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3图]请来看看惠安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请来看看惠安女 □ 龙志刚 文/图 惠安女事事能干,样样出色 惠安女事事能干,样样出色 惠安女的服饰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和视觉冲击力 当人们第一次来到惠安时,总是对惠安女的服饰穿着感到惊奇,它的款式、颜色搭配、镶嵌花边以及它的每一个饰品都吸引着人们
全文:

请来看看惠安女

□ 龙志刚 文/图

惠安女事事能干,样样出色

惠安女事事能干,样样出色

惠安女的服饰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和视觉冲击力

当人们第一次来到惠安时,总是对惠安女的服饰穿着感到惊奇,它的款式、颜色搭配、镶嵌花边以及它的每一个饰品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惠安,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和服饰习俗在全国独树一帜,尤以惠安崇武、山霞、小乍、净峰的渔女,更为风姿绰约,神秘迷人。惠安女自古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美德而著称。她们勤劳、聪慧、善良、坚强,善家务、多才艺,不论下海、耕田、雕石、锯木、织网、裁衣或经商做买卖;也不分粗活、重活、细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我们匆匆游完位于惠安县崇武丰岛顶端的崇武古城,便赶往惠安女聚集地——崇武半岛的大祚,那才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标。

还没有到大祚的时候,就听讲解员介绍惠安女的情况,说惠安女是来自古百越民族的一个支流,也是汉族,其先民与苗族、瑶族、黎族有着共同的族缘关系以及相近的民族纹样和色彩意识。初次见到惠安女,她们的服饰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和视觉冲击力,据说款式和颜色搭配还融入了当地山川、海浪、沙滩等自然元素,注重尺度比例适合自身体形,适合捕鱼、农耕等劳动生活的需要,更是把上衣的肩、臂、胸等处收缩,使其紧裹身体,显示出女性柔美的曲线。“黄斗笠、花头巾、短上衣、宽筒裤??银腰链”组合的服饰,搭配穿戴在惠安女子身上,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惠安女性在婚姻上有“常住娘家”的习俗,大部分女性从出生到成年,甚至个别人到老年都居住生活在娘家,形成一个女性群体。惠安女在出色地完成贤妻、良母、孝媳三重家庭角色的同时,在惠安的各项建设中闪耀着伟大创造和奉献的光彩,述说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和神话。直至今天,她们仍做男人应该做的粗重活,而男人们则把精力放在抚养后代,雕刻、打渔和在家喝茶。当我们看到这一情景时,也为惠安女打抱不平,其中有人风趣地说,回去把那些得“妻管严”的大男人都拉到惠安来学习学习,看人家大男人活得多自在。

惠安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众多,是福建著名的侨乡和旅游强县,素以“雕艺之乡”、“石雕之都”、“建筑之乡”著称。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秀美的港湾、沙滩、岛屿、礁石妆点而成一处处风景区、度假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这里山青水秀,滋养出科山、灵山、文笔山、五音山、灵瑞山等秀丽山峦。还有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石砌古城池——崇武明城闻名遐迩。

惠安交通便捷,国道324线、漳泉铁路和福厦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南北,县城距晋江机场40多公里,距福、厦两机场均百多公里。

特色产品:小乍鱿鱼干在全省最负盛名,渔民将捕捞上来的上等鱿鱼(俗称“锁卷”,学名枪乌贼)劈开,穿成一串挂起,晒干后制成鱿鱼干。鱿鱼干易存放且保质期可达一二年之久,因此常年都能品尝,为小乍一大特色风味。

寻埔风情 □黄种酷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在泉州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贩卖海鲜、头戴簪花围、耳佩丁香钩、身着大裾衫宽脚裤的寻埔女,你一定会被她们独特的衣饰和勤劳的背影所吸引。寻埔是一片滩涂,为什么叫“寻埔”,我想应该是这样的——靠海吃海以海为生的人一定是希望这片滩涂肥沃富饶,希望这个埔子能够收获硕大的膏寻,能够给当地人带来丰收和
全文:

在泉州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贩卖海鲜、头戴簪花围、耳佩丁香钩、身着大裾衫宽脚裤的寻埔女,你一定会被她们独特的衣饰和勤劳的背影所吸引。寻埔是一片滩涂,为什么叫“寻埔”,我想应该是这样的——靠海吃海以海为生的人一定是希望这片滩涂肥沃富饶,希望这个埔子能够收获硕大的膏寻,能够给当地人带来丰收和富足,因此才将这个村庄叫做寻埔。走在寻埔村的小巷中,到处可以看到勤劳和朴素的寻埔女,她们安然地坐在自家门口,气定神闲地撬着牡蛎,有些时候你可以看到她们三五成群闲话家常,有些时候你也可以看到她们忘我地大声说笑。在静谧的村子里你可以听到鸡鸣狗吠喧嚣于尘上,时不时有人挑着担子从你身边擦肩而过,一片和谐安详的村居景象,让你不由地悄悄喜欢上这个独特而神秘的地方。这时你会觉得这恍如世外桃源,民风如此之淳朴,让置身都市的你有一种陌生而又亲切的情愫油然而生。走在寻埔的小巷中,犹如走进一条丰富的历史文化长廊。小巷中的石板路已经被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踩踏成光滑的小径,这条通往故乡和异乡的小径,不知道承载着多少寻埔人的梦想。我沿着这条石板路寻找寻埔人的足迹,我想,这条石板路虽然沧桑斑驳,但对于寻埔人来说,它却是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村子里有许多建筑奇特的蚵壳厝,你会被渔村人民的智慧所折服,你不得不赞叹渔民们的鬼斧神工。这种蚵壳厝是用蚵壳建造的房屋,渔民们用石灰浆、三合泥浆将蚵壳一片一片砌起来,白色的蚵壳墙体、花岗石墙基、红砖砌成的方框,红白相间,鲜艳夺目。蚵壳厝冬暖夏凉,又能抵御海风和潮湿的侵蚀,深受渔民们的喜爱。这也是渔村所特有的古建筑。现在的寻埔已经是一个富足的地方了,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住上了洋楼别墅,我们不得不赞叹这些新老建筑能够如此完美和谐的共生。泉州是一座滨海城市,从寻埔人的身影我看到了泉州人的身影,他们有着如海般宽广的胸怀。而这种独特的海洋文化衍生出来的文化积淀博大而精深,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8图]福建虫寻埔女记忆是那阵阵花香(图)
作者: 暂无 来源: 每日新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埔是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这里的女人们头上戴着鲜花串成的漂亮的簪花围,她们和惠安女、湄洲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村子里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的蚵壳厝便是■埔女的家。正月二十九是■埔的妈祖巡香日,这一天的■埔村一改往日的沉静,■埔女漂漂亮亮地从蚵壳厝走出,
全文:戴上了漂亮的簪花围,从后面看过去,就像是流动的一片花海。 攻略: 1、交通:从天津直飞厦门,在厦门松柏汽车站坐高速大巴到泉州客运中心站(需两个小时)。中心站有到■埔的小巴,打车10多元。 2
异域“沙吧”
作者: 马燕坤   来源: 红河日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从越南老街省省府老街市的东南面出发,一直沿山向上环行38公里后就抵达了蜚声中外、海拔1500米的“沙吧”小镇。 “沙吧”小镇地处众山头拼攒成的平坦台阶上,与中越界山――黄连山遥遥相望。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四季清凉宜人的气候条件使其在20世纪早期就成为法国官兵度假的理想首选。晴天头冠白云,雨季雾气弥漫
全文:

从越南老街省省府老街市的东南面出发,一直沿山向上环行38公里后就抵达了蜚声中外、海拔1500米的“沙吧”小镇。

“沙吧”小镇地处众山头拼攒成的平坦台阶上,与中越界山――黄连山遥遥相望。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四季清凉宜人的气候条件使其在20世纪早期就成为法国官兵度假的理想首选。晴天头冠白云,雨季雾气弥漫的独特景观,由之而获得了云中“沙吧”的称誉。在“沙吧”小镇脚下的四维,畦畦梯田从山脊绵延到了山洼,又从山顶泻到了山脚,彻底将镶嵌着木板房顶和石棉瓦顶的苗、瑶、壮人家切割成了星星点点的村落。看似简易的民居住房焕发出暗白的色泽,悠悠地沉静在梯田与郁郁树林凝就的风情中,强烈地烘托着“沙吧”小镇别致的淳厚文化氛围。黑苗、红头瑶、壮族、京(越)族及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在此交融汇聚,给“沙吧”的自然美景平添上枚枚灵动的符号。

“沙吧”每日都赶集,最繁忙的要算周六、周日。在“沙吧”小镇脚下居住的开开村、老柴村、达湾村、达分村的黑苗、红头瑶、壮族,随着天际微微露出丝丝白光便早早上路,带上精心织就的各种手工艺品沿山攀援前往山头的“沙吧”小镇。“沙吧”成了他们手工艺品的卖场和展示文化风貌的舞台,更是与世界其他民族交融的温馨寓所。

在“沙吧”集市上,攒动的人头、潮涌的身影,摩肩的场面,激起了“沙吧”小镇一夜深宵此起彼伏虫鸣莺歌后的再次狂欢。在坡度陡立的“够美”街道上,穿着整洁的黑苗妇女背挎竹背篓,臂膀上搭满了自织的短袖上衣、宽筒裤、无袖褂、绑腿带、针织围裙、褶缝短裙、绣花单肩包、银耳环、手镯与项链。一边向走过的游客叫卖,一边不停地用手捻着束束捶打过、柔软得刚刚好的亚麻,匀称的麻线静静穿梭在黑苗与游客肩头同手腕蹭出的罅隙里。将捆捆亚麻半成品潜心地条分缕析,一遍遍地搓捻成麻线,成为辨识“沙吧”集市上黑苗妇女的一个工作证件。直到日薄西山,麻花型的线条占满围裙,惠与路人满心 的视野盛宴后,慧心的黑苗妇女才肯收心还家。

放眼望去,裹着红色头巾的红头瑶妇女三五成群地攒在一起,认真分享着布匹中来回穿梭的匝匝针脚。大小不一的十字型绣花不仅缀满衣袖间、裤腿边、领口上,也填满了磨得玉滑的竹篾背篓。在人流中穿插挤动的身影,给路人掷下了一段无绝期的绵绵思情和暇意。那些远离现实的过去与正在展演的现代刹那间联成一副胶合的图景。一时间,似乎红头瑶祖祖辈辈跨过山川、越过河流的腥风血雨苦寒恶暑,全织于密密针脚串成的刺绣中。如此的韵味悠远,含意无穷,又如此的遍览无遗,率性直白。

在“沙吧”,无论黑苗手中不断滚动的麻线,抑或红头瑶指尖来回小跑的针脚,似乎正在演绎着人类历史进程中东西方交融碰撞的故事。而西方在非西方寻觅扩张发展的历史则似乎是一个蓄意编造的神话。曾经的记忆逃逸得见不到任何斑痕。在这里,分散在不同地域的民族汇聚了,泛化的文化概念浓缩了。卧居山头静谧的“沙吧”小镇因此而独享灵鹫花底的诗意景致。在这里,展示自我及彰显文化个性,在意义上远远胜过了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交易与商品流通。

学会早当家目若朗星的苗瑶女孩和男孩,认真地守望着滚着露珠的山货:飘香蘑菇、鲜嫩笋芽、硕壮木耳……样样土产,一应俱全。当买者挑走产品后,他们小心地用绣满色调的布条轻轻地将外国币和越南币裹成一团。欣喜的笑容,掀开了梦圆人生的骚动―――即山铸钱,煮海为盐。戴着头盔,身着长褂的苗瑶壮青年男子,将摩托车整齐地列在宽阔地带,翘首静候搭乘的客人。当路过的行人临挨身旁时,那样熟悉的字眼“谋托摆”(Motorbike的英音)信马由缰地激活着路人沉睡的耳廓。撩动了来客归家的思绪,也勾起了再次远游的遐想。他们用娴熟的车技将游客带到村落,却不小心地露出异域民族社会以小型运输业为中轴、满怀韬略志在发家的决心。轻捷的摩托车车手仿佛一位东西方文化的使者,一位掌握巧妙技法的图谱艺人,意犹未尽地将越南 国家特有的少数民族志向与外国的发展节律划上了勾连的动情笔调。顶着尖顶细竹篾编成的斗笠的京族,在早已老化的自行车的尽可能的位置上挂严了填满花草蔬菜的箩筐。优美的叫卖声引来了股股游客,又送走了拨拨远去的身影。

挂满双语(通常是越南语和英语)招牌的各式店铺和旅馆前,簇拥着群群准备用手工艺品招揽买主的黑苗和红头瑶妇女,烂熟于心的英语语言技能让人难以置信她们的少数民族身份。顿时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产生英语才是其母语的错觉。

那些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别具一格的服饰此刻似乎早已退却,熟稔的外来语一再登场,取缔了少数民族话和越南拼音文。让他们看起来更像来客,更像英语母国的文化传人。

繁华的“够美”街道两旁,整齐地列着毗邻而居的幢幢三四层高的法式建筑。西餐厅、手工艺品铺面、货币交易所、旅游公司、民族风味店、衣物精品行,应有尽有,各显神通。西方与东方,越南与欧美,亚洲与欧洲、机械与手工,用物与食品,自然与人化,争先恐后,水乳交融。错落有致的法式建筑,红色的瓦顶低首下心,倾斜得近乎垂直,流畅的瓦沟一次次将每日午后必有的晚雨控得觅不到踪迹。瘦削而刚劲的街面,顺势而为,熟练地将从椽子上滚落的水柱尽直地送到山脚的肥地里。雨过的天空,湛蓝湛蓝,几朵悠悠的白云随性地飘忽着。

簇拥在“沙吧”四维的山脉显得更加苍翠,更加活泛。鲜朗的空气,沁人心脾,娱情悦色。长长的彩虹,将手臂从深埋的沟壑中伸到了置放“沙吧”小镇的台阶上。

“沙吧”虽狭窄而不失繁华,虽宁静而不乏声音,虽山居而不缺现代气息,虽本土而不吝全球视野。

在这里,有的是多姿的民族风情、多元的文化交汇、多类的语言构成。

“沙吧”是美丽人间的文化图谱,似鬼斧神工的天然偶成。和谐淳朴的黑苗、红头瑶、壮族在一代代地梳理着历史,用勤劳的双手经久地演绎着一桩桩奇遇、一段段执念。既谱写了自我,也创造了世界。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服饰简介(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云南日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 昌、贵州毕节、湖南桑植亦有分布。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历史上曾借用汉字标记白语,现有拼音白 文在试行。1990年人口为159万余人。$$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多穿白色立领对襟上衣,外 套黑坎肩;着白、蓝或黑色长裤,缠白布包头。有的 地方穿对襟上
全文: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 昌、贵州毕节、湖南桑植亦有分布。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历史上曾借用汉字标记白语,现有拼音白 文在试行。1990年人口为159万余人。$$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多穿白色立领对襟上衣,外 套黑坎肩;着白、蓝或黑色长裤,缠白布包头。有的 地方穿对襟上衣或大襟衣,外套皮或绸缎坎肩,戴瓜 皮帽。女子多穿白色或浅蓝色右衽大襟上衣,外套红 或黑色右衽坎肩;着白或蓝色宽筒裤,系绣花短围裙 和飘带;戴绣花头巾或头帕,穿绣花鞋。$$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贵州亦有分 布。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本民族文字。 1990年人口为570万。$$ 土家族民居多为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吊脚楼。 土家人喜好自家织染的青蓝色土布,史书称为“溪 布”或“峒布”,有的地方也穿麻布。青年男子穿 多扣对襟短衫,老人穿大襟衣。女子穿左襟滚花边 上衣,袖短且宽,着长裙,也有的穿青蓝色长裤; 头发绾髻。男女都包青布头帕。土家妇女擅长织 锦,所织的土家锦“西兰卡普”驰名中外。$$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 州和思茅、玉溪地区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 哈尼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拼音哈 尼文。1990年人口为125万。$$ 哈尼族住房有土木结构的平顶“土掌房”和 竹木结构的“蘑菇房”两种。哈尼人喜欢穿自 家织染的青色土布衣服。男子穿对襟上衣,着 宽脚长裤,青布或白布包头,系绣花腰带。西 双版纳一带男子穿右衽镶银片上衣。妇女多穿 无领右衽大襟上衣,着长裤,衣肩、襟边、袖 口、裤脚等处镶绣花边,胸前挂银饰。西双版 纳、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头戴镶银泡圆帽。 墨江、元江、江城一带妇女穿长筒裙、皱褶裙 或过膝长裤,系绣花腰带或围腰。还有的地区 穿大襟长上衣或银泡上衣,外套大襟坎肩。许 多地区妇女都扎裹腿、戴耳环、耳坠、银项圈和 手镯。衣服、头饰、围腰和腰带等是区分女性 婚否的重要标志。

[1图]以花名城叫刺桐 女人头上插花枝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玉兰花 以花名城泉州曾是以花为名的城市。自古泉州人素有爱花的传统,早在五代末年,泉州环城遍植刺桐。唐代诗人王毂有诗云: 南国清和烟雨晨, 刺桐夹道花开新。 林梢簇簇红霞烂, 暑天别觉生精神。 刺桐绕城,火红花开成为古泉州的胜景,因此泉州又称“刺桐”。 当年施琅将军的府邸还有春夏秋冬四个
全文:

玉兰花

以花名城泉州曾是以花为名的城市。自古泉州人素有爱花的传统,早在五代末年,泉州环城遍植刺桐。唐代诗人王毂有诗云:

南国清和烟雨晨,

刺桐夹道花开新。

林梢簇簇红霞烂,

暑天别觉生精神。

刺桐绕城,火红花开成为古泉州的胜景,因此泉州又称“刺桐”。

当年施琅将军的府邸还有春夏秋冬四个花园——“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女人插花泉州城中的女子同样爱花,古时这里就盛行戴花之俗,比如“簪花围”。作为装饰物的,既有鲜花,也有绢花,花色以红、白、黄为多,喜庆时须插红花。人们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含笑、玉兰或小朵鲜花),用麻丝线穿掇绕成环,围绕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四环,色彩相同。还簪插玉簪、银梳、金丝练和“佛仔线”,双鬓角又簪挂大朵鲜花,把满头青丝装饰得明艳照人。

民俗专家傅孙义说:“据传,这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风俗延续下来的。至今,泉州城四郊,包括晋江、南安、惠安农村部分妇女,仍保留着这种习俗。”

婚礼有花据介绍,泉州还有许多习俗与花有关:黄红菊花,含笑花、茉莉花、玉兰花等是古代泉州人结婚前轿前盘的重要礼品之一;其中玉兰花是端午节姑娘新婚后由娘家送给婆家的必备礼品;红白莲花糊成花灯作为元宵节前娘家为新婚女儿送灯(丁)给婆家,祝愿早生贵子。

以花入药泉州人也有将花入药入食的习惯。金银花、杭菊花、玫瑰花、刺仔花等晒干入药,有清凉解毒功效。茉莉花可供制作茉莉花茶。桂花、菊花可制成芬芳的美酒。金针菜花晒干就成为美食的佐料。

花圃环城爱花之城也必然有种花之地。泉州市花卉协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历史上泉州四周都有花卉种植基地,分别位于东门外的河市(今洛江区河市镇)、南门外的江南、西门外的丰州(今南安市丰州镇)、北门外的花园头、花园后(今丰泽区北峰镇)。位于市区的花巷,也是旧时因卖花而得名。而泉州的榕树盆景,更是远近闻名。

[4图]传统巡香日:千人踩街 时尚虫寻埔女:“苹果”拍照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村里年轻人抬着妈祖像巡游 虫寻埔女的簪花围汇成移动花园 传统虫寻埔女也爱玩时尚 虫寻埔女自排自演的“斗笠舞”成为万众焦点 “妈祖巡香”今年增花篮队,设扫路队、腰鼓队、果篮队和花灯队等十几支队伍 早报
全文:

村里年轻人抬着妈祖像巡游

虫寻埔女的簪花围汇成移动花园

传统虫寻埔女也爱玩时尚

虫寻埔女自排自演的“斗笠舞”成为万众焦点

“妈祖巡香”今年增花篮队,设扫路队、腰鼓队、果篮队和花灯队等十几支队伍

早报记者 颜鹏 李菁 颜雅婷 石勇 胡彦明 实习生 陈淋心 文/图

移动的花海中,不少埔女掏出“苹果”手机拍摄美好一刻——昨日正值农历正月二十九,市区东海街道埔社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妈祖巡香”日。以渔为生的埔人运用盛大的踩街活动祈求妈祖庇护,保佑来年顺利丰收,阖家平安。锣鼓声、鞭炮声,埔渔村热闹非凡。

上午9点多,巡香活动开始,青壮年抬着妈祖隆重登场,信众们高举圣香前呼后拥,紧紧相随,共有千余居民参加此次巡香活动。埔女们头盘簪花围,耳戴丁香耳坠,身穿大裾衫、宽脚裤,犹如移动花海。

今年巡香队伍中,新增了由埔女组成的花篮队。埔女挑着百合、芙蓉、郁金香、玫瑰等各式假花,绚丽别致。一位埔阿姨告诉记者,今年为了让巡香盛典更热闹,社区居民自发出钱购买花篮,穿着传统服饰,加入巡香队伍。站在花篮队前年仅7岁的小埔女成为焦点,一众摄影师们纷纷将镜头对准她。

除了艳丽的花篮队外,巡香队伍中有扫路队、腰鼓队、果篮队和花灯队等十几支队伍,种类繁多的菠萝、苹果、水蜜桃等水果以及各式各样的灯笼为庆典添加了喜庆氛围。更有期盼来年出海丰收,挑着蟹、龙虾、鱼的埔女队伍,寓意着埔未来更美好。队伍中富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斗笠舞,跳出了埔女的风姿绰约,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另外,此次盛典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为热闹的巡香活动增添别样风采。

(首位向96339提供线索的王先生 获得话费100元)

[1图]“六张牌”展现泉州之美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一条泉州游后的观感,数千人参与转发和评论(详见本报3月1日第4版)。那么,泉州之美在哪里?这个话题引起不
全文:一条泉州游后的观感,数千人参与转发和评论(详见本报3月1日第4版)。那么,泉州之美在哪里?这个话题引起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热议。他们认为,“六张牌”展现了泉州的美丽。 记者王金植 名人牌 人才辈出 霞光
[2图]文化寻根,蚵壳筑屋搭起海外华裔民族情
作者: 吴志连双双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菲律宾华裔学生向蟳埔女学习从贝壳中取海蛎。 菲律宾华裔学生对蚵壳建的民居兴趣浓厚。 “蟳埔人就地取材,利用蚵壳和传统的红砖,搭盖起独具特色的民居。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古港边的渔村……”4月22日,菲律宾华裔学生miky在福建省泉州市蟳埔古城,饶有兴致地听着泉州后渚边防派出所女警翁
全文:

菲律宾华裔学生向蟳埔女学习从贝壳中取海蛎。

菲律宾华裔学生对蚵壳建的民居兴趣浓厚。

“蟳埔人就地取材,利用蚵壳和传统的红砖,搭盖起独具特色的民居。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古港边的渔村……”4月22日,菲律宾华裔学生miky在福建省泉州市蟳埔古城,饶有兴致地听着泉州后渚边防派出所女警翁琼琼介绍“蚵壳厝”建筑文化。

miky介绍说,这已是他和同学们第二次来参观了。miky和其他104名祖籍福建泉州、晋江、石狮等地的菲律宾华裔中小学生,正在泉州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夏令营。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对于祖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夏令营期间,感受着泉州风土人情的miky,已经学会用汉语唱《蓝蓝泉州湾》。

在春末夏初阳光的沐浴下,毗邻大海的蟳埔古城格外秀丽,海水泛着金色的波光。“那么大的壳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一个垒起来还不会把它们压碎”……miky和同学们被蟳埔弯弯曲曲的小街巷惊住了,尤其是形态各异的“蚵壳厝”,着实让第一次看到它们的人着迷:一堵堵蚵壳厝,如片片鱼鳞,在阳光下十分耀眼,让人忍不住去摸。听完翁琼琼对于蚵壳厝的历史由来、建筑特点的介绍,学生们无不为“冬暖夏凉,最宜居住”的“千年砖,百年蚝”的建筑智慧所折服。

“蟳埔女、蚵壳厝、南音、歌仔戏、拍胸舞……闽南文化很让我兴奋。”miky说,祖辈住在闽南的渔村,他也常听祖父讲起家乡故事。他希望,这次泉州之行,能把泉州文化带到菲律宾,跟同学、家人来分享。

在海蛎壳房子外,几名“大裾衫,阔脚裤”的蟳埔女正在劳作。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女”的蟳埔女,勤劳、勇敢、贤惠、朴实,她们的生活习俗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miky看到带着头花的蟳埔女,对她们的服饰倍感兴趣,鲜花做成的簪花围戴在头上,就像是顶着一个缤纷的“小花园”。一旁的同学早已抢着拍照,miky则迫不及待地套上手套,用左手把海蛎摁在面板上,右手拿起撬刀,打准细缝慢慢插进海蛎壳里,撬一下、刮一下、甩一下,一粒海蛎就从贝壳里给剥了下来,甩进盆中。

“中华文化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根。希望为miky这些在海外长大的华裔孩子提供机会,继承传统文化。”后渚边防派出所女警翁琼琼说:“华裔青少年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国友谊的桥梁。”近年来,在上海、山东、云南、福建等地,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夏令营”陆续举行,孩子们从中学习中国文化常识、中国汉字、手工制作、中国书法等课程,领略当地的民俗民风,体验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泉州古渔村妈祖巡香 延续300年
作者: 暂无 来源: 侨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作为福建泉州的一个沿海渔村,蟳蜅位于古刺桐港畔,三面环海,以蟳埔女及蠔壳厝闻名。妈祖是蟳蜅人心中的守护神。300多年前,他们的先辈远道赴莆田湄洲妈祖祠“割香”,而那以后,“巡香”便作为一种祭祠仪式延续至今。3日正值农历正月廿九,每年这一天便是“巡香”日,人们用盛大的踩街游行来表达自己对大海的敬仰
全文:

作为福建泉州的一个沿海渔村,蟳蜅位于古刺桐港畔,三面环海,以蟳埔女及蠔壳厝闻名。妈祖是蟳蜅人心中的守护神。300多年前,他们的先辈远道赴莆田湄洲妈祖祠“割香”,而那以后,“巡香”便作为一种祭祠仪式延续至今。

3日正值农历正月廿九,每年这一天便是“巡香”日,人们用盛大的踩街游行来表达自己对大海的敬仰,并祈求妈祖庇护下一年“讨海”平安顺利。 

在妈祖庙烧过香后,浩荡的巡香队伍出发了。热闹的大鼓吹、腰鼓队在前助阵,富有特色的斗笠舞给人们带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古老民俗风情。

蟳埔女与惠安女、湄州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是闽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观。她们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蟳埔女最爱在头上下功夫,头发在脑后绾成圆髻,中间插着一根象牙色的筷子,圆髻的外围簇拥着鲜花串成的漂亮簪花圈。

当天,盛大的踩街队伍簇拥着妈祖沿着蟳埔巡香,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呈上贡品,寓意妈祖“走”进千家万户。中新社

< 1 2 3 4 5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