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畲族博物馆获赠宁德传统畲族服饰
作者: 雷红香   来源: 畲乡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通讯员 雷红香)日前,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服装厂林章明先生将自己珍藏的两件传统畲族服饰无偿捐赠给我县畲族博物馆。该服饰为清末民初时期宁德一带典型的畲族女性衣裳,为黑色苎麻交领式,两旁开深衩,衣领处镶有红色花边,袖口处为蓝色布边,手工缝制,做工精细,且保留完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全文:

本报讯(通讯员 雷红香)日前,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服装厂林章明先生将自己珍藏的两件传统畲族服饰无偿捐赠给我县畲族博物馆。

该服饰为清末民初时期宁德一带典型的畲族女性衣裳,为黑色苎麻交领式,两旁开深衩,衣领处镶有红色花边,袖口处为蓝色布边,手工缝制,做工精细,且保留完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首届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纺大学子获大奖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晨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石伟通讯员侯庆)近日,首届中国(浙江)畲(shē)族服饰设计大赛总决赛落幕,按照系列和单套分组,共评选出两金、四银、六铜共12项获奖作品。武汉纺织大学7名学生夺得一项金奖、一项银奖和两项铜奖。 据介绍,大赛自8月份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0个省份的作品1200组。纺大学
全文:

本报讯(记者石伟通讯员侯庆)近日,首届中国(浙江)畲(shē)族服饰设计大赛总决赛落幕,按照系列和单套分组,共评选出两金、四银、六铜共12项获奖作品。武汉纺织大学7名学生夺得一项金奖、一项银奖和两项铜奖。

据介绍,大赛自8月份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0个省份的作品1200组。纺大学生肖慧作品《伊·畲》是为畲族设计的春秋休闲常规适用型服装,简单大方的服装大廓型,主要颜色采用黑色、红色,显出畲族人的庄严朴实、凝重深沉、热情大方和勤劳简朴。服装的图案、色彩、款式,把畲族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该作品获得系列类金奖。

[4图]“福建五女” 泉州占二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早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虫寻埔女 畲族女 湄洲女 客家女 除了惠安女外,福建还有埔女、畲族女、客家女和湄洲女,她们被称为“福建五女”。“五女”有着共同的特点——服饰特别、勤劳朴素、吃苦耐劳,她们的形象代表福建女性被全国人民熟
全文:

虫寻埔女

畲族女

湄洲女

客家女

除了惠安女外,福建还有埔女、畲族女、客家女和湄洲女,她们被称为“福建五女”。“五女”有着共同的特点——服饰特别、勤劳朴素、吃苦耐劳,她们的形象代表福建女性被全国人民熟知。随着时代变迁,“五女”的传统服饰也渐渐融入了时尚元素,“五女”们带着别样的美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埔女:“巡香”如同花海

传统的泉州埔女从小就把头发留长,成年后将秀发盘于脑后,梳田螺髻,中间横插一根“骨髻”。发髻外围戴花环,少则一两环,多则三四环。她们的服饰简朴宽松,上衣为布纽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颜色以青色或者浅蓝色为主,老年妇女以黑色为主。裤子以黑、蓝为主,裤筒款一尺左右,裤头多用白色、蓝色,俗称“大裾衫、阔脚裤”。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主任吴新文介绍,埔女的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服饰的改变,接受文化程度的改变,以及就业结构的改变。“以往的埔女,衣服以黑色为主,或者自己动手将白布染成蓝色做成衣服。现在,随着面料的多样化,埔女的服装款式虽然没有改变,但在颜色上却变得花俏,各种颜色,各种花色都出现在她们的传统服饰上。”

除了传统服饰花色的改变,更多的埔女出门时选择穿着现代时尚服饰。有趣的是,虽然大多埔女着时尚服饰,但仍梳着传统的发髻,戴着艳丽的花环。

每年农历三月初九妈祖生日,埔都有一场热闹非凡的“巡香”活动。“巡香”过程中,埔女身上现代与传统结合碰撞出的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到10岁的埔小女孩到80高龄的老一辈埔女,均穿着传统又花哨的服饰,头顶花环,手持香火,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出海丰收。在摄影师的镜头前,埔女毫不羞涩,将美丽身影留下。还有不少埔女拿着手机自拍,将倩影通过微博发送出去。

一位埔阿婆告诉记者,虽然很多埔女已经到外面工作,过的并不是传统的埔女生活,但每个传统节日,她们都会请假回来参加。她们也为传统活动带来了很多新意,“巡香”队伍中的节目越来越丰富了。

畲族女:节日最爱“凤凰装”

“凤凰装”是畲族女最主要,也是最有特色的装束。戴笄、穿花边衫、扎以拦腰、穿花鞋,已婚的畲族女把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或截筒高帽式,用红色绒线环束,未婚者的头上仅套一红线圈。

据传,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像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像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

大红、桃红、猩红以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和扎在腰后的绣花腰带,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羽毛和凤爪;佩于全身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凰的鸣啭。“凤凰装”上精致的纹饰图案被称为“凤桃”,五彩丝线绣以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花鸟、鱼蝶、瓜果、蔬菜等纹样,以及想象中的凤、龙等吉祥纹样,还有戏曲人物纹样等。特别是作为“凤凰装”显著特征之一的绣花腰带,装饰手法夸张、纹样独特,富有生活味和创造性,主要有花鸟、动物、几何、符号和绣字纹等。

穿着美丽的“凤凰装”,福建的畲族女早在唐代起就开始担负家务、农活等主要劳动,与男子一样上山下田。如今,除了仍驻守山区的畲族女,年轻的畲族女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穿着传统服饰了。年轻的畲族女纷纷来到城市,服务于各行各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又称“乌饭节”,这一天里,畲族女纷纷穿上传统服饰,唱起山歌。据了解,畲族女性从少女时就开始学唱歌,不少女子十五六岁就已是唱歌能手。走进畲村,就可以听到山上、田间妇女的歌声,有的妇女走出家门就开始唱歌。

湄洲女:“妈祖髻”保平安

关于湄洲女的服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

妈祖,是湄洲女的杰出代表。湄洲女的服饰以及独特的“帆髻”都是妈祖的首创。蓝红色的服饰对比强烈,上身是蓝色和红色搭配的斜襟大布衫,下面是红黑两截拼成的裤子。据当地人说,蓝色比喻大海,红黑分别象征吉祥与思念,服饰里装满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爱。

湄洲女的发饰代表着一艘帆船,后脑上高高耸起的发束像是升起的船帆,而两旁的波浪形银簪则代表着摇橹、船桨,头顶上的银叉和银勺象征着桅杆和船舵,红绳是船的缆绳。

在湄洲岛上,传统的湄洲男女们分工明确,男人出海,女人织网;男人打鱼归来,女人收拾渔网。

湄洲女具有善良、勤劳、勇敢、甘于奉献的品格。多少年来,湄洲人在原本十分荒凉的海岛上建立起美丽的家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自然是与湄洲妇女的勤劳勇敢和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如今在湄洲岛上,依旧能够看见“妈祖髻”和红蓝服饰。红色服饰,是湄洲女的最爱,仍旧在湄洲岛上生活的湄洲女常穿大红服饰,头戴红花,在市场中卖着海鲜和特产。

客家女:朴实中传递美感

客家女的服饰别具一格,多以蓝衫为主,上衫下裤,上衣配有碎花,花色以白为主。腰带可兼作钱包使用。头戴客家独有的凉帽,圆圆的周边垂有几片黑布或青布,黑布片既可有效遮阳又能随风飘拂,加之胸前围一条绣花围裙,看上去虽朴实,但也有一种神秘的古典美感。

相比其他“四女”来说,客家女的服饰要朴素得多,除了蓝色外,黑、白、灰也是客家女服饰主要采用的颜色,服装材料早期多使用棉布或者麻布,结实耐用。

朴素的服饰是客家女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直接体现。客家女性有着坚忍自强、历难弥刚的精神特质。南方山区生存资源匮乏,迫使男人外出经商甚至漂洋过海。而留在家乡的妇女遂成为一家之长,独立挑起了生活重担。她们边干活边唱山歌,悠扬的歌声回荡在美丽的风景中。

如今,50岁以下的客家女已经很少将传统的客家服饰穿在身上了,年轻人也少唱山歌了。然而,客家女的精神却永久流传,女人们依旧挑起重担,不输男儿。年轻的客家女当起了服装设计师,将客家传统服饰加入现代流行创意,以蓝色、大襟、碎花边为永恒的基调,既保留了服饰传统的元素,又加入了时尚的元素。

着红戴冠是何人
作者: 暂无 来源: 经理日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从唐朝开始至明清时期,畲族先民从闽、 粤、赣三省交界一带陆续迁移到闽东。畲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民族,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习俗风情。 在我记忆深处,那“美丽无边”的莫过于畲族女子的传统发式…… 在霞浦,畲族已婚妇女发式样为古典“盘龙髻”式(又称
全文:,脑后呈瓜瓣状,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的红线。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扒、豪猪簪各1枚,俗称“凤凰中”。福鼎一带畲族妇女梳头不掺假发,仅梳本身的长发于脑后成面包型,罩以黑色网纱,插上银簪等饰物
[1图]武纺包揽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金银铜奖
作者: 暂无 来源: 服装时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日前,由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丽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与景宁畲族自治县联合承办的2012首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景宁举行。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生肖慧凭借作品《伊·畲》获得
全文: 日前,由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丽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与景宁畲族自治县联合承办的2012首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景宁举行。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学生肖慧凭借作品《伊·畲》获得
客家服饰:在保护和传承中展现魅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黄晓平 特约记者郭华平 在定南县的边远山村,一部分客家妇女依然保留着穿客家服饰的习惯,象征着吉祥如意的客家服饰是她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她们的精神寄托。2007年,定南客家服饰被列入赣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客家服饰制作工艺,近年来,定南县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了保护计划
全文:列入赣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客家服饰制作工艺,近年来,定南县加大资金投入,制定了保护计划,建立了保护客家服饰的传承人制度,让客家服饰制作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1 客家服饰历史悠久
客家妇女服饰探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客家妇女的服饰,正属于草根的部分,其渊源于本土,渊源于蛮夷,毫不足怪,恰恰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谢重光 旧时客家妇女服饰富有特色,最具特色的是发式、头饰和兰黑色的大襟衫。就发式来说,已婚妇女多梳髻子,其样式不一,少妇和中年妇女多盘成方髻;老年妇女盘成圆形,叫“牛屎髻”;新婚妇女喜
全文:

客家妇女的服饰,正属于草根的部分,其渊源于本土,渊源于蛮夷,毫不足怪,恰恰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谢重光

旧时客家妇女服饰富有特色,最具特色的是发式、头饰和兰黑色的大襟衫。就发式来说,已婚妇女多梳髻子,其样式不一,少妇和中年妇女多盘成方髻;老年妇女盘成圆形,叫“牛屎髻”;新婚妇女喜欢把发髻盘得象一条独木舟,称为“船形髻”,或称“船子髻”。其具体情形,有人作了生动的描述:过去客家妇女的辫发很多是盘成高髻的,状如独木舟,谓之“船子髻”,系以红绳,插以银簪,髻上可套凉笠,髻端外露前翘,笠沿周围垂下长约五寸的五彩布条,微风吹来,彩条飘拂,确是别有风韵。

银簪源于蛮、越少数民族

其中的银簪,只是俗称,一般有三把,形状似剑,质地有金的、有银的、有象牙的、有木制的,古时也有铁制的。关于其由来,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从客家人都是北方南迁汉人后裔的印象出发,编出了如下的故事:古时客家先民在战乱中南迁,妇女们怕在慌乱中与家族走散了,遭到兵匪歹徒的骚扰凌辱,多带利器防身。后来为了携带方便,便高挽起头发,把小刀短剑当做束发的簪子,所以最初的簪子是铁制的。久后升平无事,生活好过了,簪子防身自卫的功能隐退,装饰美观的作用突出了,形制变小变巧,金的银的象牙的簪子也陆续出现了。

故事很美,似乎也合情合理,问题是,还有不少南方地区的妇女也有插刀剑形簪子的习俗。例如福州妇女头上就有三条簪,传说五代十国时南唐入侵闽国,闽越妇女不甘受凌辱,暗藏刀具防身,或把刀具插在发髻上,后辈人见三条簪插髻既好看,又能保护发髻不散,就把它继承下来成为一种习俗。这里对于习俗成因的解释虽很牵强,但已接近真相。而刘禹锡《竹枝词》描写蛮女“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她们的头上插戴的“银钏”、“金钗”,与客家妇女的银簪正是同一类型的饰物,更证明银簪、三条簪都源于蛮、越少数民族。

凉笠是“椎结之遗风”

凉笠属于头饰,关于其起源,明清以来的文人,多以理学的眼光,把它解释为旨在男女之防,是韩愈、朱熹或苏东坡实施礼乐教化的结果,即所谓文公遗制,或眉山遗制。江浙人梁绍壬清嘉道年间任官广东,他在笔记中有如下的记述:惠州、嘉应(州)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眉山遗制也。

惠州、嘉应州都是客家人聚居区,所以这里讲的是客家妇女戴笠的情况。眉山是宋代文豪苏东坡的家乡,所谓眉山遗制,是说苏东坡当过惠州太守,此俗是因苏东坡教化而留下的美俗,故称“苏公笠”。但惠州近邻的潮州乃至潮州近邻的闽南漳、泉二州都有类似的习俗,苏东坡没有到过这些地区,那又应如何解释?潮州之俗归之于韩愈,漳、泉二州之俗则归之于朱熹。相关的记载很多,如广东潮州妇女出行,则以皂布丈余蒙头,自首以下,双垂至膝。时或两手翕张其布以视人,状甚可怖,名曰文公帕,昌黎遗制也。

昌黎是韩愈的故乡,紫阳是朱熹的别号。昌黎遗制是说经韩愈教化留下的美俗。韩愈、朱熹都有文公的谥号,所以不管是昌黎遗制还是紫阳遗制,都可称为文公帕或文公兜。经文人如此一解释,粤东、闽南客家、福佬地区妇女的蒙面或戴笠习俗,就与儒家礼教提倡男女之防的说教联系起来。

不过,如果细究起来,以上种种说法难免露出马脚。据学者研究,上述文人的各种说法,出现的时间都很晚,最早只能上溯到清代中期。而闽粤一带妇女以布蒙头遮脸的习俗,最迟在宋代就有了。

这些有异于中原内地的“旧俗”是“椎结之遗风”,是“蛮妆”,那显然不是汉俗,而是蛮夷之俗。那么,属于蛮妆的“敞衣青盖”到底是怎样一种打扮?“青盖”应是指头上戴着竹冠或笠子,用青、蓝、黑等深色布缠裹着。这种打扮,在晚近畲族人中还经常看到。如清代闽东、浙南畲族人“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璎珞状”。“头戴竹冠蒙布”,所蒙的布是畲族人自织自染的蓝布青布,那自然就是“青盖”了。

客家妇女服饰渊源来自本土

至于“敞衣”,应是说衣服穿得很暴露,身体的不少部分都露出来了。其情形,在著名的惠东妇女服饰中还能知其大概。福建省惠安县东部崇武城外山霞乡、小岞乡、净峰乡等乡镇的妇女,服饰很特别,其衣裤的式样百余年来不断变化,但基本特点不变,就是上衣很短,短到肚脐眼完全露了出来,大有“敞衣”遗意。而头饰的部分,或梳“大头髻”,或梳“螺棕头”,青年女子则不梳髻,但都要裹头巾戴篾斗笠。早期头巾是黑色的,称为“黑斗篷”,现在渐渐改为花头巾了;篾斗笠为竹编尖头涂黄漆,有防雨淋日晒的作用,一年四季出门就要戴。斗笠一戴,头巾一裹,脸部只露出眼睛,符合“青盖”的特征。综合服饰和头饰观之,其装扮实际就是“敞衣青盖”的活化石。

客家妇女的服饰打扮,与古时潮州蛮夷的 “敞衣青盖”是源与流的关系,而与当今畲族人及惠东女的特殊服饰,应是同源关系。客家学者王增能在描述客家妇女的“船子髻”之后,紧接着描绘客家妇女的大襟衫、深裆裤、围身裙、布鞋、银项圈、银镯子,结论是“打扮起来活像个畲族妇女”。这一结论,也印证了客家妇女服饰与畲族妇女服饰的同源关系,进而印证了客家妇女服饰的渊源来自本土、来自蛮夷。

客家妇女服饰渊源来自本土、来自蛮夷,这与客家文化具有浓厚中原情结的特点看似矛盾,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客家先民不但有来自中原和江淮的南迁汉人,也有赣闽粤边土著的越族,还有自荆湘迁徙至此的蛮族。汉、越、蛮三种文化要素充分涵化,都融入到新生的客家文化中,因而客家文化既有浓厚的中原情结,又有深厚的草根本色。其中原情结主要体现在精英文化中,体现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中,草根本色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中,体现在民俗文化中。而客家妇女的服饰,正属于草根的部分,其渊源于本土,渊源于蛮夷,毫不足怪,恰恰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今夏连衫裤领风骚
作者: 暂无 来源: 烟台日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还记得小时候的背带裤吗?胸前有个大口袋,里面穿件小衬衫,头上戴朵大红花,蹦蹦跳跳地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是很多“80”后女生的童年回忆。弥漫着童真味的连衫裤,今年夏天却风情万种地走上时尚的舞台,从明星到时尚圈人士,从街拍达人到博客红人,一时间触发了一场连衫裤热潮。 如果你想一边牢牢抓住全球时尚趋势,
全文:较强,身材高挑的可以试试稍微紧身些的连衫裤,看起来会更加纤细;而个子不太高的可以选择宽松点的连衫裤,中裤或短裤款的连衫裤比长裤款更加实穿。对于搭配功力不是很高的入门者来说,可以从黑、白、灰、蓝、卡其
[12图]霓衫羽衣耀畲乡
作者: 李肃人   来源: 畲乡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单套常规实用型金奖——凤之恋系列常规实用型金奖——伊·畲单套常规实用型银奖——畲礼系列常规实用型铜奖——曼姝畲华单套常规实用型铜奖——畲家之恋系列常规实用型铜奖——现代畲校单套常规实用型银奖——畲女系列常规实用型银奖——畲魂系列常规实用型银奖——畲·谜单套常规实用型铜奖——服务装单套常规实用型铜奖—
全文:业务指导,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丽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和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2012首届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总决赛颁奖盛典在我县隆重举行。本次大赛旨在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开发
[2图]一个闪耀时尚界一个快乐在卖鱼
作者: 泉州郭冰德   来源: 海峡导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出生于惠安的曾玲玲与出生于蟳埔的黄小红,是两位80、90后渔女,因其美丽,都被媒体高度关注,分别成为泉州两大渔女(惠安女与蟳埔女)新一代的典型代表,她们同时又代表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泉州古城,有两个美丽的地方———崇武古城和蟳埔渔村,这两个地方的妇女,因贤惠、勤劳,再加上独具风采的服饰,被称为美丽
全文:





出生于惠安的曾玲玲与出生于蟳埔的黄小红,是两位80、90后渔女,因其美丽,都被媒体高度关注,分别成为泉州两大渔女(惠安女与蟳埔女)新一代的典型代表,她们同时又代表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泉州古城,有两个美丽的地方———

崇武古城和蟳埔渔村,这两个地方的妇女,因贤惠、勤劳,再加上独具风采的服饰,被称为美丽的“福建三大渔女”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渔女们的新生活、新形象也为世人所关注。这其中有两位代表:


惠安渔家女曾玲玲,凭舞蹈《惠女美》和掌中木偶才艺表演,在央视模特大赛胜出,成为“中国名模”,如今是京城时尚界的一个宠儿。


蟳埔渔村的渔女黄小红,2008年被誉为闽南版“天仙妹妹”,一夜间走红网络,还走进画册,成为丰泽区蟳埔渔村旅游形象大使。然而,生活中的黄小红,选择在街巷快乐卖鱼。


昨日,导报记者采访了如今仍在泉州水门巷卖鱼的黄小红,并电话采访到远在北京的惠安籍名模曾玲玲。

惠安女曾玲玲——时尚界的新宠儿


昨日,曾玲玲参加了一场时尚先生秀和MCM奢侈品服装秀。目前在北京打拼的她,频频亮相salvatore

ferragamo、Max-mara、保时捷、香歌丽牛仔、联想时尚秀、百丽服饰等奢侈品品牌秀场及时尚杂志。“她是中国模特界的一个新宠儿。”曾玲玲的“伯乐”、泉州铭车坊的谢章诚在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称赞说,曾玲玲是惠安女的骄傲,也是泉州乃至福建模特界的一张耀眼名片。


今年23岁的曾玲玲,出生在惠安县净峰镇,身高180厘米。2009年,她以海峡赛区总决赛冠军身份出战第十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并荣获中国名模、全国五佳、最佳才艺奖等荣誉。


曾玲玲表示,舞蹈《惠女美》是她胜出的“法宝”。“舞蹈全国独有,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展示出惠安女的水灵,这一形象抓住了评委们的心。”


昨日中午,曾玲玲对导报记者说,经过这两三年在北京的打拼,她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的目标是走国际化道路。”


这些年,时尚界也有不少圈中人邀请曾玲玲参加影视剧拍摄,但曾玲玲说,一来时间安排不过来,二来也没有合适的剧本,“不过,如果有拍我们惠安女的作品,我肯定演。”


曾玲玲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惠安人,不管在哪里,有机会我都要向世界展示我们惠安女的美丽、勤劳与善良。”下半年,曾玲玲将去美国参加时尚秀活动,她将在世界的面前展现惠安女的美。

蟳埔女黄小红——闽南版“天仙妹妹”


相较曾玲玲的活跃,在泉州东海的蟳埔渔村,被誉为闽南版“天仙妹妹”的黄小红,则依然从容行走在街巷间,每天快乐卖鱼。


2008年,17岁的黄小红参加蟳埔妈祖出巡游行时,无意中被一名网络推手拍下照片上传网络,因其纯朴而又阳光的笑容,以及蟳埔女传统服饰形象,迷倒不少网友,一夜走红。随后,黄小红当上蟳埔旅游宣传大使,并多次登上蟳埔女画册封面。


尽管在当地,黄小红是个“名人”,但她照旧每天凌晨3点多出门卖海鲜,下午一两点钟回家,生活简单而快乐。


“那姑娘漂亮活泼,开朗不计较,特别爱笑。”说起黄小红,在水门巷摆摊的摊主意见一致。他们告诉导报记者,他们蟳埔人打鱼讨生活越来越困难,黄小红10多岁就出来卖海鲜,帮家里赚钱,培养弟弟念书。


在泉州市区水门巷,导报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黄小红,一身红衣的她依旧质朴,言谈间露出淡淡的羞涩,浅浅的笑容。


而说起自己的出名,黄小红说:“我不算什么‘红人’、‘天仙’。平时忙于生意,也没空去看网上的那些东西。”


“出名之后,生意会不会好做一点?”导报记者问。“没什么差别呀!”黄小红一边回答,一边不时向路人推销着自己的海鲜。

相关链接

福建三大渔女

湄洲女


妈祖光影下的莆田湄洲女的服饰是

“帆船头,海蓝衫,红黑裤子保平安”,上身是蓝色和红色搭配的斜襟大布衫,下面是红黑两截拼成的裤子。“帆船头”又称“妈祖髻”,是大有讲究的,发髻代表船帆,两侧的银卡子代表船桨,中间的红头绳代表缆绳,头顶上的簪子代表锚,海上交通的象征性非常明显。

惠安女


惠安女主要集中在惠安县的崇武、净峰一带,其美丽、勤劳与善良闻名于世。惠安女穿着的具有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是: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强的色彩感染力,被视为“中国服饰精华的一部分”。“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安女传统服装的特征。

蟳埔女


蟳埔是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个小渔村,位于晋江入海口。这里的女人以美丽、勤劳与善良著称,她们头上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的簪花围,她们和惠安女、湄洲女一起并称

“福建三大渔女”,这里还有别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

导报记者

郭冰德

文/图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