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金身服饰
作者: 暂无 来源: 湄洲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11月2日,妈祖金身巡安兴化活动拉开帷幕。这次活动妈祖金身所着的服饰之中,龙袍和披风是用苏州真丝缎纯手工刺绣而成,精湛的工艺使妈祖金身更显得雍容华贵。日前,笔者走访了妈祖服饰的设计加工艺人———涵江区绣国戏装的设计师黄秀国。 据黄秀国介绍,妈祖龙袍主要绣有九龙八凤和牡丹等图案。“九龙”寓意妈祖是皇
全文:

11月2日,妈祖金身巡安兴化活动拉开帷幕。这次活动妈祖金身所着的服饰之中,龙袍和披风是用苏州真丝缎纯手工刺绣而成,精湛的工艺使妈祖金身更显得雍容华贵。日前,笔者走访了妈祖服饰的设计加工艺人———涵江区绣国戏装的设计师黄秀国。

据黄秀国介绍,妈祖龙袍主要绣有九龙八凤和牡丹等图案。“九龙”寓意妈祖是皇帝授封的;“八凤”表明妈祖是天上圣母;而牡丹则寓意富贵。巡安活动中,我市广大妈祖信众将欣赏到高贵的妈祖金身服饰。

“这次妈祖巡游的金身服饰,是我花了九九八十一天,纯手工一针一线刺绣出来的。”见到笔者,黄秀国一脸兴奋地说道。20多年来,让黄秀国最引以自豪的就是每年为妈祖祖庙加工两套妈祖正殿金身服饰。他介绍说,1997年妈祖金身巡安台湾,金身服饰也是他创作的。今年3月份,他就接到了妈祖巡安组委会的通知,为这次活动特别加工一套手工刺绣妈祖服饰。接到任务后,他怀着对妈祖的虔诚之心,亲自上苏州挑选上等的真丝缎面料,回来后,精心设计图案、款式。凭着自己30多年的刺绣经验,全心投入,终于在5月初完成作品,组委会非常满意。他还带着作品参加了第二届“妈祖杯”莆田市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捧回了铜奖。  蔡文炳 蔡少辉

 

妈祖故乡见识“妈祖头”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海外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是海内外信众争先朝圣的地方。坐轮渡到湄洲岛,就能看到湄洲女或微笑相迎,或忙于作业,她们类似船帆发髻的“妈祖头”更是引得海内外信众驻足观看、啧啧称奇。“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是湄洲岛当地女性着装的写照。“帆船头”又称“妈祖头”,是将长发梳得像船帆一样,还在左右各插上一
全文:

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是海内外信众争先朝圣的地方。坐轮渡到湄洲岛,就能看到湄洲女或微笑相迎,或忙于作业,她们类似船帆发髻的“妈祖头”更是引得海内外信众驻足观看、啧啧称奇。“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是湄洲岛当地女性着装的写照。“帆船头”又称“妈祖头”,是将长发梳得像船帆一样,还在左右各插上一支波浪形的发卡,象征船桨,而盘在发髻里的红头绳,则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代表船锚的银钗横向穿过发髻。传说是因妈祖希望渔民打鱼一帆风顺的愿望而创造的发型。“真是好看,美极了。”来自台湾的吴素霞一看到湄洲女的“妈祖头”很是好奇,便找了一位湄洲女聊了起来,问关于“妈祖头”的一连串问题。吴素霞在听完“妈祖头”的介绍后,对记者说:“妈祖的慈爱无所不在,就连发髻都能体现出来,而且很好看、很奇特,真想找个老师傅好好学习一下。”70多岁的高蔡春妹老人常年帮年轻人梳“妈祖头”,因为梳理“妈祖头”的手艺精湛,老人成为妈祖信俗“妈祖头”的传承人。“我老了,但‘妈祖头’还是梳得好,我要把‘妈祖头’这门手艺传承下去。”高蔡春妹老人笑着对记者说。 □詹托荣

[1图]依恋水墨
作者: 暂无 来源: 湄洲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 翁振新 罗中凡作画以水墨见长。 石涛有诗云:“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完。”道出了水墨写意的美学品格。应该说,水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和积淀,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墨为上是艺术的进步。可当下,工笔画五彩缤纷,甚是热闹。诸多展事也是工笔画细密画面占上风,水墨画似乎陷
全文:

□ 翁振新

罗中凡作画以水墨见长。

石涛有诗云:“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须完。”道出了水墨写意的美学品格。应该说,水墨是中国画的精髓和积淀,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墨为上是艺术的进步。可当下,工笔画五彩缤纷,甚是热闹。诸多展事也是工笔画细密画面占上风,水墨画似乎陷入低谷。而罗中凡不以为然,他仍旧对水墨充满深深的依恋和钟情,他虔诚地穿行于水墨之间,让生宣、毛笔、墨痕尽情地诉说着自己的优长,并且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

我和罗中凡都是喝木兰溪水长大的。故乡莆田市,旧时称闽中,闽中文化发达,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历史上画坛人才辈出,尤以中国人物画见长。远有李在、吴彬、曾鲸,近有李耕、李霞,形成了莆田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李耕,所作人物画高古奇倔,自成一格。近些年一批中青年画家崛起,冲破藩篱,或从传统转型,或以现代切入,开了新生面,罗中凡正是其中重要的一员。罗中凡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放弃传统,他对水墨写意一往情深,他有着清醒的头脑,寻思的是如何给传统水墨画注入时代精神.建立水墨人物画的新秩序。他是一位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画家,他不回避深刻的主题和严肃的道德内容。为此,他画思想含量博大的主题性创作,屡屡入选全国美展,他也画小品小画,但不迷恋局部的小趣味,而更注重对现实人生的独到体验并由之产生在艺术形式上的不同表现。他关注生活,反复深入地研究生活素材,找出蕴藏于其中的人生况味,予以恰当的表达。他是个作画很勤的人,试图在不断加大运动量的体验中,找出体现个性的艺术语言,也就是风格。事实上,罗中凡已经在多年的艺术修炼中逐渐凸现自己的个性。他的画亲切随和,没有矫饰,笔墨自由灵动,流露出画家的敏锐直觉,艺术语言朴素无华,却又饱含难得的悟性。

给人印象很深的是入选八届全国美展的《南塘记事》,这幅表现民主老人张澜、沈钧儒、黄炎培、李济深风范的水墨人物把人物与荷塘组合起来,暗喻“出淤泥而不染”,除了注意构成的内在形式,又通过题款、印章等的巧妙经营,使画面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而《天涯飘云图》则以简约而厚实的笔墨显示出画家驾驭水墨的能力和自信。另一幅表现惠安女的《花信》一反贯常的水墨样式,以线描为主调,却也别致。入选首届全国中国人物画展的《吉海祥云》画的是莆田湄洲岛妈祖婆们对幸福、和平的祈求,画面以黑、红为主调.突出富有特色的妈祖服饰。多人物的画面组织是水墨写意画的难点,而罗中凡却似乎是一气呵成地把众多的妈祖婆错落有致地联成整体。当然,更使人心动的还是罗中凡对家乡的一片挚爱之情,我发现他对莆田的民俗风情有一种特有的敏感.他的莆田民俗系列画把我带进了一个平而耐人寻味的世界。无论是《抚琴图》、《醉书》、或是《鉴画图》、《弈棋图》展示的都是已逝去的先辈们的故事,却是那样谐趣亲切,使我想象得到罗中凡从小受到的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浸润,唯其如此,才能这样娓娓道来,水墨语言的表达才能这样贴切。罗中凡也经常画些文人高士,虽是轻吟浅唱,却很有情趣韵味,水墨效果发挥得洋洋洒洒,他试图在此类作品中重归古典传统文人画的美学内涵,也想用现代人的眼量去诠释古意,表达自己的人生感触和情感流势,包蕴着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这在《和靖咏梅图》、《渊明赏菊图》、《东坡品竹图》等画作中不难体会到。

寻埔簪花女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在一个散淡的假日,我徜徉在泉州刺桐古港边,此时路边的刺桐花正悄然绽放着。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一次涨潮时分,一位名叫伊本巴都的阿拉伯大旅行家把船停泊于此,当他见到满城尽开刺桐花时,便惊呼:“zayton!zayton!”(谐音为刺桐),或许从那时起,泉州就因刺桐花而名扬海外了。一座城市以花为名,那么这座城
全文:

在一个散淡的假日,我徜徉在泉州刺桐古港边,此时路边的刺桐花正悄然绽放着。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一次涨潮时分,一位名叫伊本巴都的阿拉伯大旅行家把船停泊于此,当他见到满城尽开刺桐花时,便惊呼:“zayton!zayton!”(谐音为刺桐),或许从那时起,泉州就因刺桐花而名扬海外了。一座城市以花为名,那么这座城市必定与花结下不解之缘。是的,刺桐古港边就住着一群崇尚鲜花的女人。那天,我走在美山古渡边,看着落日将晋江水染红。海滩上有一群头上簪满鲜花的女子正在淘蛤采蚝,她们头上的簪花在夕阳中颤动着,黑色的滩涂上顿时鲜活了许多。渔民说,这里就是寻埔村了,而那些女人就是被称为福建三大渔女之一的“寻埔阿姨”了。寻埔阿姨勤劳爱花是远近闻名的,不论出门讨小海,或是入城卖海鲜,她们都忘不了簪一头美丽的花。在泉州的农贸市场上,哪里有卖海鲜的摊位,哪里就有寻埔阿姨的身影,她们头上那美丽的簪花,总能成为嘈杂闹市中最为靓丽的一景。鲜花伴随着寻埔女的一生,点缀着她们的生活。她们把头发绾成圆髻,周围用四时鲜花绕成数环,中间横插一根象牙筷子,便成了美丽的簪花围了。鲜花随季节而变换,有洁白的素馨花、有金黄的山菊花、有浅黄的含笑花、有紫红的粗糠花、有深红的月季花。听说,寻埔女头上的鲜花还有些来头。宋元时期,很多阿拉伯人定居泉州,阿拉伯商人蒲寿庚曾在附近辟一个云麓花园,移植了许多波斯湾沿岸所产的素馨花、玉兰花等花草,以此遥寄思乡之情。有时,也采摘几朵鲜花赠予当地村民以示情谊。我想,那时谁如能簪上几朵素馨花或玉兰花,当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一串鲜花便是一串祝福,何况这种祝福带有花的芬芳。于是,爱花赠花习俗渐成风气,从一朵到数朵,从一环到数环,寻埔女的簪花围渐渐演化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头上花坛”。寻埔女美丽的头饰上,散发着淡淡的异域风情,它也是海洋文化的一个缩影。那天,恰逢妈祖生日,我陪几位民俗专家到寻埔采风。一到妈祖宫,宫前早已人头攒动,香火缭绕。所有的寻埔女人不论老少都簪上了美丽的鲜花,这是寻埔渔村最为热闹的一天,也是寻埔女打扮最为漂亮的一天。穿行在村头巷尾,我们随处可见肩挑手提着祭祀供品的女子,小巷中除了抖落一路的笑声外,还有阵阵幽香在浮动。江滨路上,男人们一边吆喝着一边扛着妈祖神像沿路巡游,村民们自发组成许多民俗表演方队随后而行,远远望去游人如潮,花海涌动,全村俨然成了一个偌大的民俗展示舞台。同行的民俗专家深为感慨,在喧嚣的都市边缘,还保留着这么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实在难得啊!我在一座古朴的蚝壳古厝前徘徊,几株不知名的小花从老墙的缝隙里伸展出来,在海风中摇曳着,沧桑中便有了几分生趣。是的,许多东西终会老去,但有些东西仍将留存,就如寻埔女头上的簪花围,将是一道不变的、流动的美丽风景,点缀着刺桐古港。

北峰皇帝洞景区:-福州原生态景区新标杆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州晚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北峰皇帝洞景区位于福州晋安区,面积12000多亩,距离福州市区约45公里,是福州目前已开发的单体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景区,属于寿山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然奇景 福建人文奇观 北峰皇帝洞景区山水人文景观极其丰富,怪石奇树,星罗棋布,融峡谷探幽、天际瀑布群、巨石河床、绝壁林观赏、象形石峰等原生
全文:

北峰皇帝洞景区位于福州晋安区,面积12000多亩,距离福州市区约45公里,是福州目前已开发的单体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景区,属于寿山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然奇景 福建人文奇观 北峰皇帝洞景区山水人文景观极其丰富,怪石奇树,星罗棋布,融峡谷探幽、天际瀑布群、巨石河床、绝壁林观赏、象形石峰等原生态山水景观及道教文化、畲族文化、闽王入闽文化、古仕途文化等人文古迹于一体,是福建省迄今发现的峡谷形态最典型、瀑布数量最多、生态保护极好、人文景观极其丰富的大峡谷湖泊景区。 皇帝洞景区,以瀑布取胜,位于晋安区日溪乡梓山村拒马溪一带峡谷之中;为由白垩纪火山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经流水沿断裂和节理冲蚀、切割形成的深切大峡谷。峡谷呈“V”形,长约5000米,高差达400余米。峡谷两侧山势陡峻,峭壁高耸,谷底宽10米~30米,谷内坡度大,常年奔流不息的飞水溪蜿蜒穿越于大峡谷,浅滩、深潭、瀑布、飞泉举目可见,峡谷内大小瀑布有20余处,最大落差76米,似天际飞水、银河狂泻。瀑潭相接,气势磅礴。溪涧怪石嶙峋,溪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掩映,溪涧亚热带雨林绿阴蔽日,藤蔓攀岩附树,奇花异草随风摇曳,蜂飞蝶舞,山水景观优美,处处散发出浓浓的山野韵味。 观人文称奇 赏山林野趣 游畲寨风韵 览山水墨画 皇帝洞景区在秀水青山之间,观赏山林野趣。景区内分布有市级保护文物状元廊桥、古老人文宇庙玄帝庙、上千年辖北要塞入闽古道、地质奇观巨石河床、浩瀚气势三叠飞瀑、神秘探幽藏龙洞、5公里长皇帝洞大峡谷等;景区重要景点有:状元廊桥、玄帝庙、龟山别墅、鸳鸯滩、巨石河床、三叠飞瀑、兰桂岭、龙潭瀑布、明皇阁、象鼻瀑布、皇帝洞大峡谷、楠岭、石壁观音、神马平台、清凉台、龙啸天、天门桥、鳌峰状元台、圆潭会所、巨石世界、九龙壁、叶公桥、御泉涧、神龟出海、独木桥、船岛、桂香园、小洋书院、植物园、神龙瀑等;23处瀑布、120多处人文山水景观呈“之”字形展开,仿佛静态的水墨画。 景区周边是福州重要的畲家文化聚集地,形成浓郁的畲族文化氛围,周边有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福州市保存最好的畲族古民居--日溪百年蓝府;有明末年间高中探花及闽省总督赐予“探花府”匾额的探花府,周边的畲族自然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畲族风情浓郁醉人。深奥的畲族话、艳丽的凤凰装、源远流长的民族传说、热情奔放的民族舞蹈、古色古香的山歌、世代相传的纺织工艺、古朴有趣的婚嫁习俗、香甜可口的“三月三”乌米饭展示了畲家完整的文化生活篇章,将带你走入畲族的奇妙世界。 原生态森林景区 健康生活体验 皇帝洞景区地处中南亚热带的交界处,具有南亚热带湿润气候,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95%~96%,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8.6℃,雨水集中于春夏,秋冬少雨。风向冬季偏北风为主,夏季东南风为主。地形起伏较大,构成复杂的山地小气候,昼夜温差大(游客夜宿须添衣物),具有适宜多样性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及避暑、旅游、观光、休闲活动的气候条件。 景区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及大面积的杉木、马尾松竹和毛竹林。有蕨类植物9科12属15种,裸子植物5科15属25种,被子植物78科189属456种。景区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如野猪、山羊、山鸡、山獐、穿山甲、野兔、溪鱼、溪虾、石蛉、毛蟹、蚌、螺等。野生动物有鸟类8科9种,兽类9科9种,昆虫类21科30种。野生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有:黑木耳、灵芝、白木耳、草菇、金针菇、香菇、天麻等。山寨村民亦有家养土鸡、土鸭、白鹅、泥鳅、甲鱼、日本鳗鲡、鳊鱼、鲫鱼、鲤鱼、兔、蜂等全生态无污染生物资源。 春夏秋冬皆妙景 欢迎游览观光 游览皇帝洞景区有两种方式,一是从上往下走,游览原生态大峡谷又乘船游玩北湖,轻松观美景。经北湖从下往上走,景区景点尤为壮观。“青山绿水两相映,波光倒影鸟鱼欢”。在悠然自得的旅途中您会捕捉到许多美景。在皇帝洞景区,过独木桥、走天门桥,玩的是心跳。攀悬崖陡梯、登巨石顽坡,感受的是惊险刺激。钻树洞岩缝、越山涧小溪,找回的是童真岁月。拍飞流瀑布、摄涓涓细水,尽享无尽乐趣。 北峰皇帝洞原生态景区早春万物竞秀,山川瑰丽;入夏瀑流林阴,峡谷幽凉;秋来十里长峡,兰桂飘香;冬至满山红叶,寒梅吐艳,一年四季都有奇观妙景。穿行大峡谷,荡桥摇影,幽谷怡情,如入仙境;遥看瀑布天际来,随风化雨展风采,令人心醉、让人痴迷,景区山水处处皆风景,“皇帝洞”以神秘的道教色彩和独特的人文气质,吸引着无数游客到此一睹她的风采。景区全程票价40元/人,船票30元/人。

陶晓俊和客家服饰“大观园”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州晚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记者谢东琳 10月13日,撩开密密如织的雨帘,记者踏进赣南师院客家文物博物馆的大门,不禁惊呆了。虽然,在2004年第十九届世客会时就对陶晓俊馆长收藏大量客家文物已有耳闻,但没想到他的藏品竟然如此之丰、之精,七大系列品种如此齐全,令人目不暇接。行走其间,如同穿越时空走进了客家人文精粹的“大观园”。
全文:

□记者谢东琳 10月13日,撩开密密如织的雨帘,记者踏进赣南师院客家文物博物馆的大门,不禁惊呆了。虽然,在2004年第十九届世客会时就对陶晓俊馆长收藏大量客家文物已有耳闻,但没想到他的藏品竟然如此之丰、之精,七大系列品种如此齐全,令人目不暇接。行走其间,如同穿越时空走进了客家人文精粹的“大观园”。 想像着,收藏一“园”客家民间文物精品、怀揣一腔浓烈客家情怀的“大观园主”,必定是个手扶须髯的沧桑老者,没想到,出现在眼前的竟然是儒雅大气、沉稳刚健、从容有度的中年智者、艺术家、收藏家。43岁的陶晓俊馆长引领记者边参观,边介绍: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以中原汉族为正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客家服饰的形制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饰的特点。但由于客家民系自身形成的客观原因和客家人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等特定因素,客家服饰在形制和文化内涵上产生了一些变化。在与当地畲族、瑶族等进行多元化结合后,突出实用性、功能性,实用简便,个性鲜明。 客家服饰以蓝、黑、白素色为主色调,朴素简洁,多年不变,代代相沿。客家服饰主要由大襟衫、大裆裤、内衣、鞋袜等几部分组成。男装是正面开缝,用布作纽扣,戴棉线织的筒状爪子帽等;女衫比男装稍长,领边、开襟、袖口、裤脚会加滚饰、花边等,右襟沿侧缝直至下摆,便于哺乳,里襟缝袋以装物。包挡风遮日的冬头帕,系上蔽胸腹的围裙,用自织的色彩缤纷花带束之固定,另加围裙链、项链、腰链、牙牌和手镯等银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插梳篦、银钗、银簪、毛锸等。妇女的披肩、围裙、绣花鞋、结婚礼服等,常绣上一些花纹,纹饰图案只是取其长命百岁、吉祥富贵之意。布料多用结实坚固的棉麻等,只有隆重场合,有钱人才穿上油绸、贡缎或丝绸衣服。有官职在身的,只在官府的正式场合才穿着官服,回家换常服。男子还有腰佩荷包、烟丝袋、扇袋、眼镜袋、笔墨袋或小香囊袋的风尚,以实用为主。童衫则花样较多,有婴仔衫、和尚衫、连体蛙衫、肚兜、直裙衫、开裆裤等;童帽、童鞋花样繁多,样式多以十二生肖的动物为主,帽檐绣有各种象征吉祥的纹饰,四壁饰有福禄寿星像或八仙纹样等。 在陶晓俊的服饰类藏品中,数量最多的,除了500多顶童帽,还有2000多件银饰。从形状各异、手工精美的客家银饰中,记者发现,银饰其实是客家服饰中最具艺术特色的饰品,具有非常强烈的装饰效果。不仅有寓意大富大贵的银元链,也有福禄寿的花鸟链,云水之意、龙蛇之象的螺旋纹链等。客家女除了用棉麻粗布等手工制作各式男装、女装、童装、肚兜、床饰、布偶、手包等,还善于手工刺绣,图文并茂,加以少许铃铛、金银薄片、流苏等镶缀物,极富艺术性。 据了解,陶晓俊走上收藏之路,纯属偶然。1991年,他到七里镇采风写生,望眼看见一座老宅崩塌了,朽烂的古木门窗等散落一地,任凭风雨侵蚀。他随手翻看后,发现两块镂空窗雕特别精美,心疼之下,拾回家中。当时并没有收藏的想法,只是觉得可惜。上世纪90年代中期,江浙、广东等地的收藏家把眼光投向了赣南,将整车整车的赣南客家木雕、牌匾、槛窗等文物低价收购拉往外地,赣南客家祠堂、古民居等遭受毁灭性破坏。为了保护散落在民间的各种客家文物,避免无数精品在岁月流逝中遭破坏和流失,陶晓俊开始了大规模的收藏。不知不觉中,他走遍赣南,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文物越集越多,从数百件发展到数千件,从木雕牌匾楹联函盖到了建筑石雕、砖雕、服饰、银饰乃至整个客家文化生活各个领域……如今,他的客家文物吸引了络绎不绝地参观者。 对于已成客家文物“大观园主”的陶晓俊来说,收藏已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为社会提供较完整的可参考和研究的文物资料,并将底蕴深厚的客家民间文化与艺术挖掘、开发、弘扬。

全南大余弘扬历史文化助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特约记者谌杰报道:一场冬雨过后,全南县龙源坝镇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围屋又迎来了一批来自广东顺德的客人。在围屋里面,游客们或拍照留念,或驻足细观,无不为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和极高的建筑工艺赞叹。今年以来,全南县充分利用县内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在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的同时,利用好这一人文优势吸引投
全文:

本报讯特约记者谌杰报道:一场冬雨过后,全南县龙源坝镇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围屋又迎来了一批来自广东顺德的客人。在围屋里面,游客们或拍照留念,或驻足细观,无不为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和极高的建筑工艺赞叹。今年以来,全南县充分利用县内深厚的客家历史文化积淀,在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的同时,利用好这一人文优势吸引投资;广泛传承和弘扬客家先民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等优秀的精神品质,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源。

全南县内保留着许多客家民系的文化印记,许多乡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客家生产生活习俗。为了保护、激活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该县在抓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和传承人保护,在申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通过收集实物、整理分类、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或恢复、举办传统节庆等活动进行保护。编印了《可爱的全南》等乡土文化教材,推动客家文化进课堂,培育文化认同感,提高保护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积极推动一些具有市场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引入民间资金加以开发,形成文化产业。目前,该县已经开发出以观赏雅凤围屋、曾氏宗祠等客家古建筑为主要内容的客家风情体验游等2条精品旅游线路,以冬头帕为代表的客家服饰系列产品和以烫皮、米馃等为主要代表的客家食品系列产品,培育出了醇香园、小玉牌等客家文化产业品牌,每年创造客家文化衍生产品收入近千万元。

利用县内客家文化遗存丰富的人文优势,该县还大打客家牌,强力推进针对客属企业家的招商引资活动。今年以来,该县就在香港、番禺、深圳等客属企业家相对集中的地区召开多次恳谈会、招商推介会等推介活动,并组织了2批60多人次的客属企业家前来寻根访祖、考察投资,先后引进外资3502万美元和内资17198万元。

全南县还注意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精髓,广泛开展新时期“全南精神”大讨论,把干部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满、安、稳”等落后思想一一剖析出来,“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新时期“全南精神”被大力倡导,成为激发民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报讯叶志、特约记者彭承礼报道:“关心别人是爱护自己,包容别人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是快乐自己,真诚勇敢是完整自己……”近日,在大余县首家国学教育培训机构文成书院,学员们齐声唱响该校理学文化主题歌《理行天下》。作为理学的发源地以及理学思想的聚合地、集散地,大余县坚持挖掘理学、研究理学、弘扬理学,使理学在大余发扬光大,促进了大余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该县多措并举加大教育力度,发出了“弘扬理学文化,促进和谐发展”的倡议,开展了“理学文化进学校”“理学文化进社区”“理学文化进厂矿”等主题创建活动,形成齐抓共促和谐文明的局面。全县干部群众积极行动,广泛宣传南安理学之精髓和科学理论,传承南安理学文化和文明礼仪。该县各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唱好一支歌、读好一篇理学大师文章、讲一则理学大师故事、举行一次征文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学文化的认识。

该县还将“理学祖地”建设列入文化名县建设的重要一环,坚持理学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聘请国家级的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从调查研究本地文化资源入手,制定全县理学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县文化中心主阵地作用,成立周程理学研究协会,出版了《大众礼俗》《理学大成》《牡丹亭之谜》等理学研究普及书籍。为重现“南安军学甲天下”的历史盛景,该县开展了以理学文化为突破口的文化、旅游招商工作,引进外来投资者投资2亿元重建或修复南安府衙、道源书院、魁星塔、王阳明落星亭等历史文化景观,并建造高标准规划的经典旅游景点,为打造南安理学文化圈,促进大余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1图]客家山歌飞扬樟城“山歌飞扬客家山歌比赛”活动昨晚举行樟木头镇领导着客家服饰现场助威本报记者陈志高通讯员陈剑锋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时报
作者: 陈志高   陈剑锋   来源: 东莞时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镇领导都穿着客家麒麟服坐台下助威,选手光着脚丫,穿着客家服饰,唱着原汁原味的山歌,赢得了观众们阵阵掌声。昨晚,第六届小香港旅游节的“山歌飞扬客家山歌比赛”活动在樟木头影剧院举行。 山歌比赛现场挤满观众 这一次山歌比赛,是樟木头一出充满当地客家风情的山歌擂台赛,也是樟木头第一次完整向游客诠
全文:

 镇领导都穿着客家麒麟服坐台下助威,选手光着脚丫,穿着客家服饰,唱着原汁原味的山歌,赢得了观众们阵阵掌声。昨晚,第六届小香港旅游节的“山歌飞扬客家山歌比赛”活动在樟木头影剧院举行。

山歌比赛现场挤满观众

这一次山歌比赛,是樟木头一出充满当地客家风情的山歌擂台赛,也是樟木头第一次完整向游客诠释客家山歌的盛会。因此,在旅游节期间樟木头举行一次大模规的客家山歌比赛的消息,早就家喻户晓,当晚的比赛备受关注。比赛还没开始,影剧院里已座无虚席,原可容纳数百人的空间,却挤进了近千人。

据樟木头政府透露,为了做好“山歌飞扬客家山歌比赛”的前期准备工作,樟木头9个社区都相应地成立了客家山歌队。各个社区都想通过这一次比赛,拿到好名次,都给山歌队提供音像设备,让山歌队队员练习。队员们也很努力,个个都练成了唱山歌的好手。

镇领导客家服装来助威

“山歌唱来呀响四方啊,涯话最靓来系楼房啊……”樟木头镇樟罗社区山歌队一出场,悠扬的歌声就征服现场的观众和评委们。唱功是樟罗社区山歌队的杀手锏,不过他们出人意料的打扮也给评委很深的印象。

樟罗社区的山歌队除了穿上客家人的服饰外,还有两位50多岁的队员扮成了80多岁的老人,光着脚丫上场。他们的舞台形象,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最后,评委们给樟罗社区山歌打了94.43的高分。一位队员说,以前,客家人是种田的。闲时,大家就唱歌娱乐。那时,大家都没有鞋穿。为了给观众一曲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因此他们决定光着脚丫上台比赛。

当晚,其实其他的山歌队除了唱出嘹亮的歌声外,也都穿着各种图案的客家服装,戴着草帽,穿着客家布鞋等客家元素,登台比赛。而且,当晚台下的观众,也都穿着客家人的服饰,樟木头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李满堂等领导,也都穿着客家人的服装到现场观看助威,全场客家味十足。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角逐,樟罗社区山歌队、柏地社区山歌队、金河社区山歌队夺得了当晚的金奖,其余的夺银奖。

山歌比赛 通讯员 刘兴佳 摄

[2图]信丰:让畲族文化绽放橙乡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畲族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器物引起了游客们的兴趣。 信丰县畲族艺术团在乡镇巡回演出。 赖伟国特约记者钟玉忠文/图 脐橙丰收的季节,信丰县畲族艺术团以“民族团结进村入校”为主题在全县巡回演出,为信丰农民送去一道畲族文化大餐,受到群众的欢迎。近年来,信丰
全文:

畲族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器物引起了游客们的兴趣。

信丰县畲族艺术团在乡镇巡回演出。

赖伟国特约记者钟玉忠文/图

脐橙丰收的季节,信丰县畲族艺术团以“民族团结进村入校”为主题在全县巡回演出,为信丰农民送去一道畲族文化大餐,受到群众的欢迎。近年来,信丰县对畲族文化与民间习俗做了大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留住了许多即将消逝的畲族文化元素。

橙乡大地的一道绚丽彩虹

信丰县是“赣南畲族发源地之一”。据说,明朝洪武年间,蓝姓氏族先人克昌公等四兄弟携带家眷,从福建永定县迁到今信丰县的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正平镇球狮畲族村、古陂镇太平畲族村等3个村定居,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目前,信丰有畲族行政村4个,8200多人。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老爷会”、马灯舞、婚嫁、祭祖等。在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每年八月初六至八月十六举行的“老爷会”(又称“康王福主会”)是纪念岳飞、张宪、岳云等南宋抗金名将的一项民间活动,以屋场为单位,各屋场选择黄道吉日轮流举办。举办“老爷会”期间,畲族群众一大早便成群结对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到寺庙里把“康王神像”抬迎出来,各家各户杀鸡宰猪祭拜,然后把寺庙的香火引回家,放在家中的厨房里,期望“人丁兴旺、代代相传、吉祥如意”。如今,田垅的畲族群众已把“老爷会”作为亲朋好友礼尚往来、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一种特有方式来操办,多了些现代元素。

畲族人日常饮食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和糯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如乌饭、麻糍、艾米 等。乌饭是三月三的节令食品。用乌饭树(畲语称是沙糖子)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就不怕蚂蚁咬。畲族人民除汉族的传统节日外,还有三月三、拜祖节、猎神节等许多传统节日。“三月三乌饭节”俗为“上巳节”,敬天地、拜祖宗,是畲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畲族人民都吃“乌米饭”,阖家共餐,缅怀祖先。畲族人能歌善舞,流传下来最著名的山歌是《高皇歌》,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

面临失传危险的文化艺术

“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这是流传在信丰畲乡的歌谣,表达畲民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畲族文化源远流长,成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服装,可以说畲族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一部蕴含自然、宗教、人文的文化画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危险,抢救、搜集、挖掘畲族文化迫在眉睫。

畲族人爱唱山歌,山歌是他们的语言,所以畲族山歌被称为“歌言”,进入畲乡就是进入歌海。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总是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作或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办歌会,以山歌唱答,通宵达旦,沉醉在一片欢乐、淳朴的乡情之中。但这些早已成为过去,山歌已不再承载着畲族语言的作用,今日的畲乡,少了往昔的封闭。在信丰的畲族村里,除了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能讲畲语、唱畲歌外,大部分村民对畲语都是一知半解,虽然听得懂,却说不出来。在日常对话上,都是以信丰当地方言为主。今年72岁的蓝祥林是安西镇田垅畲族村仅存几位能说畲语能唱畲歌的老人之一,提起畲族语言,老人一脸的失落。他告诉记者:“随着公路的修建、通信的畅通和电脑的普及使用,原本闭塞的田垅畲族小山村与外界有了更多的沟通,畲民纷纷开始外出做生意、打工、求学,一拨拨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口口相传的畲语适应不了交流的需求。估计再过几年,就没有多少人会讲畲族话了。”如今,信丰畲族人的起居、饮食、衣着都与信丰其他农村一样,畲族特有的服饰(即凤凰装)成了凤毛麟角,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畲族人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千百年来关于这个民族的历史状况、社会生活、文化传统,除了正史的记载外,更多是依赖于畲族儿女的口耳相传。在很多时候,民间的风俗习惯、歌谣传说,能与正史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但诸多正史往往经过层层过滤,失掉很多生气淋漓的史料史实。因此畲族文化的传承很需要文字记录,口头传承虽然是文化的延续,但是这种延续一直考验着畲族人民的记忆和口才,往往有一种局限性。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畲族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当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知之甚少,比如畲族人特有的技艺“上刀山”表演由于后继无人,这项绝技也将成为“绝唱”。田垅畲族村的老人们担心将来再也看不到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了。

撑起畲族文化“保护伞”

为保护畲族文化,信丰县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留住渐逝的畲族文化,让其孕育新的辉煌,与世人共享畲族文化瑰宝。

去年,信丰县投入近9万元在田垅畲族村建成了以“和谐畲族”为主题的畲族文化长廊,全长34米、宽2.2米,由《畲族历史》《畲族风情》《畲族生产劳动》三部分内容组成,通过版画的形式、白描的手法,反映了畲族的起源、迁徙和生产生活,更突出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畲族群众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及自身努力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现了“和谐畲族”及畲族与当地汉族群众“融洽相处,共同发展”的面貌。今年,该县在田垅村建起了畲族民俗文化馆,收藏展示了近200件畲族文化艺术藏品。同时,该县还组建了信丰畲族民间艺术团、畲族老年艺术团,让畲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马灯舞》《跣足娘》《筷子舞》《畲山茶歌》等一大批歌舞文化艺术走出山村。3月,该县又在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成功举办了首届三月三畲族乌饭节,一展丰富且优秀的畲族文化。

然而,要让畲族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还需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做好培训文章,培训畲族文化艺术传承人,积极营造弘扬畲族文化氛围,让畲族人民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喜欢并懂得自己的文化,在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中主动承担起责任,这样才能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二是做好服饰文章,创新发展畲族传统文化新思路,畲族服饰是畲族民间工艺的一面镜子,是畲民区别于其他民族最重要的标识之一,在广泛听取相关专家、学者和民族干部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厂家设计出既能突出畲族传统文化独有元素,又融入现代潮流的服饰,今后着装范围逐步推广到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三是做好对外交流与宣传文章,提升畲族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充分利用民族工作交流与学习平台,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推进各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四是做好挖掘整理文章,促进畲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组织一些对畲族文化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民族干部以及畲族民间艺人,参与畲族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同时加强同文化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关心支持民间畲族艺人,共同做好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 

[3图]启岭置地披新绿:畲族
作者: 暂无 来源: 光明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畲族姑娘 畲,刀耕火种的畲,古朴生趣的畲。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客,就是来开荒的人。畲族是南方的游耕民族,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点一把火,垦荒耕种,开启山林。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凤凰山四散迁徙,从广东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
全文:

畲族姑娘

畲,刀耕火种的畲,古朴生趣的畲。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客,就是来开荒的人。畲族是南方的游耕民族,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点一把火,垦荒耕种,开启山林。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凤凰山四散迁徙,从广东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畲族傍山结茅,依山而筑,沿坡而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搭建起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木楼,开辟出一垄垄整齐的旱地和梯田。他们耕耘于河谷,纵横于阡陌,驰骋于神话和梦想之中。

畲族居住地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没有污染和噪音,在湛蓝的天宇和灿烂的阳光下,纯粹的山歌和粗犷的舞蹈传递着世间的深情。走近畲族,人们体会到的不仅是畲族文化的浑厚多姿,更能感受到畲族淡泊名利、顽强拼搏、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如今,在许多畲族聚居的村落,人们仍然能体会到浓郁的上古遗风,让人如融世外桃源。

畲族提倡男女平等。《种田歌》唱到:“男人犁田女割草,男人插秧女挑灰”。畲族女子不仅要同男子一样劳作,而且要承担起家政内务。她们与男子携手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开山辟地,垦山筑田,创建家园。畲族生男生女一样可以获得一份祖产。

“远方客人到畲村,山笑水笑人欢乐。”畲民淳朴好客。走进村寨,倚山而筑敞门迎客的畲族民居――小木楼,古朴而温馨,几乎每一位村内畲民都会主动招呼,热情邀你到家中,捧上农家自制茶,茶汤清冽好喝,一般要喝两碗,畲民认为“喝一碗是无情茶”。畲民大都不善言辞,却总会留你吃饭,为你杀鸡,做糯火粑,磨豆腐娘,端上一系列自家腌制的山菜野菜。

“歌是山哈传家宝”,畲族素有歌不离俗,俗不离歌之说,盘唱民歌是畲族最重要的文化传统。祭祀以歌演史,婚恋以歌传情,丧礼以歌代哭,日常以歌自娱、以歌代教,岁时节庆必有歌会,佳山胜水均是歌场。盘歌形式以男女对唱为主,还有独唱、齐唱和二重唱等多种形式。畲族民歌的内容涉及到生产劳动、生活交际、宗教仪式、人生礼俗、喜庆婚恋等各个层面,题材广泛,寓意深刻。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这一日,人们祭祀祖先、谷神,演示打草鞋、织彩带,邀请客人参加畲家婚俗活动,喝畲家酒,吃畲家饭,在噼啪作响冉冉升腾的篝火旁,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畲民说,畲家的歌很动听,像酒一样能醉人;畲家的米酒很温馨,像歌一样暖人心。在畲家,山歌、米酒不分家。

畲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畲民一向注重健身练武,忠勇家风世代相传。福安金斗洋畲族拳相传是该村第三十二世祖雷国楚所创,具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猛和防守严谨的特点,名重一方。

畲族传统服装多用苎布缝制,颜色以青黑和蓝色为主。畲族女装绚丽斑谰,统称“凤凰装”。畲族妇女用红头绳扎头髻,高高盘在头上象征凤髻;在衣裳、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边,镶绣着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的腰和美丽的羽毛;那后腰随风飘动的金黄腰带,象征着凤凰的尾巴;周身佩挂叮当作响的银器,则象征着凤凰的鸣啭。新娘头冠称“凤冠”。这些都与凤凰崇拜有密切的联系。

畲族彩带是畲族流传悠久的传统的手工艺织品,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也是用作腰带、背带等物的生活实用品,而且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定亲回礼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畲族传统彩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讯号,一成不变地保留了数千年前的原始的“意符文字”,成为一种至今“活”着的畲族“文物”。

畲族婚礼中“做表姐”、“难为亲家伯”,“拦旗”、“男拜女不拜”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特别是“男拜女不拜”,源于新娘是“三公主”身份,所以不用跪拜,相沿成习。取材于畲族婚嫁习俗的《婚礼舞》,曾晋京演出,现在还是畲族歌舞团的保留节目。

畲村中祭祀祖先的节日较多,正月初四是福建古田富达村祭祖日,正月初六日、十四,是宁德蕉城畲族祭祖日,二月初二日是福安坂中、福鼎双华村民祭祖会亲日等,祭祖这一天,各派子孙和宗亲都要赶到该村会亲、公祭祖先,届时摆供品香案,抬迎祖像,上演神戏,举办歌会等,热闹非常。畲族特色食品有乌米饭、菅叶粽、糍粑等。

新中国成立后,畲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畲族乡村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茅草房改造和通电力、自来水、乡村公路、广播电视、电话电信等“五通”建设,以及实施造福工程等,涌现出一批畲族小康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畲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畲族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青山绿水养育了畲族,畲族文化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缪品枚为福建省宁德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华侨台胞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链接:畲族】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摩托进村

第12345页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