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词
惠安女印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余姚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听说“惠安女”已经很久了,前几天专门去了一趟惠安。其实,惠安女只是惠安人口中的一部分,集中居住在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崇武、小?等乡镇。惠安女因勤劳、美丽、贤惠和奇异的服饰而闻名于世。过去我一直以为惠安女是少数民族,其实她们是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其装束独树一帜,极像少数民族。汽车一到崇武,首先映入眼
全文:

听说“惠安女”已经很久了,前几天专门去了一趟惠安。其实,惠安女只是惠安人口中的一部分,集中居住在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崇武、小?等乡镇。惠安女因勤劳、美丽、贤惠和奇异的服饰而闻名于世。过去我一直以为惠安女是少数民族,其实她们是汉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其装束独树一帜,极像少数民族。汽车一到崇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路两旁的石雕,石雕与花木一起承担着美化公路的任务,原来这里与惠安女一样有名的还有“石文化”,崇武是全国有名的“石雕之乡”。当我踏上崇武街头的时候,第一次近距离领略了惠安女的风采。来来往往的惠安女子中,大多戴着奇特的蝴蝶状头饰,头巾和涂上黄漆的斗笠把脸部遮得严严实实,却毫无顾忌地露出肚皮,上身穿着斜襟短衫,袖口绣着色彩鲜艳的花边,下身是宽大的玄绸裤。有人说她们是古代百越族的后裔,头饰类似于古百越族的图腾;也有人说是受彝族服装的影响,不管怎样,这一身装扮已经延续了千年。崇武镇大?村的海湾很宽阔。环山的避风海湾是一种资源,最适合渔民生息,所以大?的渔村很大。我们到的时候,正好是农历的七月十五,海滩上每条停泊的船前除了渔民修补船只外,都有惠安女点着香烛、烧着纸钱在祈祷平安,不时响起鞭炮、爆竹。在潮水中,渔家的孩子们在弄潮戏水;在礁石前,有许多惠安女在挖牡蛎。我深深呼吸着带着咸腥味的空气,将脚趾挤到松软的沙滩里,听着波澜壮阔的大海的阵阵涛声,坐了十几小时车的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久违的熟悉涌上了心头。年轻的时候在玉环县坎门镇当兵,在海边生活了七八年,对大海有着别样的情怀。更巧的是,坎门的居民大多是从闽南迁过去的,所以当我听见久违的语音时,仿佛见到了故人。第二天一早去小?镇前峰村的海滩。前峰村紧靠小?镇的街上,路边一块界石铭刻着村名的来历:前峰村位于南海前哨,故名。走完水泥路后还有很长一段高低不平的沙石路,路两边都是民居,尽头的路面是厚厚的黄沙,显然是被潮水推上来的。一出路口,眼前是一个很宽阔的海滩,远处停泊着许多等待卸货的渔船。因为还没有涨潮,渔船还不能卸货,我们坐在海滩边一个水产加工厂的码头休息。加工厂老板姓康,才三十来岁,夫妻俩很客气,搬出了桌椅,泡起了工夫茶。闽南人的工夫茶小有名气,我品尝着溢出香气的乌龙茶,与小康老板聊着小?的今昔。他告诉我,这里过去对土地使用控制很紧,小?镇的街头与村庄之间隔着满畈的地瓜田,现在已经建满了房子,全镇的人口从2000年的二万七千猛增到现在的五万多。说到海滩,小康很留恋也显出很无奈。他说,十多年前,潮水涨上来时,海鸥也跟了上来,现在却成了天然的垃圾场,海鸟几近绝迹。说话间,一辆装满垃圾的拖拉机开进了海滩。看着被污染的海滩,我有说不出的心痛。这里的地理条件极像我生活过的坎门镇灯塔大队的海滩,记得那里的海滩上半部分是金色的软沙滩,下半部分是乌黑的硬沙滩。硬沙滩还是一个天然的训练场,我们曾经在那里练刺杀、练投弹,在月光下巡逻从硬沙滩走过,随着脚印的移动会发出一串亮亮的荧光。旁边有摄友问起惠安女特殊的“不落夫家”的婚俗习惯,现在是否仍然这样。小康的妻子告诉我们,还是这样,她生下女儿后才住进丈夫家,名正言顺地与丈夫共同生活。说话间,她六岁的女儿蹦蹦跳跳来到她妈身边,小佳瑶一点也不怕生,任凭我们给她拍照。小康的妻子还告诉我们,惠安女的生活没什么变,还是很辛劳,穿着倒是先改变了,像她这样三十来岁以下的女子已经不穿戴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了。斗笠下悬挂的挂件她们也不会编织。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不加保护,这一汉民族服饰的奇葩可能会成为记忆,成为图片上的影像。潮水已经涨到了码头下,把垃圾堆淹没了,小驳船来来去去忙着从渔船上卸货。当地没有一家饭馆,我们买了二十斤的虾、蟹,借主人的煤气灶烧,小家庭缺少餐具,我们只好用洗脸盆盛着煮熟的虾、蟹,用手捞着吃,新鲜的味道,原汁原味的做法和吃法,成全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海边野炊。当我们告别时,我们已经不能从前门出去了,潮水没上了台阶。小康的妻子带着孩子领我们从后门走,一直把我们送到大路,离开老远了回过头去,我还看见母女俩在原地向我们挥手……

[3图]启岭置地披新绿:畲族
作者: 暂无 来源: 光明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畲族姑娘 畲,刀耕火种的畲,古朴生趣的畲。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客,就是来开荒的人。畲族是南方的游耕民族,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点一把火,垦荒耕种,开启山林。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凤凰山四散迁徙,从广东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
全文:

畲族姑娘

畲,刀耕火种的畲,古朴生趣的畲。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客,就是来开荒的人。畲族是南方的游耕民族,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点一把火,垦荒耕种,开启山林。

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潮州凤凰山四散迁徙,从广东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畲族傍山结茅,依山而筑,沿坡而居,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搭建起一座座鳞次栉比的木楼,开辟出一垄垄整齐的旱地和梯田。他们耕耘于河谷,纵横于阡陌,驰骋于神话和梦想之中。

畲族居住地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没有污染和噪音,在湛蓝的天宇和灿烂的阳光下,纯粹的山歌和粗犷的舞蹈传递着世间的深情。走近畲族,人们体会到的不仅是畲族文化的浑厚多姿,更能感受到畲族淡泊名利、顽强拼搏、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如今,在许多畲族聚居的村落,人们仍然能体会到浓郁的上古遗风,让人如融世外桃源。

畲族提倡男女平等。《种田歌》唱到:“男人犁田女割草,男人插秧女挑灰”。畲族女子不仅要同男子一样劳作,而且要承担起家政内务。她们与男子携手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开山辟地,垦山筑田,创建家园。畲族生男生女一样可以获得一份祖产。

“远方客人到畲村,山笑水笑人欢乐。”畲民淳朴好客。走进村寨,倚山而筑敞门迎客的畲族民居――小木楼,古朴而温馨,几乎每一位村内畲民都会主动招呼,热情邀你到家中,捧上农家自制茶,茶汤清冽好喝,一般要喝两碗,畲民认为“喝一碗是无情茶”。畲民大都不善言辞,却总会留你吃饭,为你杀鸡,做糯火粑,磨豆腐娘,端上一系列自家腌制的山菜野菜。

“歌是山哈传家宝”,畲族素有歌不离俗,俗不离歌之说,盘唱民歌是畲族最重要的文化传统。祭祀以歌演史,婚恋以歌传情,丧礼以歌代哭,日常以歌自娱、以歌代教,岁时节庆必有歌会,佳山胜水均是歌场。盘歌形式以男女对唱为主,还有独唱、齐唱和二重唱等多种形式。畲族民歌的内容涉及到生产劳动、生活交际、宗教仪式、人生礼俗、喜庆婚恋等各个层面,题材广泛,寓意深刻。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这一日,人们祭祀祖先、谷神,演示打草鞋、织彩带,邀请客人参加畲家婚俗活动,喝畲家酒,吃畲家饭,在噼啪作响冉冉升腾的篝火旁,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畲民说,畲家的歌很动听,像酒一样能醉人;畲家的米酒很温馨,像歌一样暖人心。在畲家,山歌、米酒不分家。

畲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畲民一向注重健身练武,忠勇家风世代相传。福安金斗洋畲族拳相传是该村第三十二世祖雷国楚所创,具有南拳步稳势烈,发力猛和防守严谨的特点,名重一方。

畲族传统服装多用苎布缝制,颜色以青黑和蓝色为主。畲族女装绚丽斑谰,统称“凤凰装”。畲族妇女用红头绳扎头髻,高高盘在头上象征凤髻;在衣裳、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边,镶绣着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的腰和美丽的羽毛;那后腰随风飘动的金黄腰带,象征着凤凰的尾巴;周身佩挂叮当作响的银器,则象征着凤凰的鸣啭。新娘头冠称“凤冠”。这些都与凤凰崇拜有密切的联系。

畲族彩带是畲族流传悠久的传统的手工艺织品,既是美化衣着的装饰物,也是用作腰带、背带等物的生活实用品,而且还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信物、定亲回礼和驱邪祝福的吉祥物。畲族传统彩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讯号,一成不变地保留了数千年前的原始的“意符文字”,成为一种至今“活”着的畲族“文物”。

畲族婚礼中“做表姐”、“难为亲家伯”,“拦旗”、“男拜女不拜”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特别是“男拜女不拜”,源于新娘是“三公主”身份,所以不用跪拜,相沿成习。取材于畲族婚嫁习俗的《婚礼舞》,曾晋京演出,现在还是畲族歌舞团的保留节目。

畲村中祭祀祖先的节日较多,正月初四是福建古田富达村祭祖日,正月初六日、十四,是宁德蕉城畲族祭祖日,二月初二日是福安坂中、福鼎双华村民祭祖会亲日等,祭祖这一天,各派子孙和宗亲都要赶到该村会亲、公祭祖先,届时摆供品香案,抬迎祖像,上演神戏,举办歌会等,热闹非常。畲族特色食品有乌米饭、菅叶粽、糍粑等。

新中国成立后,畲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畲族乡村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茅草房改造和通电力、自来水、乡村公路、广播电视、电话电信等“五通”建设,以及实施造福工程等,涌现出一批畲族小康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畲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畲族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青山绿水养育了畲族,畲族文化在新的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缪品枚为福建省宁德市人大常委会民族华侨台胞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链接:畲族】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摩托进村

第12345页

[4图]福州原生态景区新标杆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州晚报海外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北峰皇帝洞景区位于福州晋安区,面积12000多亩,距离福州市区约45公里,是福州目前已开发的单体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景区,属于寿山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国自然奇景
全文: 北峰皇帝洞景区位于福州晋安区,面积12000多亩,距离福州市区约45公里,是福州目前已开发的单体面积最大的原生态景区,属于寿山国家矿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国自然奇景
走读畲乡
作者: 暂无 来源: 温岭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文/图 张明辉畲族又称山哈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歌代言,以歌为乐。畲族的服饰、婚嫁、宗教、图腾,无不显示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史载,畲族在隋代就在我国南方闽、粤一带生活,是开发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畲”字,来历很古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畲,烧榛种田。杜甫曾云:“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耕。”畲族种的
全文:

文/图 张明辉畲族又称山哈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歌代言,以歌为乐。畲族的服饰、婚嫁、宗教、图腾,无不显示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史载,畲族在隋代就在我国南方闽、粤一带生活,是开发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畲”字,来历很古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畲,烧榛种田。杜甫曾云:“瓦卜传神语,畬田费火耕。”畲族种的稻被称作“畲禾”,玉米称作“畲客豆”,开垦荒山则称之为“开畲”。“畲”字作为族称,则始于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浪漫的民族,畲族女子出嫁,首先要对歌,以试探男方的真诚。大凡有几个步骤:鼓乐迎宾、山歌对唱、迎亲、拦路对歌、借锅、杀鸡、出嫁等等。对歌对于男女双方来说并不困难,畲族向来是个善歌的民族,任何一个当地人都有可能是个出色的歌手,盛装的对歌,无异于一场传唱山歌的盛会。婚嫁民俗表演时,轿夫抬着一顶晃悠悠的花轿将新娘送往夫家,花轿在山哈人的弄堂间穿行,如同穿越了过往。两旁排屋临街而建,略显陈旧;山哈家园的台门在蓝天下分外耀眼,黑色的瓦砾,粉白的墙体,苔青的石条编排成台阶;一条条常青藤从天而降,从巷子的深处到最深处,流动的风早已吹拂了千年。两个中年汉子吹响了唢呐,热热闹闹的迎亲队伍走进村寨。一间明亮的堂屋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群活泼的畲族少女头裹花布,身上披着五彩绣花的凤凰装,她们嬉笑着排成一行,仿佛是在等待着久违的情人。她们看上去是那么的明丽自然、动人活泼,客人们的热情也被点燃,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欢娱的盛宴。喜气洋溢在山哈家园的上空,街头、巷尾,乃至坐在自家门口编织彩带的老阿婆都露出了干瘪的笑脸。我无比兴奋地跟随着迎亲的队伍,从村寨的这头走到那头,从这间屋子踏进另一间屋子。正屋的屏风上张贴着一个大大的“喜”字,四方桌上摆着自酿的米酒,耕作用的农具闲散在各个角落,空气里弥漫着松香与油籽的味道。人们起哄着看新郎新娘对拜,喝交杯酒。在天井里,一道七色的阳光翻越墙头,落在了新人们的脸上、身上。美丽的新娘,当你舀起一道清水,抬起头,轻轻地为新郎拭去脸上的灰尘,新郎正与你脉脉对视,会心一笑。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纯洁与美好,时光在瞬间凝固,定格成一幅幸福的画卷。静止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空间。一阵锣鼓声终于打破了时间的平衡,少女的舞蹈开始亮相,伴随着音乐的节拍,她们在四方的台子上踏着绚丽的舞步,一种强烈的动感与节奏感打动了我,激情在瞬间迸发。没有欢呼与雀跃,只有那些少女,在忘我的踏步、转圈,进退自如,而后,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畲族的先民们,用一种音乐的方式,将他们内心最原始的冲动与激情保存了下来,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而后来的后来,将会有更多的子孙来继承他们的血脉。走读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听起来就让人回味无穷,而畲乡的风情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因此,我决定诉诸笔端,让这种美妙的感觉停留在纸上。这次旅行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在中国的版图上,丽水的景宁县是全国仅有的一个畲族自治县,它山高路远,地域偏僻,它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景宁之行,令我见证了朴素之美。有文字记载,景宁县的大均古村始建于唐末五季初期,一千多年来始终是瓯江支流小溪流域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贸经济较繁荣,耕读风尚也很注重,形成了大均人重“三杆”的民俗,即笔杆、秤杆、竹竿(撑篙),靠写契、写文书、做生意和撑船撑排谋生。在建筑上形成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朴的前店后院式山区商贸古街风貌,有“小溪明珠”、“景宁最高学府”、“浙南芙蓉镇”之美称。这一路上,目光所及,是高山、峭壁、河流、溪涧、山林、石屋,大均古村就隐藏在这连绵的群山之中。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驶,稍有不慎就有坠落深渊的危险。而沿途的风景是一剂良药,消解了我的不安。在历经了一番坎坷与颠簸之后,我如释重负,大均古村近在咫尺。大凡村寨都有一些特色,畲族的村寨也不例外,它依山而建,睦水而临,一排排古旧的老屋勾起了我的思绪,“农业学大寨”、“革命促生产”……照壁上的字迹依稀可见。山里人是本分的、淳朴的、闲散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无形中使他们变得随性,而山川与河流,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于是,对于村民们来说,任何标语式的口号都显得无足轻重。在村寨临近瓯江支流的江边,一棵唐樟引起了我的兴趣,据说它已经存活了千年。千年的古樟树,大概算是树精了吧,它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它就喝着瓯江水长大,见证了畲乡的时世过往;它是一部编年史,更是一位最有力的见证者。杜甫诗云:“豫樟翻风白日动,鲸鱼拨浪沧溟开。”而我,在这棵古樟树下,看到了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和一个风情万种的古老村寨。

妈祖信俗概况
作者: 暂无 来源: 莆田学院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妈祖信俗简介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影响的扩大,历代朝廷封妈祖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
全文:仪式,男女老少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敬请妈祖参加。⑷妈祖游灯。渔民、农民、市民等在节日的晚上都提着“妈祖灯笼”绕游。⑸妈祖服饰。湄洲妇女平常头上都梳着帆船状的发髻,着蓝色的上衣和红相间的裤子,表示对妈祖
[2图]信丰:让畲族文化绽放橙乡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畲族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器物引起了游客们的兴趣。 信丰县畲族艺术团在乡镇巡回演出。 赖伟国特约记者钟玉忠文/图 脐橙丰收的季节,信丰县畲族艺术团以“民族团结进村入校”为主题在全县巡回演出,为信丰农民送去一道畲族文化大餐,受到群众的欢迎。近年来,信丰
全文:

畲族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器物引起了游客们的兴趣。

信丰县畲族艺术团在乡镇巡回演出。

赖伟国特约记者钟玉忠文/图

脐橙丰收的季节,信丰县畲族艺术团以“民族团结进村入校”为主题在全县巡回演出,为信丰农民送去一道畲族文化大餐,受到群众的欢迎。近年来,信丰县对畲族文化与民间习俗做了大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留住了许多即将消逝的畲族文化元素。

橙乡大地的一道绚丽彩虹

信丰县是“赣南畲族发源地之一”。据说,明朝洪武年间,蓝姓氏族先人克昌公等四兄弟携带家眷,从福建永定县迁到今信丰县的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正平镇球狮畲族村、古陂镇太平畲族村等3个村定居,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目前,信丰有畲族行政村4个,8200多人。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老爷会”、马灯舞、婚嫁、祭祖等。在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每年八月初六至八月十六举行的“老爷会”(又称“康王福主会”)是纪念岳飞、张宪、岳云等南宋抗金名将的一项民间活动,以屋场为单位,各屋场选择黄道吉日轮流举办。举办“老爷会”期间,畲族群众一大早便成群结对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到寺庙里把“康王神像”抬迎出来,各家各户杀鸡宰猪祭拜,然后把寺庙的香火引回家,放在家中的厨房里,期望“人丁兴旺、代代相传、吉祥如意”。如今,田垅的畲族群众已把“老爷会”作为亲朋好友礼尚往来、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一种特有方式来操办,多了些现代元素。

畲族人日常饮食除米饭外,还有以稻米和糯米制作成的各种糕点,如乌饭、麻糍、艾米 等。乌饭是三月三的节令食品。用乌饭树(畲语称是沙糖子)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就不怕蚂蚁咬。畲族人民除汉族的传统节日外,还有三月三、拜祖节、猎神节等许多传统节日。“三月三乌饭节”俗为“上巳节”,敬天地、拜祖宗,是畲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畲族人民都吃“乌米饭”,阖家共餐,缅怀祖先。畲族人能歌善舞,流传下来最著名的山歌是《高皇歌》,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

面临失传危险的文化艺术

“糯米做糍圆又圆,香麻拌糍甜粘粘……”这是流传在信丰畲乡的歌谣,表达畲民盼望春日时(糍)来运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畲族文化源远流长,成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畲族人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服装,可以说畲族人的日常生活就是一部蕴含自然、宗教、人文的文化画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危险,抢救、搜集、挖掘畲族文化迫在眉睫。

畲族人爱唱山歌,山歌是他们的语言,所以畲族山歌被称为“歌言”,进入畲乡就是进入歌海。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总是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作或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办歌会,以山歌唱答,通宵达旦,沉醉在一片欢乐、淳朴的乡情之中。但这些早已成为过去,山歌已不再承载着畲族语言的作用,今日的畲乡,少了往昔的封闭。在信丰的畲族村里,除了一些60岁以上的老人能讲畲语、唱畲歌外,大部分村民对畲语都是一知半解,虽然听得懂,却说不出来。在日常对话上,都是以信丰当地方言为主。今年72岁的蓝祥林是安西镇田垅畲族村仅存几位能说畲语能唱畲歌的老人之一,提起畲族语言,老人一脸的失落。他告诉记者:“随着公路的修建、通信的畅通和电脑的普及使用,原本闭塞的田垅畲族小山村与外界有了更多的沟通,畲民纷纷开始外出做生意、打工、求学,一拨拨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口口相传的畲语适应不了交流的需求。估计再过几年,就没有多少人会讲畲族话了。”如今,信丰畲族人的起居、饮食、衣着都与信丰其他农村一样,畲族特有的服饰(即凤凰装)成了凤毛麟角,现在也很难找到了。

畲族人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千百年来关于这个民族的历史状况、社会生活、文化传统,除了正史的记载外,更多是依赖于畲族儿女的口耳相传。在很多时候,民间的风俗习惯、歌谣传说,能与正史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但诸多正史往往经过层层过滤,失掉很多生气淋漓的史料史实。因此畲族文化的传承很需要文字记录,口头传承虽然是文化的延续,但是这种延续一直考验着畲族人民的记忆和口才,往往有一种局限性。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畲族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当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知之甚少,比如畲族人特有的技艺“上刀山”表演由于后继无人,这项绝技也将成为“绝唱”。田垅畲族村的老人们担心将来再也看不到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了。

撑起畲族文化“保护伞”

为保护畲族文化,信丰县做了大量工作,千方百计留住渐逝的畲族文化,让其孕育新的辉煌,与世人共享畲族文化瑰宝。

去年,信丰县投入近9万元在田垅畲族村建成了以“和谐畲族”为主题的畲族文化长廊,全长34米、宽2.2米,由《畲族历史》《畲族风情》《畲族生产劳动》三部分内容组成,通过版画的形式、白描的手法,反映了畲族的起源、迁徙和生产生活,更突出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畲族群众在政府政策的扶持及自身努力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现了“和谐畲族”及畲族与当地汉族群众“融洽相处,共同发展”的面貌。今年,该县在田垅村建起了畲族民俗文化馆,收藏展示了近200件畲族文化艺术藏品。同时,该县还组建了信丰畲族民间艺术团、畲族老年艺术团,让畲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马灯舞》《跣足娘》《筷子舞》《畲山茶歌》等一大批歌舞文化艺术走出山村。3月,该县又在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成功举办了首届三月三畲族乌饭节,一展丰富且优秀的畲族文化。

然而,要让畲族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还需做好“四篇文章”:一是做好培训文章,培训畲族文化艺术传承人,积极营造弘扬畲族文化氛围,让畲族人民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喜欢并懂得自己的文化,在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中主动承担起责任,这样才能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二是做好服饰文章,创新发展畲族传统文化新思路,畲族服饰是畲族民间工艺的一面镜子,是畲民区别于其他民族最重要的标识之一,在广泛听取相关专家、学者和民族干部意见的基础上,指导厂家设计出既能突出畲族传统文化独有元素,又融入现代潮流的服饰,今后着装范围逐步推广到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三是做好对外交流与宣传文章,提升畲族文化内涵和影响力,充分利用民族工作交流与学习平台,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推进各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四是做好挖掘整理文章,促进畲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组织一些对畲族文化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学者、民族干部以及畲族民间艺人,参与畲族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同时加强同文化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关心支持民间畲族艺人,共同做好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 

[3图]许自典:在尴尬和寂寞中挺进
作者: 暂无 来源: 晋江经济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水墨画《惠安纪行》 彩墨画《吉祥?惠安女》许自典的工作室不大,像个方正的火柴盒,不过,光线还好,窗外就是泉安中路。车水马龙,汽车喇叭声,商店里的音乐声交织在一起,异常喧闹。 “心远地自偏;闹中取静。”许自典顺手关上窗,嘈杂和尘嚣被挡在了窗外,被挡住了的还有那不尽的功利与诱惑,室内变得出奇的安静。塞
全文:协会会员,晋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现代水墨、重彩画的创作与研究。 1. 三杯铁观音下喉,他右手拿起画笔,左手放在背后,深深吸一口气,然后,时而挥毫泼墨,时而凝神
[2图]赣南客家文化,如何走出“摇篮”?
作者: 暂无 来源: 赣南日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客家服饰象征着客家人的性格和精神。熊民芸 摄 古围焕发生机。赖锦洪 摄 赣州、梅州、龙岩三地同为我国主要的客家聚居地。如今,梅州和龙岩推广客家文化的脚步已经走在前面,被誉为“客家摇篮”的赣州,在这方面正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傅亮记者李伟
全文:遗产名录;冬头帕、拦身裙等客家服饰以、兰、白为主色调,既实用又独具韵味,象征着客家人沉稳内敛的性格;客家人待客大方古朴,讲究礼仪规矩,客家菜系和饮食习俗保存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还有客家方言、客家
苏寿南——呕心沥血铸“三枪”
作者: 子非   来源: 厂长经理日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38年5月25日,苏寿南出生在 古城苏州旧学前街的一个穷困人家。 父母亲每日疲于生计,养育着5个孩子, 即便在苦难的日子里,沐浴在全家人春 雨般的关爱中,身为幼子的苏寿南还能 “背起书包上学堂”。11岁,苏寿南 第一次领会到人生的苦寒惨淡,慈爱的 母亲在病魔的纠缠中离开了人世
全文:, 经济效益增长了100倍。$$ 苏寿南用实践证明了连理论家都未 证实的“兼并出效益”、“1+ (-1)>2”的道理。通过兼并,实 现资产的优化组合,使亏损企业大量闲 置、僵化的国有资产流向优势企业针织 九厂
< 1 2 3 ... 12 13
Rss订阅