“帆船头、海蓝裳,红黑裤子保平安。”这是福建湄洲女最典型的打扮。从服饰一眼就能看出,她们是一群与波涛休戚与共的渔家姑娘。大海寄托了她们的全部理想和期望。 “帆船头”又称“妈祖髻”,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头饰,大概是与大海关系过于密切,或者是每天都盼着亲人从海上捕鱼归来,湄洲女才琢磨出这样的发型来。将长发梳得像船帆一样,左右各插上一支波浪形的发卡,象征船桨;盘在发髻里的红头绳,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根钗横向穿过发髻代表船上的锚……她们在头饰上寄寓了太多的情感,才这么细致地装点它,仿佛自己的一丝疏忽,就会影响亲人的平安归来。 要弄好头饰,需费不少时间,湄洲女的服装就简约多了。上身是蓝色和红色搭配的斜襟大布衫,下面是红黑两截拼成的裤子。据当地人说,蓝色比喻大海,红黑分别象征吉祥与思念。 呵呵,湄洲女的服饰里装满了她们对生活和对亲人的爱。 □黄橙

龙南古村落,焕发新韵味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傅亮 曾兴源 古村开发如火如荼 龙南县有376座围屋。每一座围屋都有着百年的历史,与周围的建筑、田园、池塘、竹林等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古村落。  过去,这些富有客家特色的古村落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三清三改”、美化绿化使得古村落面貌
全文:

傅亮 曾兴源

古村开发如火如荼

龙南县有376座围屋。每一座围屋都有着百年的历史,与周围的建筑、田园、池塘、竹林等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古村落。 

过去,这些富有客家特色的古村落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三清三改”、美化绿化使得古村落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龙南县着手开始古村开发工作。以围屋为主的龙南古村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容不得一拥而上、盲目开发。龙南县本着“整体规划、突出特色、保护原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开发条件不成熟的先缓一缓,对已经开发的要求做到“一村一貌、一围一品”。 

栗园围是该县较早开发的一个古村。在旅游开发中,该村既严格按要求进行全面环境整治,又保持围屋原有的建筑风格;既遵照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又注重体现客家风俗。特别是在村庄改造中,围绕“客家围屋、江南水乡、农耕体验、客家文化体验”四大主题修缮布景,使村庄整治与古围屋改造相得益彰,体现出亦雅亦俗、有情有趣的风貌。由于成功实现了村庄整治与围屋改造、和谐社区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这种古村开发形式被当地称为“栗园围模式”。 

如今,继栗园围之后,渔仔潭等多个客家古村落开发已如火如荼进行。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龙南县发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对古村进行着合理有序的开发。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定位上,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为中心,整合龙头公路沿线围屋资源,把龙头线定位为首个客家围屋文化旅游线路。在规划上,以“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修旧如旧、体现特色、提高品位”为准,把杨屋场规划成客家农耕文化生态体验场,佛仔围规划成生产队时期文化园,隘背围以农耕文化为主,渔仔潭围建成客家围屋宾馆,栗园围体现“客家围屋、江南水乡、农耕体验、客家文化”。 

群众主体,市场运作。提出项目开发与农民主体相结合、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经营文化思路。成立以农民为主体的旅游开发合作社,对开发项目进行宣传推介,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入股投资,股金包括围屋资源、群众投工投劳、个私业主投入等,年终按股份比例分红。栗园围成立旅游开发合作社,股金由集体、个人、企业、政府四部分组成,并按照市场规则引进艺术团参与文艺表演,围内餐馆、摊点向社会发包,有效地解决了资金难题。

破解难题努力升级

目前,古村开发存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龙南要将“古村新韵”做成旅游强势品牌,必须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应该尽快组建客家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将经营项目向县内外投资者开放,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用市场化理念去运作古村开发。同时,在开发中,旅游设施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来。

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链。鼓励企业和商家进入客家饰品、客家餐饮、客家茶庄和客家工艺品的生产与经营行业,开拓系列化旅游商品市场;可以将香火龙、杨村山歌、板凳龙、制作冬头帕和凤眼珍珠等民俗节目经过重新编排包装,以商品化的形式进入古村,为游客提供商业表演。同时,大力抓好高素质的导游讲解队伍培育工作。 

整合资源,开发多样化的旅游景点。应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古村间的联合。龙南县已准备将渔仔潭、栗园围等几个开发后古村落联合申报国家4A级景区。另外,要善于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开发互补型产品,使旅游景点多样化,避免低层次雷同。例如,黄沙畲村建立畲族风情橙园,将生态文化与畲族风情结合起来;桃江乡清源村将红色游击文化与花卉苗木基地结合起来,发展休闲观光游等。

[2图]赣南客家文化,如何走出“摇篮”?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客家服饰象征着客家人的性格和精神。熊民芸 摄 古围焕发生机。赖锦洪 摄 赣州、梅州、龙岩三地同为我国主要的客家聚居地。如今,梅州和龙岩推广客家文化的脚步已经走在前面,被誉为“客家摇篮”的赣州,在这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傅亮记者李伟
全文:客家文化年唱响品牌 在我市,龙南是最有客家特色和文化优势的县之一。该县科学分析本地客家文化的实际情况后,在全市率先提出了打造“客家龙南”、建设“客家名城”的目标,并把2008年定为“客家文化年”,启动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