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相关搜索词
客家服饰色彩的多元情结
作者: 赖广昌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我们知道,服饰色彩,是服饰特点最为直观的识别形式之一,它往往是一个族群的重要识别标志,同时,服饰色彩还具有性别、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义。通过服饰色彩可以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族群的文化特质。“蓝衫”已被很多现代人视为客家传统服饰的意象。有的学者认为客家人具有蓝色情结,客家人对蓝色的迷恋,正是其痛失家园后低哑
全文:、五彩色等色调的服饰。白色主要用于内衣、五彩色主要用于衣、灰主要用于外衣等等。可见,客家传统服饰的用色多受当时自然环境、染织技术限制,受中原文化和时代风尚影响。并且与性别、年龄、地位对应,客家女子
[3图]西装罩长袍卫生衣最潮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州日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1923年12月,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师生为校长金曾澄去职公宴于广州南园酒家,看相片中,有人长袍马褂,有人西服革履,有人上袄下裙,有人旗袍裹身,正是民初服饰“混搭风”的绝妙体现。 1931年初,广州市国货市场的时装表演。 岭南大学的图书馆,师生多为西式打扮
全文:

1923年12月,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师生为校长金曾澄去职公宴于广州南园酒家,看相片中,有人长袍马褂,有人西服革履,有人上袄下裙,有人旗袍裹身,正是民初服饰“混搭风”的绝妙体现。

1931年初,广州市国货市场的时装表演。

岭南大学的图书馆,师生多为西式打扮。

1906年,《赏奇画报》在广州问世。在首期画报刊登的征订广告上,一个西服挺括、头戴呢帽的男子手里举着面小旗子,上书“赏奇画报问世”几个大字,再细翻多期旧画报,用西服男子作主角的保健品、烟草和茶楼广告屡见不鲜。

彼时的广州城内,洋布正一步步吞噬着土布的市场,多家百货公司一到促销季,其洋货柜台会被夫人小姐们挤爆,卫生衫裤一度备受热捧;男人们不热衷逛街,自有全城星罗棋布的洋服店为他们提供高端定制和成衣售卖服务,“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西服风行全城,长袍马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也不会轻易退场,数百服装店各出奇招,竞技斗法,煞是热闹。

采写/记者王月华

热闹

促销

洋布流行 土布退场

夫人小姐扎堆百货公司

清末民初的省城繁华地,洋布的价格不断走低,渐渐由富豪专享的奢侈品变身为寻常百姓都买得起的日用品。

根据粤海关的报告,19世纪70年代,广州口岸的洋布平均进口价格为每匹六七个银元,远高于土布价格,因此有资本赶时髦的多是有钱人家,尤其是做洋布生意的西关富商,更是把洋布穿在身上当“活广告”。到了19世纪90年代,洋布的进口价已降至约2元/匹,比土布卖得便宜多了。

清末岭南名士梁鼎芬修订的《番禺县续志》这样描述洋布的竞争优势:“洋纱幼细而匀,所织成之布,自比土布而可爱,而其染色更娇艳夺目,非土布所能望其项背……”到了上世纪初,市面上每尺洋布的零售价也只卖到几分钱,大大便宜过土布。再加上广州是“西风东渐”的前沿阵地,归国留学生一日多过一日,他们皆以西式服饰为时髦,洋布凭借价格与受众扩大这两大优势,在市面上几乎“一统江山”。

长堤一带的各大百货公司是最重要的洋装集散地。先施、大新、真光等百货公司几乎每年都有长达近一个月的“促销季”,它们在报上打出广告,招徕消费者“勿失机会”、“快来买平货”。根据1925年一期《广州民国日报》的报道,一个时尚女生绝不能少了布衫、布裙、丝袜、粉底、玳瑁发夹、手袋、头花、镶黑漆皮白布鞋等洋货作为“标配”。这些“标配”,都能在百货公司“一站式”买齐。因此,各大百货公司一到促销季,其洋货柜台就会挤满富贵人家的夫人小姐。“衣香鬓影,此往彼来,弄得水泄不通,插足无地。”

除了洋装外,皮草也是这些夫人小姐的心头好。当时的皮草店多集中在濠畔街,那里小小一件帽兜往往都要价值数十银元,几乎相当于一个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的确十分奢侈。

街头

时尚

西装革履 长袍马褂

数百服装店全城斗法

如果你穿越到100多年前的广州街头,让你惊讶的未必是女人衣饰的精致,反而是男人服装的“混搭”成风。放眼望去,有人西服革履;有人穿中山装;有人长袍马褂;还有人西装里边罩着件长衫,脚蹬皮鞋,令人侧目。

男子服饰的多元正是那个年代多种文化冲撞激荡的体现,这股超级“混搭风”也催生了兴旺的服装定制和成衣售卖业。据由省地方志编委会主编的《广东省志·丝绸志》记载,清末民初,广东约有600多家服装店,提供西装、军服、学生装和长袍马褂等各类服装的定制与售卖服务。六二三路和十八甫南路一带,洋服店成行成市,新式缝纫机在这里响个不停,不是英国的“胜家牌”,就是德国的“飞佛牌”。

知名服装店在报纸上打出广告,或是声称制衣师傅是技术精良的“海归派”,或是夸耀自家西装制作技术全城最优,也有一些不厚道的店家,玩起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策略。比如一家字号“升和”的洋服店,在报上炫耀自家师傅手艺的同时,不忘贬低同行,说“年来广州一隅,洋服店增设凡十余间,可谓繁盛,然其中于裁剪式类各等,皆不肯悉心研究,故欲求一新式者不可得”。

根据粤海关于1906年发布的报告,全广州当年新增裁缝店约百余家,多以定制售卖西服为业,制作西式呢帽的店家也大有增加,当年冬天,头顶西式呢帽出门的男人居然占到了七成以上,很多旧式帽店门庭冷落,不得不改弦更张。

说实话,读到这一结论时,笔者内心颇有些狐疑,难道粤海关的官员还到街上明察暗访数人头不成?不过,不管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水分,西式服饰备受热捧却是一个不争事实,由此催生出了信孚成记洋服、亚细亚洋服、金陵洋服、文华洋服等民国知名洋服店。

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路附近的昌兴街更成了有名的洋服一条街,洋行职员、政府官员、学校教师乃至爱时髦的学生是其最忠实的顾客。根据当年的画报,西装、墨水笔、金手表、白草帽和透明丝袜是一个时髦男子的“标配”,没有它们,出门就甭想标榜自己是高富帅。要想配齐这些“装备”,当然就得求助于星罗棋布的洋服店和洋杂货店。

商战

故事

卫生衫裤 市民新宠

“利工民”成就商业传奇

清末民初的省城繁华地,在衣物方面,除西装之外,最畅销的舶来品要数针织袜子和内衣了。它们凭着远胜于土布袜子和衬衣的柔软与舒适度,成为市民新宠,可谓男女通吃,老少咸宜。各大广告公司打广告时,必把这两种洋货单列出来,招揽消费者。比如,1913年先施公司在长堤大马路开张大吉,其开业广告列出的新到货品中,线袜和线衣赫然名列前两位;而光商公司在1910年5月打出的广告中,“男女线纱裤”是其刻意宣传的王牌商品之一。当时的针织内衣又被称为“卫生衫裤”,这个名字一直流传到现在。虽然,我们今天说起这个词,总觉得有点土,但在当时,“卫生衫裤”绝对走在了时尚最前沿。

“卫生衫裤”的流行也在广州造就了一个商业传奇,那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已闻名全国,传统绵延至今的中华老字号——“利工民”。“利工民”的创始人冯寿如先生可是个人物。1921年,他拿出400银元的本钱,买了几台手摇袜机,在同兴街开了家袜厂。当时,线袜穿着是舒服,但不如布袜结实,一双几角钱的袜子,穿几次就破了,普通市民难免心疼。冯老板特意将袜嘴加厚,这一技术创新很快打开了市场,产品不仅在广州卖得好,还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

1928年前后,广州线袜市场饱和,大打价格战,冯老板不愿卷入恶性竞争,于是另辟蹊径,进入卫生衫市场。“利工民”进行了很专业的市场细分,“秋蝉牌”使用40支纱,主攻大众市场;“金鹿牌”使用100支纱,专打高端市场。到了上世纪30年代,“金鹿牌”卫生衫的销量超越了很多洋品牌,不仅在广州市场一枝独秀,还远销港澳南洋。

白富美“标配”

布衫、布裙、丝袜、粉底、玳瑁发夹、手袋、头花、镶黑漆皮白布鞋等洋货是时髦女子不可少的“标配”。这些“标配”都能在百货公司“一站式”买齐。

高富帅“标配”

西装、墨水笔、金手表、白草帽和透明丝袜是当时洋派“高富帅”的“标配”,为此催生出繁荣的成衣售卖和定制业。

惠安女
作者: 暂无 来源: 益阳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盛景华 这次闽南之行的第一站说是泉州,实际却到了惠安黄塘。惠安名气很大,这里不仅有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崇武古镇,更有风情万种、闻名遐迩的惠安女。 按理说,家在惠安县的女子都该称作惠安女才对,这是依地域而言的。然而,真正代表惠安女典型特征的却是一种文化特征,它是一种以“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链、宽
全文:一色晃眼的银链。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她们虽然都带着帽子,但却不是戴的传统的黄斗笠。 就这样,我一口气拍下了几十张图片。令我遗憾的是,我所拍的大抵是背面和侧面的镜头,因为我手的相机不专业,没有长焦镜头
客家妇女服饰探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客家妇女的服饰,正属于草根的部分,其渊源于本土,渊源于蛮夷,毫不足怪,恰恰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谢重光 旧时客家妇女服饰富有特色,最具特色的是发式、头饰和兰黑色的大襟衫。就发式来说,已婚妇女多梳髻子,其样式不一,少妇和中年妇女多盘成方髻;老年妇女盘成圆形,叫“牛屎髻”;新婚妇女喜
全文:,就是上衣很短,短到肚脐眼完全露了出来,大有“敞衣”遗意。而头饰的部分,或梳“大头髻”,或梳“螺棕”,青年女子则不梳髻,但都要裹头巾戴篾斗笠。早期头巾是黑色的,称为“黑斗篷”,现在渐渐改为花头巾了;篾
你说你的眼里有一片海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主与法制时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2008年9月,著名军旅画家王利军的代表作《惠安女》被文化部选中参加神舟七号遨游太空。王利军为人所知,在于他的军旅绘画。而在军旅绘画以外,王利军的《惠安女》系列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画大海到画惠安女 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的海边,生活着一些服饰奇特、终日与大海为伴的妇女,人们称她们为
全文:,最初吸引他的是惠安女封建、文明肚、节约衫、浪费裤的独特服饰,以及惠安女独具特色、色彩鲜明的大斗笠。后来他常去惠安,也更多地了解了惠安及惠安女,尤其是惠安女的内在美让他感动,王利军说:正是惠安女
苏东坡廉州纪事
作者: 范翔宇   来源: 北海日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题写法帖 苏东坡在廉州的活动中,有一件被忽略了的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题写法帖。 “法帖”是《淳化秘阁法帖》的简称,或称《官帖》,简称《阁帖》。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命翰林侍画王著将内府所藏自汉至唐名迹,摹刻为《淳化秘阁法帖》十卷。收历代书家一百零二人,计四百二十帖,每卷末篆题“淳化三年壬
全文:不起来,只好继续一边信步一边思考着。 当苏东坡走到一个花坛旁的时候,见有几个小孩正在碰头地蹲在一起玩,每人手上都拿着一束花枝,对着花枝上筷子般大小的花蕾呼叫着,声音就像乡间农户在呼喊家养的狗。他在
[3图]“土著”服饰抑或各族服装融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泉州晚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惠女服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水坤 摄) 每逢盛会,惠安女就会盛装出行。(林水坤 摄) (上图)学者们认为惠女服饰糅合了多民族元素,因此十分独特。(陈小阳 摄) (下图)有学者认为惠安服饰是“敞衣青盖”的“活化石”。 (水坤 摄)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陈士奇吴拏云 观点一 各族
全文:海南强行抓来的黎人贵族康小姐纳为妻。婚后虽育有两男两女,但被迫出嫁的康小姐却始终怨气未消。待到女儿出嫁之时,康小姐便把出嫁的女儿打扮成自己被劫时的模样。其先是将女儿的梳成蝴蝶髻,其重20斤,高两尺
[7图]时光在岜沙倒流(图)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山商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热情的村长带着我们走进寨子深处,我们觉得不仅仅是时空在转移,时光也仿佛在倒流……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www.zsnews.cn 薄雾中的岜沙寨。 车在崎岖坎坷的山路
全文:,身材魁梧,样子威武的中年汉子,他正赤裸上身挥动利斧在修建房屋,见了我们几个不速之客,立即走进屋里穿上他们的服饰:一身黑得发亮的青布衣,直脚大筒裤,赤着足,头部四周发短平,顶部正中束着发髻,腰系佩刀
围屋里的客家嫂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三月,天亮得格外早。阳光铺张地洒在田野上,亮得刺眼,春的气息调皮地窜进了龙南县里仁镇新里村的每个角落。远处绵延的群山吐露青翠,在天边勾勒出清新柔和的线条,濂江河在村旁温柔地流淌,“叽叽喳喳”的鸟语不绝于耳,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村子中心那座渔仔潭围在树木掩映下若隐若现。走近看,四个炮楼直耸云霄,历经
全文:

三月,天亮得格外早。阳光铺张地洒在田野上,亮得刺眼,春的气息调皮地窜进了龙南县里仁镇新里村的每个角落。远处绵延的群山吐露青翠,在天边勾勒出清新柔和的线条,濂江河在村旁温柔地流淌,“叽叽喳喳”的鸟语不绝于耳,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村子中心那座渔仔潭围在树木掩映下若隐若现。走近看,四个炮楼直耸云霄,历经百年的青砖墙面覆满了厚厚的青苔,翘角飞檐刚强又不失柔情。围旁,桃红李白,星星点点地装饰着古朴庄重的客家围屋。客家女人们又在忙着酿制客家米酒了。春天一到,游客便会多起来,要有充足的米酒供应给游客。徐全珍早早地就起床了。心里有事,她总是睡不踏实。砻谷、浸米、蒸米、加酒曲、发酵、焙酒……酿酒有六道程序,得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如果不精心,米酒必定不香不醇。徐全珍做事从不含糊,接连几天,她都窝在酒坊里,客家冬头帕戴了起来,客家围裙系在了身上,把酒坊打扫得一干二净,把稻谷砻好再用风车把谷壳吹干净,用清水浸软糯米,再放到甄上蒸熟,加入酒曲发酵,最后将米酒装入缸里用温火加热。几天后,那醉人的香味飘散开来,于是,这座百年古村的每块砖、每棵树、每瓣花,都透着酒香。徐全珍是围屋里生围屋里长的正宗围屋女人。50多年前,徐全珍出生在关西镇关西新围——那是一个著名的围子,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富丽奢华。几百年前,围屋始祖花了二十万两白银建造了那座围子,可是,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围屋后人却穷得揭不开锅。徐全珍父亲早逝,母亲一人拉扯着五个子女生活,每餐都是红薯稀饭。虽然日子穷,但每到过年,围屋里每家每户都会酿制米酒。全珍母亲是围屋里的酿酒高手,每次酿酒,全珍都围在母亲身边打下手,于是从小就对酿酒技术了如指掌。1977年,20岁的徐全珍出落得亭亭玉立,爱的红线也随即牵到了她手中。见到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围村民李龙房,徐全珍的心为之一动,这小伙子家在围屋,和自己成长经历很相似,不仅长得帅气,且为人忠厚,家庭贫困但学得一门木匠手艺,这样的人值得相守。很快,两人结为连理,徐全珍从一座围屋走进了另一座围屋。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渔仔潭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村里空气清新,树木葱翠,村民纯朴友善,嫁入这样的美丽村落,徐全珍心满意足。结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乡村各地,李龙房凭着一门好手艺,外出广东做起了木匠生意,徐全珍则在家耕田务农,养儿育女。家里被徐全珍拾掇得井井有条,儿女也被教育得懂事听话,日子好起来,食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2001年,徐全珍的娘家所在的关西新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还成为第十九届世客会唯一指定参观点,当年11月24日,围屋里举办了闻名海内外的千人宴。之后,关西新围成为诸多专家学者、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紧接着,2007年,离渔仔潭围不远的新园村栗园围也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被开发成为了旅游热点。徐全珍特意到两座焕然一新的围屋里参观,看到围屋游人如织,一改往日的空寂安静,客家小吃被游客抢购一空,围屋人变成了导游,猫篮、竹筒、蒸篮等客家用具摆进了客家博物馆,围屋女人们组成了文艺队伍,歌舞蹁跹,其乐融融。这是我从前生活过的围屋吗?徐全珍心里又新鲜又难过:在围屋里过几十年的苦日子,却不知道原来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围屋不仅是安全的住所,还是块宝藏!“要是渔仔潭围也能被开发成像关西新围、栗园围那样该多美!”一颗叫“渴望”的种子在徐全珍心里迅速长起来。没想到,灿烂的梦想一步步走近了徐全珍和她的山村。2008年,县里打造“客家龙南”、建设“客家名城”的号角吹得格外响亮,历史厚重、风景优美、酿酒传统悠久的渔仔潭围被定位为“客家酒堡”进行整修开发。别具一格的艺术创作室、古色古香的醉仙广场林立而起,围屋百姓搬了出来,腾笼换鸟成为酒和艺术作品的展览室,以展示酒文化为主旋律的客家文化旅游景区跃然于眼前。想到家乡关西新围的热闹情景,徐全珍信心百倍。第一次,她就凑了1000元入股渔仔潭围旅游开发合作社。围屋女人个个会酿酒,瞅准“客家酒堡”的定位,县里便引导农村妇女发展客家酿酒产业。过年时酿酒自己喝还行,可要大批量酿制卖给游客,这有戏吗?要是酿好了卖不出去怎么办呢?许多妇女犹豫不决,谁都不敢迈出第一步。徐全珍却在心里琢磨:关西新围里的那些薯粉做的客家小吃都上得了台面卖了好价钱,我们的米酒这么香,怎么会卖不出去呢?一天,县妇联干部带领渔仔潭围的女人们走出家门来到广东省和源市苏家围。在苏家围,游客摩肩接踵,广东女人酿酒上规模、质量好,既是一道景观,更成了一项产业。徐全珍和当地妇女聊天得知,她们酿的酒每公斤32元,每户一个月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徐全珍豁然开朗:“别人能成功的,我们也能!”回到村里,徐全珍一次就准备了60公斤大米。酿酒的几天里,徐全珍心里也很紧张,全村的人都在巴望着她,如果酿不好的话,不但蚀了本,丢了脸面,还打击了全村人的积极性。那几天晚上,徐全珍睡不着,早上不到5点就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酒坊,浸米要六七个小时、加水要适量、焙酒的温度不能太热……每一个细节丝毫都不敢马虎。第七天,酒酿好了,徐全珍家挤满了人,销售商尝米酒的一刹那,她紧张得屏住了呼吸,当销售商尝完米酒后直点头“啧啧”称赞时,徐全珍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四周也响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次,徐全珍获得了1300多元的收入。有了榜样,渔仔潭围的女人们信心十足,都积极加入到酿酒队伍中来。本县杨村、武当等乡村的妇女陆续前来切磋交流,渔仔潭围米酒的名气越来越大。2008年5月,全县酿酒大赛在渔仔潭围举行。当天,村头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欢声笑语一片。徐全珍将酿好的米酒和酒娘分别用小瓷罐盛着,和其他数十名选手的酒作品排成一排,请评委品尝打分,最后,徐全珍以精湛的手艺成为十大酿酒“客家嫂”之一,她酿的米酒被评委统一评定为“色香味俱全的醇客家米酒”,荣获大赛二等奖。活了大半辈子,徐全珍第一次登台领奖。得了奖的徐全珍在村里牵头组织10多位妇女成立了酿酒协会,一起切磋技术,探讨酿酒心得,协会还统一了价钱,申报了“渔潭米酒”商标注册,她们的米酒比市场价高出50%,可是不少销售商还是纷纷慕名前来订购,“渔潭米酒”还走出了县门销往外地。看着大量的米酒被销售一空,徐全珍这才真正体会到,其实身边的围屋就是“聚宝盆”,自己的手艺就是“金饭碗”啊!不仅是徐全珍,渔仔潭围的其她妇女也都尝到了甜头,今年已经80多岁的曾来娣如今酿酒每月都有上千元收入,她说夜里做梦都在笑。徐全珍发现,有些游客看了围屋,喝了米酒,都不想走了,想在山村吃吃客家饭,住住农家屋。这时,头脑活络的徐全珍又大胆想出了一个新点子,她和丈夫商量腾出了两间房,新添了家具,还买了电脑、上了网,装修成客房,并做了客家菜谱,在全村开设了第一家食宿一体的“农家乐”旅馆。这一下子,还真吸引了一些游客,有位广东游客在徐全珍家住了三天后,直说这里不但有优美的环境,更有热情的客家人,让他都不愿回去了。看到徐全珍带了个好头,许多人又纷纷效仿她开展农家乐项目,村里一下子冒出了十多家农家乐旅馆。米酒产业兴盛了,农家乐火爆了,文艺活动也丰富起来,婚俗表演、山歌对唱、文艺表演等闹腾得山村红红火火。有时候,徐全珍忙累了,坐在沙发上休息,看到家里电视、家俱、冰箱、电脑等一应俱全,想到吃、穿、住、行跟城里人一样讲究档次,心里时常溢满幸福。● 徐丽芸 文/ 廖勇飞 图

苏寿南——呕心沥血铸“三枪”
作者: 子非   来源: 厂长经理日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38年5月25日,苏寿南出生在 古城苏州旧学前街的一个穷困人家。 父母亲每日疲于生计,养育着5个孩子, 即便在苦难的日子里,沐浴在全家人春 雨般的关爱中,身为幼子的苏寿南还能 “背起书包上学堂”。11岁,苏寿南 第一次领会到人生的苦寒惨淡,慈爱的 母亲在病魔的纠缠中离开了人世
全文:的优秀企业家,有着重大的影响。 他对“三枪”的执著,“以人为本”的 管理思想,盖源于此。$$ 初战告捷$$ 针织九厂厂长任命宣布足足3个 月,苏寿南却没有上任。他一扎进影 响到质量的关键──染整
< 1 2 3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