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滩涂·蚵壳厝·蟳埔女
作者: 暂无 来源: 石狮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我任教的大学对面就是浩瀚的东海,下课时站在教学楼的窗口放眼望去,烟波浩淼的大海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天空中鸥鹭点点,海面上渔帆片片,那充满诗意的天风海韵,我感觉并不逊色于厦大海湾,而且因为有渔船的停泊和渔民的捕捞似乎更多了一份俗世的亲切。 但一些像我这样眺望大海的人却颇为惋惜地说,这片大海不如别的海
全文:

我任教的大学对面就是浩瀚的东海,下课时站在教学楼的窗口放眼望去,烟波浩淼的大海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天空中鸥鹭点点,海面上渔帆片片,那充满诗意的天风海韵,我感觉并不逊色于厦大海湾,而且因为有渔船的停泊和渔民的捕捞似乎更多了一份俗世的亲切。

但一些像我这样眺望大海的人却颇为惋惜地说,这片大海不如别的海湾漂亮,因为没有那一大片金色的沙滩,没有那一棵棵婆娑的棕榈,没有涨潮时白浪逐沙滩的生动,没有敞开胸怀让游泳者尽情嬉戏的乐趣……因为的是我们的海边是一大片滩涂,是黑色的粘稠的一踩下去两脚就深陷下去的泥巴滩涂。这片滩涂似乎阻隔了我们和大海的亲近,让我们面对大海只能远看,不能近玩。

这话让我听起来有些心疼,为什么有滩涂的大海就不漂亮呢?不,我认为它是最漂亮的!正是因为它拥有这一片广阔的、绵软的、黑色的但却蕴蓄着无限丰富的生命营养的滩涂,这是许多海洋所没有的!

这片有滩涂的大海紧挨着一个名闻遐迩的村落———蟳埔,蟳埔村拥有同样名闻遐迩的蟳埔女。但是蟳埔女为世所闻名的常常是她们繁花似锦的簪花围发饰和青色大襟衫、黑色大筒裤服饰,这些奇特的装扮使她们在海边捕捞或在集市卖鱼时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谋杀了多少摄影家的菲林,也掠夺了多少作家的文字。但是却很少人注意到,正是这一片“不美丽”的滩涂塑造了这一群美丽的女子,也塑造了她们美丽的家园和她们背后的美丽的城市!

是的,正是这片肥沃的滩涂,养育了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的蟳埔村民众,也养育了泉州市区的居民。蟳埔地处江海交汇之处,蟳埔人有史的400多年来,世世代代以海为生,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他们的安身立命所在。特别是滩涂养殖,更是他们主要的经济粮仓。东海的滩涂是海边潮间带形成的一片黑色淤泥湿地。因为江海之口是咸淡水交汇处,滩涂中微生物十分丰富,所以蟳埔人利用滩涂养殖了各种贝类(如贻贝、扇贝、蛤、牡蛎、泥蚶、缢蛏等)、海藻(如海带、紫菜等)和螃蟹。有的蟳埔人还把滩涂改造成潮差式、半封闭式或封闭式的鱼塭(亦称鱼港),养殖了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很高的鱼类(如鲻鱼、梭鱼、鲷鱼、石斑鱼、鲳鱼、鳗鱼、遮目鱼、非洲鲫鱼等)和对虾。每天,当男人们“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时,蟳埔女也在潮落时扎上头巾,穿上筒高及膝的雨靴,戴上塑胶袖套去滩涂养殖或采撷捕捞蛤蛎鱼虾。这片营养丰富的滩涂在蟳埔女的劳作中孕育了肥美的牡蛎、缢蛏、螃蟹和鱼虾,这些都是泉州人最爱吃的美味啊!当雨靴上还粘着黑泥的蟳埔女一大早就骑着摩托车用塑料桶或浴盆把新鲜而肥美的海鲜送到市区的菜市场,让买菜的市民挑得眉开眼笑时,她们也喜笑颜开地收获了生活的富足和快乐。

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这一片滩涂,还有蟳埔村的发展和富裕吗?还有蟳埔女的满足和快乐吗?还有我们泉州人这么方便而现成的口福吗?

距离产生美,越近的风景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虽然我几次路过蟳埔村口的龙眼树和蚵壳厝走向学校大门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头凝望,对那个神奇的村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但惭愧的是我居然一次也没有走进过,总觉得风景就近在咫尺,反正有的是机会,但实际上我已经错过了许多美丽。

那一天中午,当《福建文学》编辑部的几位编辑来到这里时,不想再错过的我陪他们顶着火热的太阳走进了这个神往已久的美丽村子。村子里静悄悄的,水泥村道非常干净,几条狗或伸着舌头在屋前憩息,或枕着大地在打盹。村里几乎不见男人,我想也许出海打鱼去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同样名闻遐迩的蚵壳厝。蚵壳厝是蟳埔村的独特风景,这些房屋的造型和其他闽南古民居并无二样,奇特的是它们独一无二的牡蛎壳装饰。除了背面,屋子的其他三个立面都是用很大个的银白色牡蛎壳砌成的。听说这种硕大的牡蛎壳来自于海外。宋元时期,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刺桐港的一部分,泉州远航船队从这里扬帆出海,把丝绸、糖、茶叶、瓷器、布匹、桐油等运往世界各地去贸易,回来时虽然也带回钻石、玛瑙、玳瑁、香料、玻璃工艺品等异域手工制品,但由于担心货物太轻遇浪容易颠覆,船员就顺便捡了许多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等当地丢弃的牡蛎壳来压船。没想到回来卸下后,这些堆在房前屋后的硕大牡蛎壳就被聪明的当地村民变废为宝,用来建造这种冬暖夏凉的蚵壳厝。如今,这些奇特的蚵壳厝不仅见证了当年“海丝之路”的辉煌,也成了蟳埔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你看那排列有序、凹凸有致如鱼鳞般的银白色牡蛎壳立面配上墙头、墙棱的红砖和门框、墙基的灰石,再加上垂在墙头缀着紫红色花瓣的绿色三角梅,色彩鲜明而高雅,使蚵壳厝看起来就像一座座美轮美奂的雕塑艺术作品,而拥有这一座座艺术品的村子则像一个巨大的露天艺术馆。我一直在想,是哪一个艺术家,具有这么富有创意的美学眼光,用这么质朴的材料把他们的家园装点得如此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在几棵树干粗壮、枝繁叶茂的龙眼树下,几个蟳埔阿姨正在一只大筐子上开牡蛎,她们用一把刀子撬开牡蛎壳,掏出肥软的牡蛎肉放在一个盆里,把牡蛎壳丢在另一只筐里。她们做得很专注,来往的客人并没有影响她们手中的工作,也许她们想赶在下午时把开好的牡蛎挑到集市上去卖个好价钱。我看她们虽然人到中年,而且就在家门口劳动,但头上依然盘着发髻,团着花围,插着骨簪。花围上多是雪白的玉兰花、栀子花、茉莉花和鸡蛋花,香喷喷的,配上几枝艳丽的绢花,素雅而动人。听说村里有几个年轻女子很漂亮,常常成为许多杂志或广告牌的形象代言人。可是我见不到她们,估计是到滩涂上干活去了,想一想也是,大白天怎么能见到以勤快著称的年轻蟳埔女呢?但我能想象得出,在那一片黑色的滩涂之上,有一群喜欢戴花的年轻蟳埔女扭着她们柔曼的腰肢,轻盈地在淤泥中上上下下地劳作,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美丽的白鹭在海面上翩飞起舞……

每当我吃到味道鲜美的牡蛎煎、炒花蟹、椒盐缢蛏、清蒸扇贝、白灼虾等等让你垂涎欲滴的泉州名菜,我就想到东海边的那一片滩涂,以及滩涂上那一群美丽的白鹭。我一直执拗地认为,正是因了那一片滩涂,我们学校对面的这一片大海才尤其的漂亮!

哦,我心中的那一片滩涂……

惠安女印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余姚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听说“惠安女”已经很久了,前几天专门去了一趟惠安。其实,惠安女只是惠安人口中的一部分,集中居住在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崇武、小?等乡镇。惠安女因勤劳、美丽、贤惠和奇异的服饰而闻名于世。过去我一直以为惠安女是少数民族,其实她们是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其装束独树一帜,极像少数民族。汽车一到崇武,首先映入眼
全文:

听说“惠安女”已经很久了,前几天专门去了一趟惠安。其实,惠安女只是惠安人口中的一部分,集中居住在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崇武、小?等乡镇。惠安女因勤劳、美丽、贤惠和奇异的服饰而闻名于世。过去我一直以为惠安女是少数民族,其实她们是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其装束独树一帜,极像少数民族。汽车一到崇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路两旁的石雕,石雕与花木一起承担着美化公路的任务,原来这里与惠安女一样有名的还有“石文化”,崇武是全国有名的“石雕之乡”。当我踏上崇武街头的时候,第一次近距离领略了惠安女的风采。来来往往的惠安女子中,大多戴着奇特的蝴蝶状头饰,头巾和涂上黄漆的斗笠把脸部遮得严严实实,却毫无顾忌地露出肚皮,上身穿着斜襟短衫,袖口绣着色彩鲜艳的花边,下身是宽大的玄绸裤。有人说她们是古代百越族的后裔,头饰类似于古百越族的图腾;也有人说是受彝族服装的影响,不管怎样,这一身装扮已经延续了千年。崇武镇大?村的海湾很宽阔。环山的避风海湾是一种资源,最适合渔民生息,所以大?的渔村很大。我们到的时候,正好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海滩上每条停泊的船前除了渔民修补船只外,都有惠安女点着香烛、烧着纸钱在祈祷平安,不时响起鞭炮、爆竹。在潮水中,渔家的孩子们在弄潮戏水;在礁石前,有许多惠安女在挖牡蛎。我深深呼吸着带着咸腥味的空气,将脚趾挤到松软的沙滩里,听着波澜壮阔的大海的阵阵涛声,坐了十几小时车的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久违的熟悉涌上了心头。年轻的时候在玉环县坎门镇当兵,在海边生活了七八年,对大海有着别样的情怀。更巧的是,坎门的居民大多是从闽南迁过去的,所以当我听见久违的语音时,仿佛见到了故人。第二天一早去小?镇前峰村的海滩。前峰村紧靠小?镇的街上,路边一块界石铭刻着村名的来历:前峰村位于南海前哨,故名。走完水泥路后还有很长一段高低不平的沙石路,路两边都是民居,尽头的路面是厚厚的黄沙,显然是被潮水推上来的。一出路口,眼前是一个很宽阔的海滩,远处停泊着许多等待卸货的渔船。因为还没有涨潮,渔船还不能卸货,我们坐在海滩边一个水产加工厂的码头休息。加工厂老板姓康,才三十来岁,夫妻俩很客气,搬出了桌椅,泡起了工夫茶。闽南人的工夫茶小有名气,我品尝着溢出香气的乌龙茶,与小康老板聊着小?的今昔。他告诉我,这里过去对土地使用控制很紧,小?镇的街头与村庄之间隔着满畈的地瓜田,现在已经建满了房子,全镇的人口从2000年的二万七千猛增到现在的五万多。说到海滩,小康很留恋也显出很无奈。他说,十多年前,潮水涨上来时,海鸥也跟了上来,现在却成了天然的垃圾场,海鸟几近绝迹。说话间,一辆装满垃圾的拖拉机开进了海滩。看着被污染的海滩,我有说不出的心痛。这里的地理条件极像我生活过的坎门镇灯塔大队的海滩,记得那里的海滩上半部分是金色的软沙滩,下半部分是乌黑的硬沙滩。硬沙滩还是一个天然的训练场,我们曾经在那里练刺杀、练投弹,在月光下巡逻从硬沙滩走过,随着脚印的移动会发出一串亮亮的荧光。旁边有摄友问起惠安女特殊的“不落夫家”的婚俗习惯,现在是否仍然这样。小康的妻子告诉我们,还是这样,她生下女儿后才住进丈夫家,名正言顺地与丈夫共同生活。说话间,她六岁的女儿蹦蹦跳跳来到她妈身边,小佳瑶一点也不怕生,任凭我们给她拍照。小康的妻子还告诉我们,惠安女的生活没什么变,还是很辛劳,穿着倒是先改变了,像她这样三十来岁以下的女子已经不穿戴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了。斗笠下悬挂的挂件她们也不会编织。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不加保护,这一汉民族服饰的奇葩可能会成为记忆,成为图片上的影像。潮水已经涨到了码头下,把垃圾堆淹没了,小驳船来来去去忙着从渔船上卸货。当地没有一家饭馆,我们买了二十斤的虾、蟹,借主人的煤气灶烧,小家庭缺少餐具,我们只好用洗脸盆盛着煮熟的虾、蟹,用手捞着吃,新鲜的味道,原汁原味的做法和吃法,成全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海边野炊。当我们告别时,我们已经不能从前门出去了,潮水没上了台阶。小康的妻子带着孩子领我们从后门走,一直把我们送到大路,离开老远了回过头去,我还看见母女俩在原地向我们挥手……

[4图]欢歌一曲从天落
作者: 暂无 来源: 惠州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火炬手所到之处市民一片欢腾。 本报记者王剑桥 摄市民翘首期待圣火到来。 本报记者黄俊琦 摄热情的市民高举国旗高呼“加油”。 本报记者巴 山 摄小奥运迷。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倾城迎圣火。昨日,“祥云”在千呼万唤中降临惠州。热情的惠州人民用满城招展的红旗、灿烂的笑脸,迎接圣火的到来。圣火耀惠州。当熊熊圣
全文:

火炬手所到之处市民一片欢腾。 本报记者王剑桥 摄

火炬手所到之处市民一片欢腾。 本报记者王剑桥 摄

市民翘首期待圣火到来。 本报记者黄俊琦 摄

市民翘首期待圣火到来。 本报记者黄俊琦 摄

热情的市民高举国旗高呼“加油”。 本报记者巴 山 摄

热情的市民高举国旗高呼“加油”。 本报记者巴 山 摄

小奥运迷。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小奥运迷。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倾城迎圣火。昨日,“祥云”在千呼万唤中降临惠州。热情的惠州人民用满城招展的红旗、灿烂的笑脸,迎接圣火的到来。

圣火耀惠州。当熊熊圣火穿越东江、绕过西湖,传递激情、梦想、友谊、和平的时候,全城沸腾,群情激荡,那一刻的荣耀和自豪,让所有见证奥运会火炬传递的人难以忘怀。

[市体育馆前广场]

彻夜守候只为看点燃圣火

早在凌晨四五点钟,惠州城内,许多市民就举着红旗、彩旗,从四面八方涌向市体育馆前广场。几百名来自广州、东莞、河源等地的外地人甚至彻夜守候在体育馆附近,只为亲眼见证圣火点燃那一神圣时刻。

7时30分,花团锦簇的广场上,雄壮的威风锣鼓敲响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表演为圣火的到来“预热”。

“火种灯来啦!”早上近8时,随着圣火护卫队员将火种灯护送到市体育馆前广场,起跑仪式现场沸腾了,在此守候多时的数万群众挥舞着红旗、五环旗,现场欢声雷动。

8时,奥运火炬传递仪式正式开始,圣火护卫队员从火种灯内取出火种,点燃火炬,市领导将火炬递给第一棒火炬手陈秀君。

简短的起跑仪式后,陈秀君高擎火炬,在一片加油声中健步跑出市体育馆前广场,开始了圣火在惠州传递的激情之旅。

现场观众感言

黄华英(退休干部):来看奥运圣火在惠州传递,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好,今天早上6点多就来这里等了。现场气氛太令人难忘了。

[文笔塔]

奶奶孙女感受现场气氛

作为火炬传递活动途经的第一个表演点,早上7时不到,市区文笔塔火炬交接点已挤满了市民。“为奥运加油,为北京加油”,两旁的市民中间不时传出热烈的呼喊。沿途市民挥舞着旗帜,不停地在路旁呼喊,很多市民的脸上贴着国旗、北京奥运会会旗、奥运五环旗等。面对记者的照相机镜头,市民纷纷秀一把,不同的面孔,一样的笑容。

上午9时,当火炬手出现在交接点时,全场顿时沸腾了,欢呼声此起彼伏,除了现场记者和摄影发烧友外,不少市民还拿出自己的拍照手机争相拍摄火炬和火炬手风采。

家住文笔塔附近、今年59岁的市民林瑞妹今天和老伴带着自己5个月大的孙女,来观看火炬传递活动,“机会太难得了,我带着孙女来这感受奥运的喜庆气氛。”

现场观众感言

张小珍(市民):奥运火炬传递不仅仅是惠州的大事,更是广东的大事,中国的大事,全世界人民的大事。

[朝京门]

红色巨龙“飘”过朝京门

朝京门拥有雄伟的外表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它在火炬传递沿途各节目表演点中倍受市民青睐。不少市民早早就赶到现场,一些摄影爱好者为了选取最好的拍摄点,甚至凌晨5点就来到现场选点拍摄。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他早?我们昨晚10时就来这里啦。”市民徐永伟对记者说,怕今天占不到好位置,加上晚上兴奋睡不着觉,所以提前一晚就约了几个朋友来踩点。

9时10分,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朝京门爆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火炬手高举火炬,迈着矫健的步伐,穿过屹立在东江边的朝京门缓缓跑来。“火炬来啦!”“哇!我终于看到‘祥云’啦。”伴随着热烈的欢呼声,市民中间不时发出近距离接触“祥云”的喜悦。现场的气氛达到了“沸点”,市民们纷纷挥舞起手中的旗帜,远远望去,整条环城西二路就像一条舞动的红色巨龙。

现场观众感言

Josoph Gaive(在惠工作的英国友人):我在惠州生活工作很好,中国人民非常友好,我预祝北京奥运成功!

[圆通桥]

百名老奶奶扭起秧歌助兴

“看,火炬来了。”9时20分,圣火比原定的时间早到了一点,给沿线观众带来了惊喜,观众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只见负责跑这一站的奥运火炬手、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辖下的《东江时报》记者李家声,手持“祥云”边跑边向沿线观众招手示意,观众也纷纷向火炬手挥动手中的国旗、五环旗,表示鼓励。

记者看到,在路旁,近百名老奶奶也伴着欢快的音乐,扭起了秧歌舞,给市民带来赏心悦目的表演。

现场观众感言

李少杰(惠东吉隆人):昨晚我包车从家里连夜赶到市区,虽然很辛苦,但能够看到火炬,一切都是值得的。

[花边岭广场]

热情市民追着火炬跑

“噢,来了!火炬来了!”人群中一阵欢呼,只见火炬手举着火炬慢慢跑来,边跑边向早已等候在花边岭广场周围的市民挥手、微笑。“中国加油!北京加油!”“奥运加油!”……在锣鼓喧天的舞麒麟表演中,兴奋又热情的人群挥舞着旗帜,一阵阵整齐响亮的呐喊声震耳欲聋。

此刻的花边岭,任何言语都不足以表达人们的热情和兴奋,到处是人山人海。圣火传递过后,许多热情未减的市民跟在车队后奔跑,追随着火炬手的步伐。还有一列身着红色T恤的队伍,举着五星红旗高呼 “中国加油!北京加油!”年轻人的热情举动引来人们热烈的掌声。

现场观众感言

黄敏强 (大亚湾区某公司员工):在火炬传递现场,群众的热情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惠州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支持奥运的决心。

[惠州学院新校区大门前]

师生“六大方阵”迎圣火

当第107棒火炬手挥舞着手臂跑至惠州学院新校区大门前时,早已迎候在此的数千师生、市民顿时欢呼雀跃,长达数公里的人流一直延伸到校园深处,大家挥舞着各类旗帜,齐声高呼“奥运加油!北京加油!”欢呼声此起彼伏。

醒狮欢腾,鼓乐齐鸣;帅哥靓女酷装亮相,猫步款款;古稀老人笑容灿烂、腰身轻扭,舞出别样韵味……该学院组织的舞狮、国旗、老年秧歌、健美操、时装表演和新疆舞等“六大方阵”分列在大门两侧,以各具特色的表演,载歌载舞喜迎奥运圣火的到来,这里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现场观众感言

赵先生(深圳商人):跟随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激情欢畅!所以,我从深圳一直追到了惠州,又从惠州东江桥头追到了惠州学院,我还要追下去……

[世纪联华超市门前]

舞火狗展示惠州民俗

“中国加油!奥运加油!”在第二起跑点,当第111棒火炬手起跑后,各种欢呼声不绝于耳。在烈日下等候数小时的广大观众,尽管大汗淋漓,仍热情高涨。

来自惠东县多祝镇的中学体育老师李才超特地请假赶来,他前胸后背插满了红色的三角旗,在人群前振臂高呼:“中国加油!”旁边的观众立即响应,场面非常热烈。

为给火炬传递营造气氛,龙门县文化馆民俗风情舞蹈队的姑娘、小伙子们在该表演点倾情演出了由《舞火狗》、《舞春牛》、《舞凤》和《竹鼓舞》等富有惠州民俗特色的舞蹈,表演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长10米、高1.8米的巨幅农民画——— 《奥运的由来》。该画由3位农民画家花45天时间创作而成。

现场观众感言

吴小琴(756地质大队):我们早上六、七点钟就从惠东赶到这里排队等候。怕错过任何一个激动时刻,中午都没吃饭,一直处在亢奋状态,不觉得饿!

[市委党校门口]

娃娃锣鼓助威圣火传递

还不到中午12时,市委党校门口已经挤满了观看火炬传递的观众,表演点两旁的楼房上则插满了国旗,当为圣火“护驾”的直升机从表演点上空飞过时,不时传来观众的热烈欢呼声。

在该表演点展示的是醒狮舞和娃娃锣鼓,参加娃娃锣鼓表演的有17名学生,来自惠阳区淡水第二小学,参演的小女孩平均年龄为11岁,鼓点节奏欢快,柔美中带着刚强,精彩的表演赢得在场市民的阵阵掌声。13:30,当奥运火炬手抵达该表演点时,全场一片欢呼。

现场观众感言

王秀凤(企业员工):我是代表全家来的,能够有机会一睹“祥云”的风采,不但是我个人的荣耀,也是我家人的愿望。

[红花湖景区门口]

小朋友签名为火炬手加油

“火炬,再晚我也等你。”记者偶然听到一位观众喃喃自语。正午阳光出奇地猛烈,但广大观众的热情丝毫不减,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横幅高高举起。在一条巨大的红色横幅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看上去笔法仍透着稚气。一家幼儿园数十名老师托着横幅,群情激昂地高喊着口号。

“横幅上的名字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签下的。”该幼儿园副园长周燕告诉记者,他们昨天组织了一次由家长和小朋友参加的签名活动,当时会写字的小朋友们都签名了。“小朋友们年纪小,很多都不能来观看火炬传递,但我们要把小朋友们对奥运的热情带给大家,让大家知道小朋友们一样憧憬奥运的到来。”周燕激动地说。

现场观众感言

刘雪丽(企业员工):举办奥运会百年难得一遇,所以不管有多热,我也不会停下追逐奥运的步伐。我衷心祝福北京奥运圆满成功。

[丰山公园]

外地火炬手粉丝团聚丰山

市区丰山公园附近的观众大多是“团体客”,既有各个学校组织前来的学生,也有不少火炬手的粉丝团。在现场,一群身着红色上衣,挥舞五星红旗的群体非常惹眼。“我们粉丝团的人数可不少,有六七十人,都是自发组织从肇庆过来的。”。记者在现场还了解到,佛山、东莞也有不少市民前来为火炬手加油。

虽然下午的天气更加闷热,但仍挡不住市民迎接圣火的热情。“看,这次火炬真的来啦。”经历了几次“误报”和“空欢喜”后,“祥云”踏着轻盈的脚步缓缓走来,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现场观众感言

外地粉丝团:很羡慕惠州能够成为圣火传递的城市,同时祝福北京,也祝福惠州。

[市技工学校]

“把我背起来让我看看火炬”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等待,奥运圣火终于在惠州市技工学校师生的翘首期盼中到来。夹道欢迎的师生和附近居民,把街道两旁的人行道挤得满满的。学校门口,表演客家山歌的演员们身着漂亮的客家服饰,唱响 《和谐惠州喜事多》、《客家女》等5首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山歌迎接圣火到来。

“祥云”来了!霎那间,彩旗在绿树间飞舞,响彻云霄的欢呼声、加油声,和着婉转响亮的客家山歌,交织成一首最热情的欢迎曲,在城市上空回荡。每当火炬手挥一次手,人群中就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快点,把我背起来,让我看看火炬。”由于人太多,记者身旁一名女学生被挡住了视线,此时也顾不上羞涩,纵身跃到旁边一名男同学背上,终于得以一睹圣火真容。

现场观众感言

梁力(市技工学校学生):我昨晚兴奋得整晚睡不着觉,好几次爬起来看表,能亲眼见证奥运火炬在惠州传递,作为土生土长的惠州人,这是多大的荣耀啊!

[市体育馆主馆]

吕钦跑完最后一棒点燃圣火盆

昨日下午15时05分,当主持人宣布最后一名火炬手吕钦将跑进体育馆时,现场数万市民拼命摇旗呐喊,欢呼声完全盖过了主持人的声音,体育馆内成为欢乐的海洋。吕钦在欢呼声中点燃了圣火盆。至此,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惠州传递活动圆满地抵达终点。

15时30分,北京奥组委圣火礼仪护卫人员将圣火从圣火盆引回火种灯,并熄灭圣火盆。金龙狂舞,醒狮欢腾,歌舞翩跹,同庆圣火在惠州传递圆满成功。

现场观众感言

周小芸(市民):我是“新客家”,见证了圣火在惠州传递的盛况,惠州人的热情太让人感动了。

本报记者李郁英 冷 敏 曾兴华谢超平 彭红霞 戴 彬 潘高耸 刘艳霞 陈河清

今日围屋别样好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傅亮袁涛 围屋是客家文化的瑰宝,龙南是中国客家围屋最多的县。如何开发好境内的376座围屋,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又能促进农民增收?龙南县通过努力探索“一围一品”的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赢得了众多目光的关注和聚焦。 启示一:政府引导有序开发,“一围一品”出特色 散落在龙
全文:政府部门投入股,属政府股。并明确了企业、社区集体、政府和村民按照1∶2∶3∶4的比例参与收益分红。集体股加上个人股,围屋农民成为围屋旅游开发的最大股东和受益者。今年1月,对外开放才半年的栗园围仅门票就收入4
[1图]穿最衫裤光着返去 留乎亲堂真够大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晋江经济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实 习 生 魏蓉蓉 本报记者 刘莹莹/文 董严军/图 晋江的旅外乡亲十分爱国爱乡,身在异国他乡,再苦再累都要回来建设家乡。晋江从一个“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小县,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县域城市范本。回首三十年的辉煌,咱厝边忘不了旅外乡亲对家乡那种无私的奉献。 早期,咱们闽南物资匮乏,许多
全文:

■实 习 生 魏蓉蓉

本报记者 刘莹莹/文 董严军/图

晋江的旅外乡亲十分爱国爱乡,身在异国他乡,再苦再累都要回来建设家乡。晋江从一个“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小县,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县域城市范本。回首三十年的辉煌,咱厝边忘不了旅外乡亲对家乡那种无私的奉献。

早期,咱们闽南物资匮乏,许多厝边若有个远渡重洋谋生的亲戚返乡,比过年还开心。因为旅外乡亲们除了用尽心思扶持家乡建设,还总会带回很多物资,吃的用的、锅碗瓢盆可谓是一应俱全。

新塘街道80多岁的柯金珠奶奶回忆起30多年前更是泪眼婆娑,还一直怨自己的弟弟太“狠心”。原来,她的两个弟弟早期到菲律宾和香港谋生,每次回晋江都像搬家一样:几个孩子除了要帮忙提行李,还得把能穿的衣服全穿上。一到老家,弟弟们“狠心”地让自己的孩子们,脱下身上的衣服赠给姐姐家的孩子。12月天,弟弟的孩子们就穿着单薄的一件衣服,哆嗦着重返第二故乡……

柯奶奶的故事并不是一个个例,咱晋江有太多的旅外乡亲都如此,千方百计想为家乡多留点什么。今天我们的茶友也通过传统的四句,来感谢这些长期以来默默奉献的旅外乡亲,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浓浓的亲情:

“早年华侨真是后备,物资缺乏伊来投递。汤匙酒盏锅盘碗箸,穿最衫裤光着返去。一领一领身顶剥离,留乎亲堂真够大义。咱厝咱人有真情味,伊的支持永远会记。”术仔蔡

“早年最红算华侨,表面风光搁逍遥。身体有恙不甘疗,助学修路多一条。打拼拢为咱幼苗,送行泪襟远高眺。”天下

“华侨搭渡吕宋岛,千里之外真艰苦。不惊炎日风雨阻,汗血之功全耀祖。”靓哥仔

“早年有人离开本土,漂洋过海谁知艰苦。趁好腰包虽然鼓鼓,但伊抹来忘记自祖。乡里建路出钱来补,这种精神流传千古。”永春阿泉

旅人心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走出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误区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在1980年就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观念,救出了平遥,之后又有了周庄有了西塘。现在这些地方都获得了很好的保护,并且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近访阮仪三教授,他说,近年我们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带来一些深刻的问题。我保护了平遥、
全文:以“保护”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目的,而不是盲目“开发”。比如,周庄,它将旅游门票收入的1/10用来保护古镇,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了河网的水源质量。这就是良性的,保护
 -环境铸就竞争力-李淼言罗根王林华
作者: 暂无 来源: 株洲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编者按 环境创造生产力,环境铸就竞争力。为服务突出“两型”、推进“三新”战略决策的实施,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号令一出,群起呼应,政务、法治、市场、人文、市容、生态及市政等7个环境建设任务一年间取得丰硕成果,全市政通人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路网优化:造
全文:,工程将兼具门户网站、网上审批、电子监察3大功能,明年建成后,我市政务环境将发生质的飞跃。 审批办结时限缩短三分之一 10月1日起,建筑工程从初步设计审批到申领施工许可证,仅需26个工作日,大大缩短
客家文化的精彩呈现-——何葆国《石壁苍茫》印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州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马建荣 何葆国用一部情感大戏,再一次艺术而生活地抒写和凝练了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 何葆国以“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石壁村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石壁苍茫》(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一经
全文:■马建荣 何葆国用一部情感大戏,再一次艺术而生活地抒写和凝练了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 何葆国以“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石壁村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石壁苍茫》(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一经
女性内衣安莉芳占据第一 棉毛衫裤三枪排在榜首 保暖内衣前十位占有率均低于10% 运动服前三甲占有率均超过15%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纺织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女性内衣安莉芳占据第一 棉毛衫裤三枪排在榜首 保暖内衣前十位占有率均低于10% 运动服前三甲占有率均超过15%
弘扬畲族服饰文化丰富畲族文化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畲乡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本报记者 吴伟东)8月28日上午,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蓝资霞在我县调研指导中华畲族服饰大赛筹备工作时指出,要进一步开展畲族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发掘和探讨,弘扬畲族服饰文化,丰富畲族文化内涵,办好中华畲族服饰大赛。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雷华英参加座谈会。蓝资霞在听取我县关于中华畲族服饰大赛筹备工作情
全文:

本报讯(本报记者 吴伟东)8月28日上午,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蓝资霞在我县调研指导中华畲族服饰大赛筹备工作时指出,要进一步开展畲族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发掘和探讨,弘扬畲族服饰文化,丰富畲族文化内涵,办好中华畲族服饰大赛。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雷华英参加座谈会。

蓝资霞在听取我县关于中华畲族服饰大赛筹备工作情况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县为举办中华畲族服饰大赛筹备工作所做出的努力。她指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一千多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畲族人民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畲族传统服饰也是这一古老文化的遗留,它体现了畲族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承载着畲族的历史、信念以及民族品格和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宝贵的财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畲族服饰正在被日益边缘化,深入挖掘和重新设计畲族服饰文化已成为迫切之需。

蓝资霞强调,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在畲族文化的传承、研究、弘扬、发展上应该领衔全国。中华畲族服饰大赛要借助“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这一平台,进一步开展畲族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发掘和探讨,弘扬畲族服饰文化,丰富畲族文化内涵,吸引世人对畲族文化的关注,让畲族服饰文化的内涵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并通过对中国畲族服饰的挖掘、整理,以及创新设计、制作、展示,创作出一批畲族服饰优秀作品,转化为具有市场需求的日常服饰,让畲族服饰更实用,更受畲民的喜爱,促进区域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雷华英表示,要围绕建设“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要求,坚持大畲族定位和品牌化方向,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尽早成立领导班子,吸收座谈会上大家的合理建议和意见,完善中华畲族服饰大赛方案,并将中华畲族服饰大赛纳入到“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中,进一步提升“中国畲乡三月三”活动文化品位,展示畲族文化和畲乡人文,弘扬和谐、感恩、奋进、团结精神,推进畲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景宁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县委办、县府办、宣传部、统战部、民宗局、文广出版(体育)局、旅游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